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621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覆盖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体相连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及一收容腔,所述顶盖上形成有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一对折片,所述一对折片将所述收容腔划分成容纳第一对接部的第一腔、容纳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腔、以及介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三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的结构,使其具备两个双接口结构,可同时满足两个对接端连接器的插接,而且具有体积更小、更轻薄化的特征,免去了两个单独的电连接器需分别制造、分别安装的麻烦,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排布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的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的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薄化,对制程工艺和产品连接的可靠性要求都越来越高。以常见的笔记本电脑来说,其轻薄化的设计趋势使得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新型传输接口的不断出现,电脑内通常需要新增这些传输接口的安装位置,从而对内部空间进行挤占,例如目前主流的传输接口Type C型USB接口,由于其使用需求较大、使用比较频繁,一般电脑上都会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Type C型USB接口,现有的做法是将两个独立的Type C型USB连接器分别安装至电路板上,或各自制造后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整体后再安装至电路板上,且两个连接器保持水平分布的方式以减小笔记本电脑的厚度,但这种方式依然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笔记本电脑往轻薄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两个连接器单独生产、单独组装也带来了较高的制造成本,例如:两个连接器的绝缘本体需要分别注塑成型,金属壳体也需要分别冲压制造,最后组装后再安装至电路板上,这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在这过程中,若两个金属壳体因组装差异而发生相对位置差异或误差,则将对拼合后的两个连接器的插接精度带来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两个连接器单独安装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覆盖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体相连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及一收容腔,所述顶盖上形成有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一对折片,所述一对折片将所述收容腔划分成容纳第一对接部的第一腔、容纳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腔、以及介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三腔。
[0005]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自顶盖的前侧边缘向下弯折而成的前盖,所述前盖的两侧边缘还一体连接有一对向后延伸的延伸臂。
[0006]进一步地,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折片卡接配合,且延伸臂上开设有卡口,所述折片上设有凸伸入卡口内的凸片。
[0007]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上设有向下贯通所述第三腔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三腔的正上方,且所述一对折片自所述开口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
[0008]进一步地,所述前盖呈片状,且遮挡于所述第三腔的前侧并呈竖直设置,所述前盖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延伸臂沿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0009]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位于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的阻隔部,所述第一对接部、阻隔部、第二对接部沿水平方向分布且通过一次注塑成型而得,所述阻隔部收容于第三腔内且阻隔部的顶表面暴露于所述开口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的两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的侧表面、位于所述侧表面上方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凸伸且凸伸超过所述侧表面;所述折片贴合于所述阻隔部的两侧,且设有一与所述凸缘部匹配的折凹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遮盖于所述金属壳体表面的罩体,所述罩体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基板、自基板的纵向两端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挡板、自基板的后侧边缘向后弯折延伸出的后挡板,所述顶盖的开口位于所述基板的下方且完全被所述基板所覆盖,所述后挡板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所述基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阻隔部和第二对接部后侧的后延部,所述后延部被所述后挡板压接覆盖。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的结构,使其具备两个双接口结构,可同时满足两个对接端连接器的插接,而且具有体积更小、更轻薄化的特征,免去了两个单独的电连接器需分别制造、分别安装的麻烦,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排布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的空间。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后侧视角下的立体组合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后侧视角下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后侧视角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20、覆盖于绝缘本体10外围的金属壳体30、遮盖于所述金属壳体30表面的罩体40,所述绝缘本体10通过注塑成型而得,所述端子20经过一体冲压而得,两者集合成一整体,用于与对接端电连接器进行电性对接,而所述金属壳体30和罩体40则用于为端子20的电性连接提供可靠的保护,来屏蔽外部信号的干扰。以下详细介绍前述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
[0020]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一主体11、自主体11向前一体凸伸出的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以及位于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之间的阻隔部14,所述主体11、第一对接部12、第二对接部13及阻隔部14为一体相连结构,其通过绝缘塑胶一体注塑成型而得。其中,所述主体11呈纵向延伸且主体11的后侧设有一向后凸伸出的后延部15,所述主体11的纵向两端设有呈C型的表面110,所述后延部15也呈纵向延伸且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的正后方,优选地,所述后延部15呈平板状且设有一平直的顶面,该顶面低于所述主体11的顶面。所述第一对接部12、阻隔部14、第二对接部13从左
至右或从右至左依次排列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部12与第二对接部13结构相同,以第一对接部12为例,所述第一对接部12设有一基部120及自基部120向前一体延伸出的舌板部121(相应地第二对接部13设有基部130及舌板部131),所述基部120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部121的厚度,且基部120与所述主体11的前端面111一体相连。所述阻隔部14与所述主体11一体相连,且介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中间,所述阻隔部14设有一顶表面140、一前端面141及一对侧表面142,所述顶表面140与所述主体11的顶面齐平设置,且阻隔部14的顶表面140还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肋143,所述凸肋143高于所述阻隔部14的顶表面140和所述主体11的顶面,用于与所述金属壳体30卡持配合;所述前端面141为平直的表面,其面向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且前端面141向前凸伸超过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另外,所述阻隔部14的侧表面142呈竖向延伸,其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优选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覆盖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体相连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及一收容腔,所述顶盖上形成有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一对折片,所述一对折片将所述收容腔划分成容纳第一对接部的第一腔、容纳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腔、以及介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三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自顶盖的前侧边缘向下弯折而成的前盖,所述前盖的两侧边缘还一体连接有一对向后延伸的延伸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折片卡接配合,且延伸臂上开设有卡口,所述折片上设有凸伸入卡口内的凸片。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有向下贯通所述第三腔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三腔的正上方,且所述一对折片自所述开口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呈片状,且遮挡于所述第三腔的前侧并呈竖直设置,所述前盖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延伸臂沿竖直方向上的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耀王亚丽吴祝平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高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