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52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基于机身框梁将直升机结构划分为23个模块,各模块均固连于机身框梁上,且各模块间通过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达到直升机模块化分解、组装的目的,保障直升机多系统之间的快速协作。之间的快速协作。之间的快速协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


[0001]本技术属于直升机
,涉及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

技术介绍

[0002]模块化设计是指:(1)功能结构独立化加通用接口以实现多功能多形式组合;或者是(2)系统分块化设计以实现产品的多部门协作快速设计和组装完成。模块化设计思路在直升机设计上应用越来越成熟,主要是指第(2)种思路,把直升机设计分为总体、结构、强度、机电、航电、特设等几个大部门,又细分为气动、重量、机身、尾段、旋翼、传动、发动机、燃油、液压、导航、照明、救生等几十个系统,各部门各系统既内部独立又相互协同,大大提高了直升机研制效率,共同构成了复杂而运行有序的直升机整体。而“复杂而运行有序的整体”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技术越先进可能意味着系统越复杂,这个特点就越明显。实践经验表明,系统连带性特点常常表现为一损多损、故障源隐蔽,非常不利于应急快速故障诊断、直升机快速修复,严重影响直升机维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本技术能达到直升机模块化分解、组装的目的,保障直升机多系统之间的快速协作。
[0004]技术方案: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基于机身框梁将直升机结构划分为23个模块,各模块均固连于机身框梁上,且各模块间通过接口连接。
[0005]前述的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中,所述的机身框梁包括沿航向排布的X1~X9梁,X1~X9梁的一侧通过Y1梁连接,X1~X9梁的另一侧通过Y2梁连接;其中,X4梁的顶部连接有上机身框,底部连接有下机身框,靠近X9梁的位置设置有尾框;通过上述机身框梁的结构形成机身结构骨架。
[0006]前述的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中,机身结构骨架沿航向前后依次划分为前机身、中机身和尾段;其中,X1~X4梁间的框梁结构组成前机身的主承力构架,X4~X6间框梁结构组成中机身的主承力构架,X6~X9间框梁结构组成尾段的主承力构架;所述的前机身上沿航向由前至后依次固定有作战舱、驾驶舱,驾驶舱底部沿航向由前至后依次设有前设备舱和前起落架舱。
[0007]前述的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中,所述的中机身沿机身纵向对称面两侧对称分布的两个发动机舱,两个发动机舱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液压舱、主减舱、电气舱和灭火舱;两发动机舱底部设有中设备舱,中设备舱底部设有燃油箱舱;中机身沿机身纵向对称面两侧还设置有短翼舱;所述的主减舱顶部设有主旋翼舱,主旋翼舱顶部连接主桨叶。
[0008]前述的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中,中机身上还设有顶部整流罩,将两发动机舱及其间的模块罩于其内。
[0009]前述的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中,尾段上由前至后依次固定有尾梁舱、斜梁舱Ⅰ、斜梁舱Ⅱ,斜梁舱Ⅰ、Ⅱ顶部设有尾旋翼舱,尾旋翼舱与尾桨叶连接;所述的尾
梁舱底部设有后设备舱,后设备舱后部设有尾起落架舱。
[0010]有益效果:
[0011]1.结合直升机各系统、部位及框梁位置划分为23个模块,达到直升机模块化分解、组装的目的,保障直升机多系统之间的快速协作;
[0012]2.模块化设计利于战时或其他应急状态的故障定位与诊断,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及时定位故障源头的情况;
[0013]3.模块化设计最重要的优势是,当无法及时完成故障排除,可以直接替换故障模块,极大的提高装备完好率及排故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整体标注图;
[0016]图3为基本框架结构图;
[0017]图4为前机身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前机身及其下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前机身及中机身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前机身、中机身及尾段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整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构成如图1

