发动机的缸体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7820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及发动机,发动机的缸体包括缸体本体,缸体本体内一体成型有高压油道,用于连通机油泵的出口端和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缸体本体在机油泵的出口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设置有回油腔道,发动机的连杆工作的连杆包络区域位于机油泵的出口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高压油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第一连接辅助通道、回油腔避让通道、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及第三连接辅助通道。且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和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与连杆包络区域之间存在间隙,回油腔避让通道绕过回油腔道。该一体成型有高压油道的缸体易于生产加工,且高压油道不会影响缸体上其他结构的设计。其他结构的设计。其他结构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缸体及发动机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缸体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缸体是发动机最重要的零件,其作用是提供各发动机及其部件的安装、支承和保证活塞、连杆、曲轴等运动部件工作时的准确位置以及保证发动机的冷却和润滑。随着发动机轻量化设计及低成本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缸体的设计,需尽可能减少加工内容、减少缸体的轮廓外型设计、以及减少辅料使用,以降低缸体的开发成本及重量。
[0003]传统发动机缸体的高压油路一般是将竖直和水平贯通的高压油管通过机加工的方式打通,并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并且机加工过程中会在各段高压油管上形成泄漏点,故需要在各段高压油管的泄漏点上设置堵头,以保证高压油路的密封性能。但是,此种设置方式会导致发动机缸体额外的加工需求,且其布置空间不够灵活,同时由于增加了堵头以进行泄漏点的封堵,会导致整个发动机物料成本的上升。另外,各段高压油管的泄漏点也会导致缸体的泄漏风险上升。
[0004]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缸体的高压油路设计存在加工较为复杂以及容易泄露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缸体的高压油路设计存在加工较为复杂以及容易泄露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包括缸体本体,缸体本体内一体成型有高压油道,高压油道用于连通发动机的机油泵的出口端和发动机的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
[0007]沿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机油泵的出口端位于缸体本体的底部,且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位置高于机油泵的出口端位置;沿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位置比机油泵的出口端位置更靠近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沿缸体本体的横向上,缸体本体在机油泵的出口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回油腔道。并且,发动机的连杆工作的连杆包络区域位于机油泵的出口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
[0008]高压油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第一连接辅助通道、回油腔避让通道、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以及第三连接辅助通道。其中,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入口端与机油泵的出口端连接,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出口端在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朝靠近机油冷却器的方向斜向延伸、且与第一连接辅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并且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与连杆包络区域之间存在间隙。
[0009]第一连接辅助通道的出口端沿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靠近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方向延伸、且与回油腔避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回油腔避让通道的出口端沿缸体本体的横向朝靠近机油冷却器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连接辅助
通道的出口端沿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远离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方向延伸、且与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使得回油腔避让通道绕过回油腔道。
[0010]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出口端在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朝靠近机油冷却器的方向斜向延伸,且通过第三连接辅助通道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连接,并且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与连杆包络区域之间存在间隙。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动机的缸体的高压油道是一体成型于缸体本体内的,即缸体本体内自带高压油道,从而无需额外加工高压油道,以减少加工工序。因此,该发动机的缸体具有易于生产加工的优势。并且,由于高压油道是直接成型于缸体本体内的,使得高压油道上不存在泄漏点,故无需在高压油道上增加堵头进行封堵,进而在降低了物料成本的同时,也使得高压油道的密封性能更好。
[0012]另外,发动机的缸体的高压油道是由依次连通的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第一连接辅助通道、回油腔避让通道、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以及第三连接辅助通道形成的,其中,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和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与连杆包络区域之间存在间隙,以避免高压油道与连杆包络区域重叠而对连杆的工作造成影响。回油腔避让通道配合第一连接辅助通道和第二连接辅助通道,以使得回油腔避让通道能够绕过回油腔道,进而避免高压油道对回油腔道的设置造成影响。第三连接辅助通道用于连通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和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以使得通过发动机的机油泵的出口端依次流经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第一连接辅助通道、回油腔避让通道、第二连接辅助通道以及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润滑油能通过第三连接辅助通道最终流入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以完成润滑油从发动机的机油泵的出口端到发动机的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的输送。因此,该发动机的缸体内的高压油道并不会影响发动机的缸体上的其他结构的设计,且由于高压油道是由缸体本体上的通道形成的,故高压油道的设置还能减轻缸体的重量,从而满足发动机轻量化设计的要求。
[00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第三连接辅助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辅助支管道和第二辅助支管道。其中,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出口端连接,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在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朝靠近机油冷却器的方向斜向延伸、且与第二辅助支管道的入口端连接;第二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沿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靠近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方向延伸、且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连接。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辅助支管道是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朝靠近机油冷却器的方向的进一步斜向延伸,第二辅助支管道是第一辅助支管道沿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靠近机油冷却器的方向的延伸,且此种设置方式能够降低第三连接辅助通道对缸体本体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降低高压油道对发动机的缸体的影响。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在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一辅助支管道相对于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的倾斜角设置为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设置在5
°‑
25
°
之间。第一辅助支管道在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置为第一尺寸,且第一尺寸的范围设置在30mm

50mm之间。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在缸体本体
的厚度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能够缩短第二辅助支管道在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减少在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辅助支管道对缸体本体的影响。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设置在5
°‑
25
°
之间,第一尺寸的范围设置在30mm

50mm之间使得第一辅助支管道能够根据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出口端和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的具体位置进行调整,以保证第一辅助支管道分别与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和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的连接顺畅。
[00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第二辅助支管道在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设置为第二尺寸,且第二尺寸的范围设置在15mm...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本体,所述缸体本体内一体成型有高压油道,所述高压油道用于连通发动机的机油泵的出口端和所述发动机的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沿所述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机油泵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缸体本体的底部,且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位置高于所述机油泵的出口端位置;沿所述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位置比所述机油泵的出口端位置更靠近所述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沿所述缸体本体的横向上,所述缸体本体在所述机油泵的出口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回油腔道;并且,所述发动机的连杆工作的连杆包络区域位于所述机油泵的出口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之间;所述高压油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第一连接辅助通道、回油腔避让通道、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以及第三连接辅助通道;其中所述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入口端与所述机油泵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出口端在所述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朝靠近所述机油冷却器的方向斜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连接辅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与所述连杆包络区域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连接辅助通道的出口端沿所述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靠近所述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回油腔避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回油腔避让通道的出口端沿所述缸体本体的横向朝靠近所述机油冷却器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辅助通道的出口端沿所述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远离所述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入口端连接,使得所述回油腔避让通道绕过所述回油腔道;所述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出口端在所述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朝靠近所述机油冷却器的方向斜向延伸,且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辅助通道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与所述连杆包络区域之间存在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辅助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辅助支管道和第二辅助支管道;其中所述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包络避让通道的所述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在所述缸体本体的高度方向朝靠近所述机油冷却器的方向斜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辅助支管道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沿所述缸体本体的厚度方向朝靠近所述发动机的缸体的排气侧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入口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支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机油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安民郭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