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人Trop2抗体
‑
喜树碱类药物偶联物及其医药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制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人Trop2抗体与喜树碱类药物形成的抗体
‑
药物偶联物,以及该抗体
‑
药物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可与Ab偶联形成抗体
‑
毒素偶联物的连接子
‑
药物化合物。
技术介绍
[0002]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Human trophoblast cell surface antigen 2,hTROP2)是由TACSTD2基因编码的单次跨膜Ⅰ型细胞膜蛋白,首次由M.Lipinski等人在研究正常人体及癌变滋养层细胞时发现。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hTROP2分子也被称为能被将胃癌细胞株免疫而得到的小鼠单克隆抗体GA733识别的而肿瘤抗原GA733
‑
1,以及通过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免疫而得到的小鼠单克隆抗体RS7
‑
3G11识别的表皮糖蛋白,至1995年该基因被克隆后,证实它们为同一种分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中:Ab为靶向人Trop2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L1非限制性地选自:优选L1为优选L1为L2具有如下式A所示的结构,其中Y为支架,选自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或C3
‑
C8环烷基;优选Y为C1
‑
C6烷基;Ac为亲水结构单元;与Y相连的2号碳具有R构型或S构型的绝对手性;L3存在或者不存在,当存在时,L3选自PEG亲水单元:o选自1
‑
10的整数,优选2
‑
8的整数;L4为酶切单元;L5为连接单元;式I中与N相连的1号手性碳原子具有R构型或者S构型的绝对手性;R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选自氢原子或C1
‑
C6烷基;R1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羧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1选自氢原子或C1
‑
C6烷基;更优选R1选自C1
‑
C6烷基;R2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羧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2选自氢原子、卤素或C1
‑
C6烷基;更优选R2选自卤素;X选自
‑
C(O)
‑
CR
a
R
b
‑
(CR3R4)
m
‑
O
‑
、
‑
C(O)
‑
CR
a
R
b
‑
(CR3R4)
m
‑
NH
‑
或
‑
C(O)
‑
CR
a
R
b
‑
(CR3R4)
m
‑
S
‑
;优选X选自
‑
C(O)
‑
CR
a
R
b
‑
(CR3R4)
m
‑
O
‑
;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卤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6
‑
C10芳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
‑
C6烷基、卤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或C6
‑
C10芳基C1
‑
C6烷基;或者,R
a
、R
b
及其所连接碳原子构成C3
‑
C8环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优选R
a
、R
b
及其所连接碳原子构成C3
‑
C8环烷基;R3、R4相同或者不同,且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卤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羟基、氨基、氰基、硝基、羟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优选R3、R4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C1
‑
C6烷基;或者,R3、R4及其所连接碳原子构成C3
‑
C8环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m选自0
‑
4的整数,优选为0、1;n选自1
‑
10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为靶向人Trop2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包含:IgG1重链,κ轻链,所述IgG1重链和κ轻链所组成的抗体特异性识别人TROP2蛋白。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的κ轻链包含如SEQ ID NO:7、SEQ ID NO:8、SEQ ID NO:9所示的CDR,IgG1重链包含如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NO:3所示的CDR。
5.根据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由重链和轻链组成,所述的轻链包含核酸编码序列分别为SEQ ID NO:27、SEQ ID NO:28和SEQ ID NO:29的CDRL1、CDRL2和CDRL3,所述的重链包含核酸编码序列分别为SEQ ID NO:21、SEQ ID NO:22和SEQ ID NO:23的CDRH1、CDRH2和CDRH3。6.根据权利要求1
‑
5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由重链和轻链组成,所述的重链包含序列为SEQ ID NO:13的重链可变区,所述的轻链包含序列为SEQ ID NO:14的轻链可变区。7.根据权利要求1
‑
6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由重链和轻链组成,所述的重链可变区包含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3的重链可变区,所述的轻链可变区包含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4的轻链可变区。8.根据权利要求1
‑
7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重链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7,抗体轻链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8。9.根据权利要求1
‑
