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767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步骤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耕种
,具体涉及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小麦阶段发育的现有公识:半冬性小麦主茎总叶片数为12~14片,最多14.0,麦苗经过0~7.0℃低温的诱导,在主茎叶龄达4.5~6.5叶时进入生长锥伸长期(即开始幼穗分化),再经历7.5个叶龄期进入孕穗期,其中从越冬始期至剑叶完全展开约需经历6.0~7.0个叶龄期,倒4片叶抽出过程与护颖原基分化期、生物学拔节期同步,倒3叶抽出过程与雌雄蕊分化期、物候学拔节期同步。因此,半冬性小麦冬前壮苗的指标之一是:主茎叶龄在6.0~7.0叶、冬前积温在540℃~680℃(播种到出苗约需110℃~120℃,冬前每生长一片叶约需70℃~80℃)。长期大面积生产实践证实:过早播种(冬前主茎叶龄≥8.0、冬前积温≥760℃)必定引起幼穗分化过早开始、春季拔节过早,冬季和早春的抗寒能力大幅下降,出现严重冻害或大量死苗,且显著减产;过迟播种(冬前主茎叶龄≤4.0、冬前积温≤400℃)则难以培育冬前壮苗、春季拔节偏迟,抽穗和成熟的日期也明显推迟。
[0003]套播小麦,是光热资源偏紧的多熟制地区为了充分挖掘资源利用潜力,在前茬作物生育后期直至收割之时把小麦种子套播入田间的一种特殊麦作方式,与单作小麦相比其好处有:(1)晚茬口争得早播,避免了小麦过分晚播,保障了小麦产量和周年总产量;(2)对秋收秋播期间的连阴雨具有较强的抗灾避灾能力;(3)避开了秋季大忙,同时秋播作业简化、省工省力,适应了当前不少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
[0004]在光热资源偏紧的多熟制地区,套播小麦常见也较常用,前茬作物多种多样,有水稻、秋玉米、棉花
……
,但现有技术的小麦套播日期距前茬作物的收割日期仅有7~15天甚至仅仅0~3天,一般都在小麦适宜播期上限之后。目前套播技术因受长期小麦种植经验偏识,强调不能过早套播小麦,其两大理由:一是冬前主茎叶龄≥8.0叶,会引起春季拔节过早和严重冻害甚至大量死苗,二是共生期增加会导致套播小麦的缓苗期明显延长、冬前壮苗的培育难度大幅增加。
[0005]当前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兴起,作物生产追求全程机械化,基本摈弃了人工收割方式,套播小麦受碾压后的机械损伤程度因收割机普遍大型化而大幅加重,同时,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如从前、小麦套播日期还经常随着前茬作物的收割日期大幅推迟而推迟,培育冬前壮苗对于现有套播栽培技术经常变得难以企及,特别是在常年高频次出现秋旱、秋冬连旱的雨养小麦生产区,因此传统套播小麦面积迅速下降。
[0006]综之,针对多熟制作物之间季节矛盾、茬口矛盾以及现有小麦套播栽培技术不足,突破小麦阶段发育的现有公识,创新和发展小麦套播栽培技术,培育出与适期播种的单作麦一样的冬前壮苗、一样的单株成穗能力,进而稳定提高套播小麦产量以及周年产量,那么,对于新形势下提高小麦套播栽培技术的竞争力、扩大套播小麦面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小麦套播栽培技术不足,突破小麦阶段发育的现有公识,创新和发展小麦套播栽培技术,提出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让小麦套播栽培技术对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的作物生产适应性更好,进一步保障套播小麦产量、周年产量以及纯效益。
