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869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包括汽车底板和壳体,所述壳体贯穿设置于汽车底板内部,壳体内部两两对称安装有四组供电模组,四组供电模组之间间隔设置且形成十字形间隙,壳体侧壁连接有恒温维持组件,恒温维持组件贯穿壳体内部且与四组供电模组内部连接,恒温维持组件内部储存有恒温溶液,恒温维持组件用以导入恒温溶液至供电模组内部调节温度,壳体顶面封闭连接有密封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电池分成四组供电模组分布在壳体内部,然后在需要对电池进行温度调节时,利用恒温维持组件同时向四组供电模组内部导入恒温溶液,利用恒温溶液来吸热或放热,提高了对电池温度调节的效率,提高了对内部电池的保护效果。提高了对内部电池的保护效果。提高了对内部电池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电池
,具体涉及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的电池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电动汽车中,一般是将几十或几百个电池串联成电池组,并叠置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底板上的。因为一般目前采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在受到碰撞挤压时,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的风险,所以会在安装时,将电池分成多个模块,并将各个电池模块分隔安装在具有防护作用的电池保护壳内,才能减小电动汽车电池所受到的风险。
[0003]而目前电动汽车电池还存在容易受到高温和低温的影响而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现在的电池保护壳内会设置恒温水管,在电池温度过高时,向恒温水管内部导入冷水,来对电池降温调节,而在电池温度过低时,向恒温的水管内部导入热水,来对电池升温调节,虽然能起到很好的恒温调节效果,但目前电池保护壳内的恒温水管是沿着保护壳的内壁分布设置,还有部分电池保护壳内的恒温水管穿插在各个电池模块之间进行调温;
[0004]而这些电池保护壳利用内部分布的恒温水管进行导热时,恒温水管经过电池内部会存在位置较深或者较为曲折的情况,热水或冷水的循环行程较长,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并且在到达位置时,不能满足用来调节的温度需求,也难以使电池保持恒温,从而降低对电池进行恒温调节的效率和效果;
[0005]综上,目前需要一种高效调节电池恒温的电池保护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包括汽车底板和壳体,所述壳体贯穿设置于汽车底板内部,壳体内部两两对称安装有四组供电模组,四组供电模组之间间隔设置且形成十字形间隙,壳体侧壁连接有恒温维持组件,恒温维持组件贯穿壳体内部且与四组供电模组内部连接,恒温维持组件内部储存有恒温溶液,恒温维持组件用以导入恒温溶液至供电模组内部调节温度,壳体顶面封闭连接有密封盖;
[0009]所述供电模组包括防护盖、防护盒、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以及电池模块,第一导热板一端与恒温维持组件连接,第一导热板另一端贯穿于防护盒内部,第一导热板一侧贴合于防护盒内壁,第一导热板关于防护盒竖直中线镜像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导热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电池模块,两个相邻电池模块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导热板,第二导热板连接于两个第一导热板侧壁之间,防护盒顶面连接有防护盖;
[0010]所述第一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二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一端与恒温维持组件内
部贯通连接,第二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三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导热板的第二进液通道贯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恒温维持组件包括恒温循环泵、进液管、分液板以及支管,分液板两端均连接有支管,分液板内部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支管内部开设有出液孔,支管连接于两个第一导热板之间,分液板顶面连接有进液管,进液管远离分液板一端连接有恒温循环泵,进液管、第一进液通道、出液孔、第二进液通道之间为贯通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恒温维持组件还包括出液管,出液管连接于分液板底面,出液管远离分液板一端与恒温循环泵贯通连接,分液板内部开设有第一出液通道,支管内部开设有进液孔;
[0013]第一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二出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远离支管一端之间贯通连接;
[0014]第二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三出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中部之间贯通连接;
[0015]进液管、第一进液通道、出液孔、第二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第三出液通道、第二出液通道、进液孔、第一出液通道以及出液管依次贯通连接形成与恒温循环泵连接的循环通道。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热板为波纹形结构。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热板包括折弯板和平板,折弯板为多段折弯结构,折弯板和平板依次首尾连接有多个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8]进一步的,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安装盒、风扇、安装块以及电池本体,安装盒贴合设置于两个第一导热板之间,安装盒内部通过多个隔板分隔有多个安装区,每个安装区内部均设置有电池本体,安装盒的安装区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孔,安装盒侧壁于两个相邻散热孔之间均固定有安装块,安装块侧壁连接有风扇,风扇一侧与散热孔相对设置,另一侧与折弯板相对设置。
[001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块外壁开设有T字形插槽,平板两侧均固定有T字形结构的定位插块,定位插块配合插接于插槽内部。
[0020]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顶面贯穿设置有导热组件,导热组件与恒温循环泵之间连接有第二导水管,防护盖顶面贯通开设有换热通槽。
[0021]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分流箱、第一导水管、分流盒、定位柱以及导热管,分流箱固定于密封盖顶面,分流箱侧壁贯通连接有第二导水管,分流箱底面贯穿密封盖连接有第一导水管,第一导水管出水端连接有导热管,导热管出水端连接有分流盒,分流盒固定于密封盖内部顶面,分流盒底面固定有定位柱,防护盖一侧开设有定位孔,定位柱配合插接于定位孔内部,换热通槽设置于第二导热板顶部,导热管底部内伸于换热通槽内部。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3]1、通过将电池分成四组供电模组分布在壳体内部,然后在需要对电池进行温度调节时,利用恒温维持组件同时向四组供电模组内部导入恒温溶液,利用恒温溶液来吸热或放热,提高了对电池温度调节的效率,提高了对内部电池的保护效果;
[0024]2、通过恒温维持组件将恒温溶液导入到第一导热板内的第二进液通道内,对电池
模块外壁进行导热调温,同时第二进液通道内的恒温溶液继续导入到第二导热板的第三进液通道组内部,深入到电池模块之间进行导热调温,提高了对电池温度调节的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块与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恒温维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0]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防护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模块结构示意图;
[0032]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盒与电池本体和安装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0034]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底板和壳体,所述壳体贯穿设置于汽车底板内部,壳体内部两两对称安装有四组供电模组,四组供电模组之间间隔设置且形成十字形间隙,壳体侧壁连接有恒温维持组件,恒温维持组件贯穿壳体内部且与四组供电模组内部连接,恒温维持组件内部储存有恒温溶液,恒温维持组件用以导入恒温溶液至供电模组内部调节温度,壳体顶面封闭连接有密封盖;所述供电模组包括防护盖、防护盒、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以及电池模块,第一导热板一端与恒温维持组件连接,第一导热板另一端贯穿于防护盒内部,第一导热板一侧贴合于防护盒内壁,第一导热板关于防护盒竖直中线镜像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导热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电池模块,两个相邻电池模块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导热板,第二导热板连接于两个第一导热板侧壁之间,防护盒顶面连接有防护盖;所述第一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二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一端与恒温维持组件内部贯通连接,第二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三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导热板的第二进液通道贯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维持组件包括恒温循环泵、进液管、分液板以及支管,分液板两端均连接有支管,分液板内部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支管内部开设有出液孔,支管连接于两个第一导热板之间,分液板顶面连接有进液管,进液管远离分液板一端连接有恒温循环泵,进液管、第一进液通道、出液孔、第二进液通道之间为贯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高效去热性能的恒温电池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维持组件还包括出液管,出液管连接于分液板底面,出液管远离分液板一端与恒温循环泵贯通连接,分液板内部开设有第一出液通道,支管内部开设有进液孔;第一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二出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远离支管一端之间贯通连接;第二导热板内部开设有第三出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中部之间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进一
申请(专利权)人:纳乐模塑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