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50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包括炉膛本体,炉膛本体底端设置有接料漏斗,接料漏斗两侧均安装有调节机构,炉膛本体内腔设置有排料组件,调节机构用于对排料组件的打开和关闭进行调节控制,接料漏斗底端连通有排渣管本体;排渣管本体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组件,排渣管本体内壁设置有耐磨组件,散热组件用于对排渣管本体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陶瓷片,并通过陶瓷片自身的耐高温以及耐磨的特性,有效的提高了排渣管本体内壁的耐高温和耐磨性能,配合设置在排渣管本体外表面的外管体,配合循环水,有效的对排渣管本体进行降温散热。降温散热。降温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


[0001]本技术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
,具体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

技术介绍

[0002]循环流化床锅炉是通过流态化燃烧来对煤炭进行燃烧,并且在燃烧时通过高流速风对燃烧效率起到了加强效果,使得脱硫效果更快更好,燃烧完后残留的废渣,一般是通过炉膛底端的排渣管排出。
[0003]但由于炉膛内的燃烧温度一般都达到了700℃到900℃,导致其排出的废渣自身温度也较高,使得废渣在通过排渣管排出时排渣管受热变形,降低了排渣管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废渣自身块大且硬,在从排渣管内排出时,容易对排渣管内壁造成刮损,进一步降低了排渣管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耐磨耐高温,且可以有效对排渣管本体进行散热降温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表述,本技术提供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以解决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在使用时,容易受热变形且内壁被刮损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包括炉膛本体,所述炉膛本体底端设置有接料漏斗,所述接料漏斗两侧均安装有调节机构,所述炉膛本体内腔设置有排料组件,所述调节机构用于对排料组件的打开和关闭进行调节控制,所述接料漏斗底端连通有排渣管本体;所述排渣管本体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排渣管本体内壁设置有耐磨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排渣管本体进行散热。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膛本体两侧靠近顶端和底端的位置分别连通有排烟管和进料管,所述炉膛本体底端为开口状且与接料漏斗顶端密封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料组件包括支撑板和透气孔,所述支撑板包括有两块,两块所述支撑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通过铰链与炉膛本体内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连接,所述透气孔均匀贯穿开设于两块支撑板外表面,两块所述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为弧面且相互接触。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托板、伸缩单元、连接板、连接杆、活动孔和密封塞,所述伸缩单元安装于进料漏斗两侧,所述连接板设置于伸缩单元输出端,所述连接杆设置于连接板靠近接料漏斗的一侧。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孔贯穿开设于接料漏斗两侧与连接杆对应的位置,所述连接杆远离伸缩单元的一端穿过活动孔与支撑托板连接,所述支撑托板远离连接杆的一侧与支撑板底端面接触。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塞设置于连接杆外表面,所述密封塞包
括有密封端和限位端,所述密封端为设置于连接杆外表面的塞头部分且直径与活动孔内径相适配,所述限位端设置于密封端一侧且直径大于密封端。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渣管本体外表面设置有外管体,所述外管体外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连通有排水管和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远离外管体的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所述排水管与外界水池连通。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组件包括陶瓷片,若干所述陶瓷片均匀设置于排渣管本体内壁,所述排渣管本体顶端靠近排料口的位置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远离排渣管本体的一端与鼓风机构输出端连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陶瓷片,并通过陶瓷片自身的耐高温以及耐磨的特性,有效的提高了排渣管本体内壁的耐高温和耐磨性能,配合设置在排渣管本体外表面的外管体,配合循环水,有效的对排渣管本体进行降温散热;
[0016]2、同时利用设置的调节机构和排料组件,使得在需要排渣时,可以快速且方便的将炉膛本体内的废渣排出到排渣管本体内部,再通过排渣管本体排出。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视剖视关闭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整体正视剖视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炉膛本体和排渣管本体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连接杆和密封塞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图1的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01、炉膛本体;011、进料管;012、排烟管;02、支撑板;021、透气孔;03、接料漏斗;031、支撑托板;032、伸缩单元;033、连接板;034、连接杆;035、活动孔;036、密封塞;04、排渣管本体;041、排水管;042、进水管;043、外管体;044、陶瓷片;05、进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0026]可以理解,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以用于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此外,器件也可以包括另外地取向(譬如,旋转90度或其
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0028]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0029]请参阅图1

5,本技术包括炉膛本体01,炉膛本体01底端设置有接料漏斗03,接料漏斗03两侧均安装有调节机构,炉膛本体01内腔设置有排料组件,调节机构用于对排料组件的打开和关闭进行调节控制,接料漏斗03底端连通有排渣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包括炉膛本体(0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本体(01)底端设置有接料漏斗(03),所述接料漏斗(03)两侧均安装有调节机构,所述炉膛本体(01)内腔设置有排料组件,所述调节机构用于对排料组件的打开和关闭进行调节控制,所述接料漏斗(03)底端连通有排渣管本体(04);所述排渣管本体(04)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排渣管本体(04)内壁设置有耐磨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排渣管本体(04)进行散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本体(01)两侧靠近顶端和底端的位置分别连通有排烟管(012)和进料管(011),所述炉膛本体(01)底端为开口状且与接料漏斗(03)顶端密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组件包括支撑板(02)和透气孔(021),所述支撑板(02)包括有两块,两块所述支撑板(0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通过铰链与炉膛本体(01)内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连接,所述透气孔(021)均匀贯穿开设于两块支撑板(02)外表面,两块所述支撑板(0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为弧面且相互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排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托板(031)、伸缩单元(032)、连接板(033)、连接杆(034)、活动孔(035)和密封塞(036),所述伸缩单元(032)安装于进料漏斗两侧,所述连接板(033)设置于伸缩单元(0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元银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慧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