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组件,可搭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使用,该透镜组件具有座体;座体的正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屈光体;座体反面设有凹穴,凹穴对应第一屈光体;另在凹穴一侧相通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另该屈光体表面为非球面状的外凸曲面,该外凸曲面中央内凹形成凹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透镜组件的组合结构,其包括:电路板;电连接于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具有第二屈光体;以及透镜组件,固接于电路板上,并罩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方。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所发出光线导向侧边,以产生非对称及状似蝙蝠之翼(batwing)的光形,在照明灯具应用上能够使照射区域获得均匀照度,以增加光的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 一种透镜组件及其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组件,具有体积小、寿命长、耗 电量低、反应速率快、耐震性特佳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电器、信息广告牌、通 信产品等发光组件。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所使用的透镜组件,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262604号的一种发光二极管透镜,用以导引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東至预定射 出方向,透镜包含面对发光二极管的底面、相反于底面的反射面及垂直预定射出 方向的穿透面。反射面各部分对称地呈抛物线形状,发光二极管位于抛物线的 焦点上。穿透该底面进入透镜的光束在反射面被沿预定射出方向反射至穿透面, 且反射光東以与穿透面垂直地穿出并射离透镜。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编号第2004028899号的一种透镜,包括底部表面、反射 表面,与该透镜的中轴成斜角的第一折射表面以及自该底部表面向该第一折射 表面延伸为平滑曲面的第二折射表面。透过该底部表面进入该透镜并直接射入 于该反射表面的光从该反射表面反射至该第一折射表面,并被该第一折射表面 折射,以实际垂直于该透镜的该中轴的方向射出该透镜。透过该底部表面进入 该透镜并直接入射于该第二折射表面的光由该第二折射表面折射,以实质垂直 于该透镜的该中轴的方向退出该透镜。发光二极管(LED)可方便地使用该透 镜,以提供一种侧发光的发光装置,并提供一种可连接于透镜的透镜盖。上述两种传统的透镜将光线导至大角度时,所设计的透镜外型皆为自由曲 面,该自由曲面无法利用计算机运算设计,导致制作透镜的模具不易制作,造成成本增加。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507293号的一种多重曲率透镜主要由多个 具有不同曲率的透镜部所构成,其适于对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其中,多个具有不同曲率的透镜部互相连接,并且在制作上可一体成形。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具 有多重曲率透镜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主要由芯片、承载器及上述的多重曲率 透镜所构成。其中,芯片配置于承载器上,而多重曲率的透镜将芯片及部分的 承载器包覆于内,借由多重曲率的透镜将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部分光线导 向透镜的侧边。此公开专利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需封装两次,且透镜的大小 限制了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尺寸,无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 构的封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组件及其组合结构,以增 加光的利用率,并简化生产组装,降低生产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组件,搭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使 用,该透镜组件包括座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屈光体,其具有非球面状的外凸曲面,并位于该座体的正面上;其中该座体反面设有至少一个凹穴,该凹穴对应该第一屈光体; 该第一屈光体具有凹部,该凹部在该外凸曲面中央内凹成形。 另外,该凹穴一侧设至少一个凹陷部,该凹陷部与该凹穴相通。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透镜组件的组合结构,其包括 电路板;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上,所述发光二极管 封装结构上具有第二屈光体;以及透镜组件,其固接于该电路板上,并罩于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方,该透镜组件具有座体及该座体正面上至少一个第一屈光体,该座体反面设有至少 一个凹穴,该凹穴对应该第一屈光体,该屈光体表面为非球面状的外凸曲面, 该外凸曲面中央凹设有凹部;其中,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第二屈光体的中心轴偏离该第一屈光体的 凹部的中心轴,使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所发出的部分光线导向第一屈光体侧 边。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及具有其的组合结构,在发 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与透镜组件组合后,使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中心轴偏离 该透镜组件的中心轴,使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所发出光线导向侧边,以产生非对称及状似蝙蝠之翼的(batwing)光形,在照明灯具应用上能够使照射区域获 得均匀照度,以增加光的利用率。另外,透镜组件上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 一屈光体,因而该透镜组件可以对应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组合,此设计可 以使照射区域范围大,且能获得更加的均匀照度,而且使生产组装简化,降低 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透镜组件的立体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透镜组件的仰视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透镜组件的侧视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组合示意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组合侧视截面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与发光二极管组合俯视示意图7A为本专利技术的配光曲线测量示意图7B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配光曲线测量示意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透镜组件1座体11第一屈光体12凹穴13凹陷部14定位部15外凸曲面16凹部17中心轴18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底座21第二屈光体22中心轴221导电引脚23电路板组装部31光线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现配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专利技术透镜组件的立体、仰视及侧视示意 图。如图l、图2及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l,其具有座体ll及该座体 11正面中央设有第一屈光体12。该座体11反面凹设有对应该第一屈光体12的 凹穴13,该凹穴13 —侧设有至少一个凹陷部14,该凹陷部14与凹穴13相通, 该凹陷部14提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图中未示出)的导电引脚容置或延伸于 该座体11外部,该凹穴13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另在该座体11的反面7位置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定位部15,该定位部15为座体11反面上的柱状体, 用来将该透镜组件1定位安装在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该第一屈光体12 表面为非球面状的外凸曲面16,该外凸曲面16具有中央内凹所形成的凹部17。 请参阅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组合示意图。如 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l与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组合时,先将发 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的两个导电引脚23电连接在电路板3上,将该透镜组件1 罩于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上方,使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容置于该座体 11的凹穴13中。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的底座21的导电引脚23容置于该 凹陷部14中,或者通过凹陷部14而延伸于该座体11外部。该座体11的定位 部15定位于该电路板3的组装部31中,这样即完成该透镜组件1与该发光二 极管封装结构2的组合。由于在座体ll的凹穴13及凹陷部14的设计,使该透 镜组件1可以组合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来搭配使用。在图4中,该组 装部31为洞孔。请参阅图5、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件与发光二极管组合侧视截面图及俯 视示意图。如图5、图6所示,在该透镜组件1与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组 合后,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的第二屈光体22的中心轴221偏离该第一屈光 体12的中心轴18。当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被点亮时,该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所发出的部 分光线4导向该第一屈光体12侧边,呈现出非对称及状似蝙蝠之翼(batwing)的光形,使用在照明灯具上能够使照射区域获得均匀照度,以增加光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7A及图7B,均为本专利技术的配光曲线测量示意图。如图7A所示,在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的第二屈光体22的中心轴221对准该第一屈光体12的凹部17的中心轴18时,该相对光强度(Intensity)为1,光曲线峰值(peak)在-50~50度角(Angle)之间,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镜组件,搭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包括: 座体;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屈光体,其具有非球面状的外凸曲面,并位于该座体的正面上; 其中该座体反面设有至少一个凹穴,该凹穴对应该第一屈光体; 该 第一屈光体具有凹部,该凹部在该外凸曲面中央内凹成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仲,林容生,倪靖琮,陈宗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