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7142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其中,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单向流动;换热回路,包括循环管路,循环管路内设置有换热介质,循环管路与冷凝器和/或蒸发器连接,以使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与冷凝器和/或蒸发器换热,循环管路与待冷却部件和/或待加热部件连接。上述结构中,空调系统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不变,因此不必设置换向阀以及换向管路,使得热管理系统的管路简单。同时,冷媒与换热介质直接进行换热,而不与空气进行换热,因此不会出现换热器表面结霜的情况,热管理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热管理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热管理是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车辆热管理包括乘员舱内的采暖和制冷、电池的冷却和加热以及高压电器元件的冷却三个部分。对于电动车而言,由于没有传动发动机,无法通过转子轴提供驱动力,因此需要采用其他能源方式实现车辆的热管理。
[0003]热泵系统是实现电动车热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热泵系统由一个车内换热器、一个车外换热器、压缩机和用于改变制冷剂流动方向换向阀组成。制冷模式时,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在车外换热器进行冷却,然后进入车内换热器蒸发,吸收乘员舱空气中热量,从而实现制冷功能。制热热泵工作模式时,压缩机压缩制冷剂,经过各种换向阀的换向,使高温的制冷剂先流入车内换热器,将制冷剂热量传递给乘员舱内空气,冷却后的制冷剂再进入车外换热器进行蒸发,最后回到压缩机。此外热泵系统产生的低温冷媒也能够对电池或者电器元件进行冷却。
[0004]但是热泵系统管路设置复杂,制冷剂换向阀,截止阀,电子膨胀阀等控制复杂,成本高。并且当外界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前置冷凝器容易结霜,当车外换热器结霜时,车外换热器无法换热,导致热泵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管路复杂,工作稳定性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单向流动;换热回路,包括循环管路,循环管路内设置有换热介质,循环管路与冷凝器和/或蒸发器连接,以使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与冷凝器和/或蒸发器换热,循环管路与待冷却部件和/或待加热部件连接。
[0007]可选地,换热回路包括:冷却回路,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循环管路用于连接蒸发器和待冷却部件,第一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流经蒸发器时热量传递至蒸发器,流经待冷却部件时从待冷却部件吸收热量;和/或,加热回路,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二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用于连接冷凝器和待加热部件,第二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流经冷凝器时将从冷凝器吸收热量,流经待加热部件时热量传递至待加热部件。
[0008]可选地,蒸发器包括第一制冷剂流道和第一换热介质流道,制冷剂回路与第一制冷剂流道连接,第一循环管路与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
[0009]可选地,待冷却部件包括并联连接的乘员舱制冷换热器、电器元件及电池包,乘员舱制冷换热器的换热芯体与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电器元件的换热管路与第一换热介质
流道连接,电池包的换热管路与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蒸发器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电器元件的换热管路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电池包的换热管路连接。
[0010]可选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开关阀,开关阀的一端与第一换热介质流道和乘员舱制冷换热器的换热芯体连接,开关阀的另一端与电器元件的换热管路与电池包的换热管路连接。
[0011]可选地,冷凝器包括第二制冷剂流道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道,制冷剂回路与第二制冷剂流道连接,第二循环管路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道连接。
[0012]可选地,待加热部件包括并联连接的乘员舱加热换热器和电池包,乘员舱加热换热器的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道连接,电池包的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道连接;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电池包的换热管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道连接。
[0013]可选地,乘员舱制冷换热器和乘员舱加热换热器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换热芯体和风机,壳体包括车内出风口和车外出风口,车内出风口与乘员舱连通,车外出风口与车辆外部连通,壳体内设置有切换机构,切换机构适于使车内出风口或车外出风口择一打开。
[0014]可选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和/或,第二水泵,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和/或,第三水泵,第三水泵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和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
[00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利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冷媒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流动,并且在蒸发器处吸收热量,在冷凝器处放出热量。换热回路的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在蒸发器处将热量传递给蒸发器,并在待冷却部件处吸收热量,从而对待冷却部件进行降温;和/或,换热回路的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在冷凝器处吸收冷凝器的热量,并在待加热部件处放出热量,从而对待加热进行部件。上述结构中,制冷剂回路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不变,因此不必设置换向阀以及换向管路,使得热管理系统的管路简单。同时,冷媒与换热介质直接进行换热,而不与空气进行换热,因此不会出现换热器表面结霜的情况,热管理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因此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管路复杂,工作稳定性差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热管理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乘员舱加制冷热器或者乘员舱加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2]图4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3]图5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三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4]图6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四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5]图7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五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6]图8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六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7]图9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七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8]图10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八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9]图11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九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30]图12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十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31]图13示出了图1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十一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0、制冷剂回路;11、压缩机;12、冷凝器;13、蒸发器;20、第一循环管路;21、第一总管;22、第一支管;23、第二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回路(10),所述制冷剂回路(10)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所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单向流动;换热回路,包括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内设置有换热介质,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凝器(12)和/或所述蒸发器(13)连接,以使所述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与所述冷凝器(12)和/或所述蒸发器(13)换热,所述循环管路与待冷却部件和/或待加热部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回路包括:冷却回路,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20),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0)用于连接所述蒸发器(13)和所述待冷却部件,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0)内的换热介质流经所述蒸发器(13)时热量传递至所述蒸发器(13),流经所述待冷却部件时从所述待冷却部件吸收热量;和/或,加热回路,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二循环管路(30),所述第二循环管路(30)用于连接所述冷凝器(12)和所述待加热部件,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流经所述冷凝器(12)时将从所述冷凝器(12)吸收热量,流经所述待加热部件时热量传递至所述待加热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3)包括第一制冷剂流道和第一换热介质流道,所述制冷剂回路(10)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道连接,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0)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冷却部件包括并联连接的乘员舱制冷换热器(40)、电器元件(50)及电池包(60),所述乘员舱制冷换热器(40)的换热芯体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所述电器元件(50)的换热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所述电池包(60)的换热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阀(100),所述第一三通阀(100)的第一端口与所述蒸发器(13)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道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100)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电器元件(50)的换热管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100)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池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集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