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裂口圈结构及液压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624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裂口圈结构及液压胀装置。所述裂口圈结构用于套设于芯轴外壁,且位于管子内,包括裂口圈,所述裂口圈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所述第一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径,所述裂口圈在所述第二外径处用于与所述管子密封配合,所述裂口圈在所述第一外径处与所述管子之间具有配合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裂口圈为变径结构,在确保裂口圈满足密封状态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裂口圈外径,尽可能的降低裂口圈外壁与管子内壁接触的概率,从而降低裂口圈张开时划伤管子内壁的概率,使得胀接后的管孔质量满足胀接要求。足胀接要求。足胀接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裂口圈结构及液压胀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胀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裂口圈结构及液压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核电石化领域蒸汽发生器及换热器产品中有大量管子

管板需进行液压胀接,液压胀接是通过液体压力使管子产生塑性变形、管板产生弹性变形来达到管子与管板紧密连接的一种机械连接方法。通过液压胀接可以消除管子与管板的间隙,防止液体渗入对管子外壁产生腐蚀,以及由于管束振动在管子

管板焊缝上产生交变应力而引起焊缝失效,同时也增加了管子

管板连接的机械强度。
[0003]胀接采用的设备为液压胀设备及胀枪,其中裂口圈是液压胀接的关键部件。裂口圈的结构尺寸直接影响管子

管板胀接后的质量。例如,蒸汽发生器产品管子

管板密封焊焊后需对管孔进行液压胀胀接,液压胀胀接压力≥3100bar,管子壁厚1.35mm,管孔内径φ12.3mm,管子

管板密封焊后管口内径为φ12.1mm,由于管子壁厚较厚,管孔直径小,且胀接长度254mm,胀接压力大,胀接长度长,因此胀接难度极大。同时,胀接后对管孔内壁质量要求较高,胀接后一般需采用内窥镜对被胀管子内表面进行检查,要求管孔内壁表面应没有任何裂纹和划痕等缺陷存在,同时采用照明设备(照明度≥500lux)检查从管口起40mm深区内不允许存在环向划痕。常规的裂口圈结构,由于管子内径小,胀接压力大,在胀接试验过程中,高压液体通过芯轴中心产生高强压力时,裂口圈在纵向豁口位置张开,使得裂口圈豁口端部位置局部接触管子内壁,使内壁造成划伤,例如在管子内表面产生环向和纵向划痕,从而影响管子

管板的胀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裂口圈结构在胀接过程中易在管子内表面产生环向和纵向划痕,影响胀接质量。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裂口圈结构,用于套设于芯轴外壁,且位于管子内,包括裂口圈,所述裂口圈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所述第一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径,所述裂口圈在所述第二外径处用于与所述管子密封配合,所述裂口圈在所述第一外径处与所述管子之间具有配合间隙。
[0006]较佳地,所述裂口圈包括第一裂口圈部、第二裂口圈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裂口圈部和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过渡结构,所述第一裂口圈部的外径为所述第一外径,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外径为所述第二外径,所述过渡结构为变径结构。
[0007]较佳地,所述第一外径为11.3mm,所述第二外径为11.7mm。
[0008]较佳地,所述第一裂口圈部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裂口圈部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壁厚。
[0009]较佳地,所述第一裂口圈的壁厚为1.3mm,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壁厚为1.5mm。
[0010]较佳地,所述裂口圈结构还包括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用于套设于所述芯轴外壁,所
述裂口圈套设于所述内套管外壁。
[0011]较佳地,所述内套管的外径为9.5mm,所述内套管的壁厚为0.36mm。
[0012]较佳地,所述裂口圈外壁上沿周向分布多个纵向豁口,且所述纵向豁口沿纵向延伸至所述裂口圈的一端。
[0013]本专利技术的裂口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势在于:
[0014]本专利技术的裂口圈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部分,为变径结构,其中直径较大的部分用于与管子密封配合,以起到密封作用,直径较小的部分与管子内壁之间增加了配合间隙,在高强压力下,该配合间隙用于为裂口圈变形提供空间,从而增加裂口圈的抗变形能力,避免裂口圈在液压胀接过程中划伤管子内壁,本专利技术在确保裂口圈满足密封状态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裂口圈外径,尽可能的降低裂口圈外壁与管子内壁接触的概率,从而降低裂口圈张开时划伤管子内壁的概率,使得胀接后的管孔质量满足胀接要求。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液压胀装置,用于设置于管子内,包括芯轴以及如上所述的裂口圈结构,所述裂口圈结构套设于所述芯轴外壁。
[0016]较佳地,所述芯轴内沿轴心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用于供高压液体进入,所述中心孔的端部设置有贯穿所述芯轴的径向孔,所述径向孔与所述中心孔垂直且连通。
[0017]本专利技术的胀接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势与裂口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对比例中等径裂口圈结构的第一裂口圈截面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对比例中等径裂口圈结构的第一内套管截面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裂口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裂口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裂口圈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裂口圈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裂口圈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内套管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胀接原理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1

第一裂口圈;102

第一内套管;103

第一纵向豁口;
[0029]1‑
裂口圈;2

内套管;3

芯轴;4

密封圈;5

适配器;6

管板母材;7

管子;8

管子与管板的间隙;9

高压液体;10

纵向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1]请参阅图3

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裂口圈结构,用于套设于芯轴3外壁,且位于管子7内,包括裂口圈1,所述裂口圈1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所述第一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径,所述裂口圈1在所述第二外径处用于与所述管子7密封配合,所述裂口圈1在所
述第一外径处与所述管子7之间具有配合间隙。
[0032]本实施例的裂口圈1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部分,为变径结构,其中直径较大的部分用于与管子7密封配合,以起到密封作用,直径较小的部分与管子7内壁之间增加了配合间隙,在高强压力下,该配合间隙用于为裂口圈1变形提供空间,从而增加裂口圈1的抗变形能力,避免裂口圈1在液压胀接过程中划伤管子7内壁,从而在确保密封的状态下,使得胀接后的管孔质量满足胀接要求。
[0033]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裂口圈1外壁上沿周向分布多个纵向豁口10,且所述纵向豁口10沿纵向延伸至所述裂口圈1的一端。如图3、图5所示,在裂口圈1外壁上设置有贯通端部的纵向豁口10,多个纵向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裂口圈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套设于芯轴(3)外壁,且位于管子(7)内,包括裂口圈(1),所述裂口圈(1)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所述第一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径,所述裂口圈(1)在所述第二外径处用于与所述管子(7)密封配合,所述裂口圈(1)在所述第一外径处与所述管子(7)之间具有配合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口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裂口圈(1)包括第一裂口圈部、第二裂口圈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裂口圈部和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过渡结构,所述第一裂口圈部的外径为所述第一外径,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外径为所述第二外径,所述过渡结构为变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裂口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径为11.3mm,所述第二外径为11.7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裂口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裂口圈部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裂口圈部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裂口圈部的壁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裂口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裂口圈的壁厚为1.3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琼赵晓玲王鹏春李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