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局部结构,可在散热器支撑件与橡胶进气管的连接处释放声压以抑制振动传递。车体局部结构包括:散热器,位于发动机室的前方;散热器支撑件,支撑所述散热器的上部且具有开口;管状部,形成于所述散热器支撑件的所述开口处;以及第一进气管,装设于所述管状部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其中所述管状部的整个外周被所述第一进气管覆盖且与所述第一进气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管状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进气管彼此分离而形成第二间隙。成第二间隙。成第二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局部结构
[0001]本技术是涉及一种车体局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位于发动机室的前方的车体局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老年人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车辆的居住性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车辆的居住性有关的技术中,在位于发动机室的前方的散热器支撑件与橡胶进气管的连接处,发动机运作产生的振动及进气流体的振动容易在橡胶进气管与散热器支撑件之间传递,进而传递至车体内部而产生噪音。因此,有必要对位于发动机室的前方的车体局部结构进行改良以克服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局部结构,可在散热器支撑件与橡胶进气管的连接处释放声压以抑制振动传递。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局部结构包括:散热器,位于发动机室的前方;散热器支撑件,支撑所述散热器的上部且具有开口;管状部,形成于所述散热器支撑件的所述开口处;以及第一进气管,装设于所述管状部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其中所述管状部的整个外周被所述第一进气管覆盖且与所述第一进气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管状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进气管彼此分离而形成第二间隙。
[000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比所述第二间隙大。
[000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的末端与所述散热器支撑件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一间隙比所述第三间隙大。
[000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体局部结构还包括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前方且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一侧是漏斗状,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另一侧无间隙地装设于所述散热器支撑件。
[0008]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体局部结构中,第一进气管与散热气支撑件上的管状部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发动机运作产生的振动及进气流体的振动所产生的部分声压通过间隙释放,据以抑制振动的传递而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0009]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0011]图2是图1的车体局部结构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
[0012]图3是图2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分解图;
[0013]图4是图1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0014]图5是图4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
[0016]100:车体局部结构;
[0017]110:散热器;
[0018]120:散热器支撑件;
[0019]120a:开口;
[0020]122:遮挡部;
[0021]130:管状部;
[0022]130a、144a:末端;
[0023]140:第一进气管;
[0024]142:凸缘;
[0025]144:端部;
[0026]150:第二进气管;
[0027]G1:第一间隙;
[0028]G2:第二间隙;
[0029]G3:第三间隙;
[0030]X、Y、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剖视图,其绘示出轴向X、Y、Z。图2是图1的车体局部结构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分解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车体局部结构100包括散热器110、散热器支撑件120、管状部130及第一进气管140。散热器11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位于车辆的发动机室的前端且用以对发动机室进行散热。散热器支撑件120支撑散热器110的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即平行于轴向Z的方向)上的上部且具有开口120a。管状部130一体成形地形成于散热器支撑件120的开口120a处。第一进气管140装设于管状部130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用以将外部空气导引至发动机室。第一进气管140例如借由其凸缘142而以锁附的方式固定至散热器支撑件120。
[0032]图4是图1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车体局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4及图5,本实施例的管状部130的整个外周被第一进气管140的端部144覆盖且在第一进气管140的径向上与第一进气管140的端部14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并且,管状部130的末端130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与第一进气管140彼此分离而形成第二间隙G2。
[0033]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局部结构100中,第一进气管140与散热气支撑件120上的管状部130之间具有间隙(即前述第一间隙G1及第二间隙G2),使得发动机运作产生的振动及进气流体的振动所产生的部分声压通过间隙(即前述第一间隙G1及第二间隙G2)释放,据以抑制振动的传递而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0034]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车体局部结构100(标示于图1)还包括第二进气管150。第二进气管150设置于散热器支撑件120的开口120a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前方。第二进气管150的远离开口120a的一侧是漏斗状,第二进气管150的靠近开口120a的另一侧无间隙地装设于散热器支撑件120。由于发动机运作产生的振动及进气流体的振动所产生的部分声压如前述般通过间隙(即前述第一间隙G1及第二间隙G2)而释放,故第二进气管150的漏斗状结构的声压随之降低,据以避免第二进气管150的漏斗状结构处声压过大而产生噪音。
[0035]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140的端部144的末端144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与散热器支撑件120之间具有第三间隙G3。第一间隙G1比第二间隙G2大,且第一间隙G1比第三间隙G3大。更清楚而言,第一间隙G1在第一进气管140的径向上的宽度比第二间隙G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且第一间隙G1在第一进气管140的径向上的宽度比第三间隙G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宽度大。据此,在第一进气管140的端部144的末端144a与管状部130的末端130a之间形成了迂回路径,且分别位于此迂回路径的两末端处的第二间隙G2及第三间隙G3的宽度较小,从而可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气依序通过第三间隙G3及第二间隙G2而被吸入至第一进气管140。此外,当散热器支撑件120的开口120a被来自外界的异物(如树叶等)阻塞时,由于少量的气流仍可依序通过第三间隙G3及第二间隙G2而被吸入至第一进气管140,故可避免因开口120a阻塞而导致发动机失效。
[0036]请参考图4及图5,本实施例的散热器支撑件120具有遮挡部122,遮挡部122位于第一进气管140与管状部130的交界处上方,而可阻挡从上方落下的异物或水,避免异物或水通过所述迂回路径而进入第一进气管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局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位于发动机室的前方;散热器支撑件,支撑所述散热器的上部且具有开口;管状部,形成于所述散热器支撑件的所述开口处;以及第一进气管,装设于所述管状部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发动机室内,其中所述管状部的整个外周被所述第一进气管覆盖且与所述第一进气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管状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进气管彼此分离而形成第二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局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比所述第二间隙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局部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真人,板垣圭亮,清水大志,男谷唯,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