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0376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包括绕线元件,绕线元件包括第一法兰、第二法兰以及连接于二者之间的绕线部,绕线部上设有线圈组,线圈组的两端与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相连接,第一法兰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二法兰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绕线部上设有第一线圈组与第二线圈组,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电极,第二线圈组的第三端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第四端电连接于第三电极;由于第一保护部与第二保护部将绕线部上的线圈组完全覆盖,当该绕线元件组装在电路板上时不会造成线圈组碰伤或撞伤,在经过回焊炉时也不会因锡珠喷到线圈上造成短路,使得绕线元件得出的电感数值有误。出的电感数值有误。出的电感数值有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护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背膜技术,其设有一绕线元件,该绕线元件上设有电极,且该绕线元件上设有线圈组和保护层,该保护层设于该绕线元件周围与底面,且该线圈组一侧和电极为裸露,保护层可方便使绕线元件以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黏着技术)贴附于电路板表面。
[0003]但因其线圈组有一侧裸露在外,导致在安装时可能会碰撞到线圈组,而造成线圈组碰伤、撞伤,或着在经过回焊炉时锡珠有可能喷到线圈组的线圈之间,而造成该线圈与线圈之间短路,进而导致所产生的电感数值有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用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绕线元件在焊接到电路板时线圈组碰伤、撞伤,或是经过回焊炉时会有锡珠碰到线圈与线圈之间,造成该元件的电感数值有误的缺陷。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包括绕线元件,该绕线元件包括第一法兰、第二法兰以及连接于二者之间的绕线部,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被不完全包裹于第一保护部内,绕线部上设有线圈组,绕线部被完全包裹于第二保护部内,该线圈组的两端与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相连接,第一法兰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二法兰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绕线部上设有第一线圈组与第二线圈组,第一线圈组设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二线圈组设有第三端与第四端,该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极,且该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电极,该第二线圈组的第三端电连接于第二电极,且该第二线圈组的第四端电连接于第三电极。
[0007]进一步的,第一保护部包覆于第一法兰、第二法兰的周围及底部,并将绕线元件包覆住,绕线部上的线圈组的一侧以及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未被包覆住。
[0008]进一步的,第一保护部为UV胶、绝缘胶或磁粉胶中的任意一种。
[0009]进一步的,第二保护部设于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之间,且该第二保护部覆盖于绕线部的另一侧,与第一保护部将线圈组完全包覆住。
[0010]进一步的,第二保护部为UV胶、绝缘胶或磁粉胶中的任意一种。
[0011]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第一保护部使绕线元件方便贴附于电路板表面,且藉由第一保护部与第二保护部将绕线部上的线圈组完全覆盖,进而达到当该绕线元件组装在电路板上时不会因人为疏失造成线圈组碰伤或撞伤,且在通过回焊炉时也不会因锡珠喷到线圈组的线圈与线圈之间,而造成线圈与线圈之间短路,使得该绕线元件得出的
电感数值有误。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
[0015]图中:1、绕线元件;11、第一法兰;111、第一电极;112、第二电极;12、第二法兰;121、第三电极;122、第四电极;13、绕线部;14、线圈组;141、第一线圈组;1411、第一端;1412、第二端;142、第二线圈组;1421、第三端;1422、第四端;2、第一保护部;3、第二保护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

2所示,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包括绕线元件1,该绕线元件1包括第一法兰11、第二法兰12以及连接于二者之间的绕线部13,第一法兰11和第二法兰12被不完全包裹于第一保护部2内,绕线部13上设有线圈组14,绕线部13被完全包裹于第二保护部3内,该线圈组14的两端与第一法兰11和第二法兰12相连接,第一法兰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第二法兰1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电极121与第四电极122,绕线部13上设有第一线圈组141与第二线圈组142,第一线圈组141设有第一端1411与第二端1412,该第二线圈组142设有第三端1421与第四端1422,该第一线圈组141的第一端1411电连接于第一电极111,且该第一线圈组141的第二端1412电连接于第四电极122,该第二线圈组142的第三端1421电连接于第二电极112,且该第二线圈组142的第四端1422电连接于第三电极121。
[0019]第一保护部2包覆于第一法兰11、第二法兰12及绕线部13周围及底部,将绕线元件1给包覆住,且绕线部13上的线圈组14一侧和第一法兰11、第二法兰12上的电极未被包覆住。第一保护部2为UV胶或绝缘胶或磁粉胶。
[0020]第二保护部3设于第一法兰11与第二法兰12之间,且该第二保护部3覆盖于绕线部13的一侧,与第一保护部2将绕线部13上的线圈组14完全包覆住。第二保护部3为UV胶或绝缘胶或磁粉胶。
[0021]由第一保护部2使该绕线元件1方便用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黏着技术)贴附于电路板表面,由第一保护部2与第二保护部3将绕线部13上的线圈组14完全覆盖,进而达到当该绕线元件1组装在电路板上时不会因人为疏失造成线圈组14碰伤或撞伤,且在过回焊炉时也不会因锡珠喷到线圈组14的线圈与线圈之间,而造成线圈与线圈之间短路,使得该绕线元件1得出的电感数值有误。
[002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元件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元件,该绕线元件包括第一法兰、第二法兰以及连接于二者之间的绕线部;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被不完全包裹于第一保护部内,绕线部上设有线圈组,绕线部被完全包裹于第二保护部内;该线圈组的两端均与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相连接,第一法兰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二法兰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绕线部上设有第一线圈组与第二线圈组,第一线圈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二线圈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端与第四端;该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极,该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电极,该第二线圈组的第三端电连接于第二电极,该第二线圈组的第四端电连接于第三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谚杨祥忠罗宜春申宝琳
申请(专利权)人:庆邦电子元器件泗洪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