[0008]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包括:(1)精选适种:通过专题试验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半冬性晚熟品种,禁止选用春性、弱春性品种;(2)种子处理:选择适宜药剂或种衣剂拌种,以预防共生期间的病虫危害及其它生物危害;前茬作物为水稻时,药剂以预防纹枯病、灰飞虱、田螺的危害为主;前茬作物为秋玉米、棉花等旱田作物时,药剂不仅要能预防纹枯病、灰飞虱、田螺的危害,而且要能预防蝼蛄、田鼠、小鸟等的危害;(3)适时套播:在适播期上限之前的20~40天把小麦种子套播入田;稻田套播小麦时要求地表潮湿但无积水,当地表干燥或局部存在积水时不可套播,旱田套播时则必须把小麦种子播入表土内、不可直接撒于土表;前茬作物群体大小必须适中,当群体过大达到密不透光、俯视完全看不见地面的程度时,或者当群体过小达到顺着行向裸眼可见1m以外行间地面的程度时,均不可套播;(4)降种减苗:根据前茬作物收割日期、预估麦苗受碾压损伤程度、小麦季有无灌溉条件、共生期长短等因素确定播种量,一般5.0~17.5kg/667m2,当收割日期较早、预估麦苗受碾压损伤较轻、小麦季有灌溉条件、共生期长时播种量取低值,当收割日期迟、预估麦苗受碾压损伤较重、小麦季无灌溉条件、共生期短时播种量取高值;稻田可采取无人机播种,无人机播种作业时必须飞到水稻冠层之上3 m以上;(5)轻压减伤:适播期上限后的10~20天收割前茬作物,收割时必须尽量降低麦苗受损伤程度;收割后4天内必须把全量秸秆运出田外;禁止使用大型机械入田捡拾与打捆秸秆;(6)早促转壮:前茬作物收割后5天内施入适量的优质有机肥、复合肥和微肥;及早追施尿素,或在施肥后灌一次跑马水,或趁秋冬雨雪分次追施。
[0009]专利技术人团队2019

2020年在淮安市开展的专题试验数据:2019年 6月9月、8月3日播种的半冬性小麦淮麦33,当生长于气温过高和土壤缺肥的遮阴环境(日平均气温≥20℃以上、白天最大光强≤2500lax以下、土壤未培肥且全程不追肥)、并且单株绿叶数一直保持在4片以下时,至把麦苗转入露天环境的10月26日(这一天是淮安市小麦适播期上限后的16天)麦苗主茎叶龄分别达16.9叶、8.9叶,至11月10日麦苗主茎叶龄分别达18.3叶、10.5叶,至12月29日麦苗主茎叶龄分别达20.3叶、13.8叶,至1月18日麦苗主茎叶龄分别达21.1叶、14.6叶,至4月8日两个播期的麦苗都进入了孕穗期,主茎总叶片数则分别为27叶、21叶,成熟日期皆为2020年6月6日,单株成穗数则分别为29穗、39穗,主茎穗的实粒数皆为85粒。上述专题试验表明,当生长于气温过高和土壤缺肥的遮阴环境、且单株绿叶数一直少于4片
时,半冬性小麦主茎叶龄达15叶也不开始幼穗分化,也不会出现春季过早拔节,在适播期上限后10~20天转入露天环境,就能转化成冬前壮苗,这是由于半冬性小麦的主茎总叶片数与适期播种的单作麦相比会能大幅增加,转入露天环境以后还要经历10.1、12.1个叶龄期才会进入孕穗期,即,转入露天环境之后还要经历2.6、4.6个叶龄期才会进入进入生长锥伸长期(即开始幼穗分化)。但如果把麦苗遮阴时期白天最大光强增加到6000lax以上、或者使用培肥土壤、或者平衡追肥,使麦苗单株绿叶数保持在6片或以上时,半冬性小麦就必定会在未转入露天环境之前的8月份~9月份出现抽穗,主茎总叶片数一般仅15~16叶。
[0010]本专利技术原理:利用专利技术人上述研究成果,把半冬性小麦的套播日期提早至适播期上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小麦高气温下套播且与前茬作物共生30天以上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精选适种: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半冬性晚熟品种,禁止选用春性、弱春性品种;(2)种子处理:选择适宜药剂或种衣剂拌种,以预防共生期间的病虫危害及其它生物危害;(3)适时套播:在适播期上限之前的20~40天把小麦种子套播入田;稻田套播时要求地表潮湿但无积水,旱田套播时则必须把小麦种子播入表土内;前茬作物群体量大小必须适中,当群体过大达到密不透光、俯视完全看不见地面的程度时,或者当群体过小达到顺着行向裸眼可见1m以外行间地面的程度时,均不可套播;(4)降种减苗:根据前茬作物收割日期、预估麦苗受碾压损伤程度、小麦季有无灌溉条件、共生期长短等因素酌情确定小麦播种量5.0~17.5kg/667m2;(5)轻压减伤:适播期上限后的10~20天收割前茬作物,收割时尽量降低麦苗受损伤程度;收割后4天内必须把全量秸秆运出田外;(6)早促转壮:及早追施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利要求书一页说明书五页
申请(专利权)人: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