8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重链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7,抗体轻链的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8。10.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的κ轻链包含如SEQ ID NO:10、SEQ ID NO:11、SEQ ID NO:12所示的CDR,IgG1重链包含如SEQ ID NO:4、SEQ ID NO:5、SEQ ID NO:6所示的CDR。11.根据权利要求1
‑
3、10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的κ轻链包含核酸编码序列分别为SEQ ID NO:30、SEQ ID NO:31和SEQ ID NO:32的CDRL1、CDRL2和CDRL3,Ab的抗体的重链包含核酸编码序列分别为SEQ ID NO:24、SEQ ID NO:25和SEQ ID NO:26的CDRH1、CDRH2和CDRH3。12.根据权利要求1
‑
3、10
‑
11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由重链和轻链组成,所述的重链包含序列为SEQ 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所述的轻链包含序列为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13.根据权利要求1
‑
3、10
‑
12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由重链和轻链组成,所述的重链可变区包含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5的重链可变区,所述的轻链可变区包含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6的轻链可变区。14.根据权利要求1
‑
3、10
‑
13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重链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9,抗体轻链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0。15.根据权利要求1
‑
3、10
‑
14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Ab的抗体重链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39,抗体轻链的核酸编码序列为SEQ ID NO:40。16.根据权利要求1
‑
15中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X非限制性地选自以下结构或其异构体:其中左侧波浪线与喜树碱衍生物部分相连,右侧波浪线与L5相连。17.根据权利要求1
‑
16中任一项所述如通式Ⅰ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L4非限制性地选自由氨基酸构成的肽残基,其中任选地,所述氨基酸进一步被选自氘原子、卤素、羟基、氰基、氨基、硝基、羧基、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和C3
‑
C8环烷基或者取代C3
‑
C8环烷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优选地,所述肽残基为由一个、两个或者多个选自苯丙氨酸(F)、甘氨酸(G)、缬氨酸(V)、赖氨酸(K)、瓜氨酸(C)、丝氨酸(S)、谷氨酸(E)或者天冬氨酸(D)中的氨基酸形成的肽残基;更优选地,所述肽残基为由甘氨酸(G)
‑
甘氨酸(G)
‑
苯丙氨酸(F)
‑
甘氨酸(G)组成的四肽残基。18.根据权利要求1
‑
17中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L5非限制性地选自
‑
NR5(CR6R7)
q
‑
或者化学键,q选自0
‑
6的整数;R5、R6和R7相同或者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地,R5、R6和R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或C1
‑
C6烷基;更优选地,R5、R6和R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19.根据权利要求1
‑
18中任一项所述如通式I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
‑
L1‑
L2‑
L3‑
L4‑
L5‑
非限制性地选自以下结构;
优选为其中:Ac为亲水结构单元;R5、R6和R7相同或者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地,R5、R6和R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或C1
‑
C6烷基;更优选地,R5、R6和R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与N相连的2号碳原子具有R构型或者S构型的绝对手性;左侧波浪线与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部分相连,右侧波浪线与X相连;o选自1
‑
10的整数。20.一种如通式Ⅱ所示的配体
‑
喜树碱类衍生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中:Ab为靶向人Trop2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L1为连接单元与Ab连接,非限制性地选自:L1优选为优选L1为L3存在或者不存在,当L3存在时,L3选自o选自1
‑
10的整数,优选2
‑
8的整数;Ac为亲水结构单元;1位、2位及3位手性碳原子具有R绝对构型或S绝对构型两种手性构型;R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选自氢原子或C1
‑
C6烷基;R1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羧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1选自氢原子或C1
‑
C6烷基;更优选R1选自C1
‑
C6烷基;R2选自氢原子、氘原子、卤素、C1
‑
C6烷基、取代C1
‑
C6烷基、氘代C1
‑
C6烷基、C3
‑
C8环烷基C1
‑
C6烷基、C1
‑
C6烷氧基C1
‑
C6烷基、羧基、3
‑
7元杂环基、取代3
‑
7元杂环基、C6
‑
C10芳基、取代C6
‑
C10芳基、5
‑
10元杂芳基、取代5
‑
10元杂芳基;优选R2选自氢原子、卤素或C1
‑
C6烷基;更优选R2选自卤素;X选自
‑
C(O)
‑
CR
a
R
b
‑
(CR3R4)
m
‑
O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义,卓识,万维李,张勇,于天姿,李刚锐,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百利多特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