8所示:
[0023]①
系统装置主要由:机身结构骨架10、前机身、中机身、下机身、尾段及升力系统组成。其中:
[0024]前机身包括:驾驶舱8、作战舱9、前设备舱11、前起落架舱12;
[0025]中机身包括:中设备舱15、发动机舱2、液压舱6、电气舱4、灭火舱3、主减舱13、短翼舱14、顶部整流罩1、燃油箱舱16组成;
[0026]尾段包括:尾梁舱18、后设备舱17、尾起落架舱19、斜梁舱Ⅰ20、斜梁舱Ⅱ21;
[0027]升力系统包括主旋翼舱5、尾旋翼舱22、主桨叶7、尾桨叶23;
[0028]②
系统装置构成关系与主要功能:
[0029]1.机身结构骨架10由梁和框构成,主要有Y1

Y2梁、X1

X9梁、上下机身框,是全机的承力结构,为全机主要结构提供固定接口。
[0030]2.驾驶舱8螺接安装于Y1梁、Y2梁、X2梁、X3梁、X4梁、上机身框之间,可分为前后驾驶舱两部分设计,主要系统包括:显控系统、操纵系统、座椅系统、环境及救生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航电总接口、机电总接口;
[0031]3.作战舱9螺接安装于Y1梁、Y2梁、X1梁之间,主要系统包括:雷达系统、光电系统、航炮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武器控制接口;
[0032]4.前设备舱11螺接安装于Y1梁、Y2梁、X2梁、X3梁、X4梁、下机身框之间,主要系统:包括照明系统、告警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前部设备接口;
[0033]5.中设备舱15螺接安装于Y1梁、Y2梁、X5梁、X6梁、上机身框之间,主要系统包括:
环控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空气循环接口;
[0034]6.发动机舱2安装于Y1梁、Y2梁、X5梁、X6梁、上机身框之间,主要系统包括:发动机及其附件,如起动电机、通风管等。主要接口包括:动力推进接口;
[0035]7.液压舱6安装于Y1梁、Y2梁、X5梁、上机身框之间,主要系统包括:左液压系统、右液压系统、旋翼刹车液压系统、应急液压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液压控制接口;
[0036]8.电气舱4安装于Y1梁、Y2梁、X5梁、X6梁之间,主要系统包括:通信系统、导航设备、机电管理计算机等。主要接口包括:电气控制接口;
[0037]9.灭火舱3安装于Y1梁、Y2梁、X5梁、X6梁、上机身框之间,主要系统包括:灭火系统及其附件等。主要接口包括:灭火控制接口;
[0038]10.主减舱13安装于Y1梁、Y2梁、X4梁、X5梁,上机身框之间,主要系统包括:主减传动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主减传动接口;
[0039]11.短翼舱14安装于Y1梁、Y2梁、X5梁之间,主要系统包括:短翼、武器挂弹系统等。主要接口包括:短翼接口;
[0040]12.顶部整流罩1组成安装于Y1梁、Y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基于机身框梁将直升机结构划分为23个模块,各模块均固连于机身框梁上,且各模块间通过接口连接;所述的机身框梁包括沿航向排布的X1~X9梁,X1~X9梁的一侧通过Y1梁连接,X1~X9梁的另一侧通过Y2梁连接;其中,X4梁的顶部连接有上机身框,底部连接有下机身框,靠近X9梁的位置设置有尾框;通过上述机身框梁的结构形成机身结构骨架(10);机身结构骨架(10)沿航向前后依次划分为前机身、中机身和尾段;其中,X1~X4梁间的框梁结构组成前机身的主承力构架,X4~X6间框梁结构组成中机身的主承力构架,X6~X9间框梁结构组成尾段的主承力构架;所述的前机身上沿航向由前至后依次固定有作战舱(9)、驾驶舱(8),驾驶舱(8)底部沿航向由前至后依次设有前设备舱(11)和前起落架舱(12);所述的中机身沿机身纵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玉李金声宋美珍王璐爽曾兰婷曹紫菁程祎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