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威志专利>正文

组合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94831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3 0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组合杯结构,其包含:一外杯体,其内壁接近外杯杯口处形成有一第一曲折部,并于第一曲折部下方形成有一第一贴合部;以及一内杯体,设置于外杯体的内部,内杯体的内杯杯口端缘形成一接触部,接触部顶抵接触第一曲折部,且内杯体的外壁于接触部的下方形成一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第一贴合部紧密贴附,当饮品填装于内部杯体而发生外露时,可避免液体滑落至二个杯体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免洗且随身携带的杯体,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杯体为双层结构设计,以具有隔热效果的组合杯结构
技术介绍
按,目前饮品贩卖店所贩卖的咖啡、果汁及组合杯结构各种茶类等携带式饮品极为风行,基于携带方便性及成本的考虑,目前携带式饮品一般都是以纸材、塑料或发泡材料所制的免洗随身杯来盛装。目前坊间普遍常见的免洗随身杯多为如图1所示的单层的杯体构造,其单层杯体的构造不论是由纸材、塑料或是发泡材料所制,在隔热效果的表现皆相当地不理想,且一般习知的免洗随身杯并未设有把手,如此一来当免洗随身杯用于盛装热饮时较容易让使用者感到烫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杯体为双层结构设计,以具有隔热效果的组合杯结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提出一种组合杯结构,其包含:一外杯体,其内壁接近外杯杯口处形成有一第一曲折部,并于第一曲折部下方形成有一第一贴合部;以及一内杯体,设置于外杯体的内部,内杯体的内杯杯口端缘形成一接触部,接触部顶抵接触第一曲折部,且内杯体的外壁于接触部的下方形成一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第一贴合部紧密贴附,当饮品填装于内部杯体而发生外露时,可避免液体滑落至二个杯体之间。较佳地,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为斜率相同的斜面或斜率不相同的斜面。较佳地,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相贴附的区段长度可为1mm至4mm。较佳地,外杯体于第一贴合部的下方衔接形成有一第二曲折部,内杯体于第二贴合部的下方衔接形成有一扣部,扣部抵扣于第二曲折部。较佳地,第一曲折部与接触部相抵触的位置至扣部与第二曲折部相抵扣的位置的距离小于10mm。较佳地,第一曲折部与接触部相抵触的位置至该外杯体的外杯杯口的距离为11mm至16mm,当使用者在饮用时其嘴唇可以间接感受饮品的温度,避免用户因饮品过热而烫伤嘴唇。较佳地,外杯体的杯底设有一穿孔,可将外杯体因热所产生的蒸气水排出,使得内杯体与外杯体压力平衡,避免杯体产生皱折及变形。较佳地,外杯体及内杯体为透明杯体,使用者可直接看出饮品颜色。较佳地,外杯体及内杯体为染色杯体,可符合使用者喜好的需求。较佳地,第一曲折部可为环槽,外杯体藉由环槽嵌合接触部以固定该内杯体。较佳地,第一曲折部可为阶级结构。较佳地,所述阶级结构所包含的一阶级面呈凹面状或平面状,接触部抵靠于阶级面上。本技术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双层结构设计,具有隔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技术的免洗随身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图号说明:10外杯体11外杯杯口12第一曲折部121阶级面13第一贴合部14第二曲折部15穿孔20内杯体21内杯杯口22接触部23第二贴合部24扣部A、B距离C长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4,其分别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第二示意图及第三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其分别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及第二示意图。本技术的其中一项特点在于,此组合杯结构为双层杯体结构,其中一个杯体可相当简易地迭合设置在另一个杯体之中,在使用时,使用者可手持包覆在外的杯体,而饮品则填装在位于内部的杯体,透过二个杯体杯身相隔的空间,可达到实质的隔热功效,以避免所填装的热饮让使用者感到烫火。本技术的另一项特点在于,二个杯体间具有部份结构彼此紧密贴合,如此一来,当饮品填装于内部杯体而发生外露时,可避免液体滑落至二个杯体之间。详细地来说,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包含有一外杯体10及一内杯体20。外杯体10的杯身内壁接近外杯杯口11处形成有一第一曲折部12,内杯体20的内杯杯口21端缘形成一接触部22,所述接触部22顶抵接触外杯体10的第一曲折部12,藉此,可使内杯体20得以设置于外杯体10的内部之中,并使内杯体20的杯底与外杯体10的杯底形成一间隙空间。较佳地,第一曲折部12与接触部22相抵触的位置至外杯体10的外杯杯口11的距离A为11mm至16mm,当使用者在饮用时其嘴唇可以间接感受饮品的温度,避免用户因饮品过热而烫伤嘴唇,但不以此为限。上述中,第一实施例的外杯体10的第一曲折部12可设计为阶级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该阶级结构所包含的一阶级面121可呈凹面状,亦或是可设计为平面状,而内杯体20的接触部22则可设计抵靠在阶级面121之上。而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曲折部12则设计为环槽的态样,如图5及图6所示,使得外杯体10可藉由呈环槽状的第一曲折部12嵌合接触部22以固定该内杯体20。再者,外杯体10于第一曲折部12下方形成有一第一贴合部13,内杯体20的杯身外壁于接触部22的下方更形成一第二贴合部23,所述第二贴合部23与外杯体10的第一贴合部13紧密贴附,藉此,可避免所填装的饮品滴落至内杯体20与外杯体10之间。其中,第一贴合部13与第二贴合部23可设计为斜率相同的斜面,且第一贴合部13与第二贴合部23相贴附的区段长度C较佳可为1mm至4mm,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外杯体10于第一贴合部13的下方还可衔接形成有一第二曲折部14,内杯体20于第二贴合部23的下方则衔接形成有一扣部24,所述扣部24抵扣于第二曲折部14,藉此,可提升内杯体20与外杯体10间的固定强度,以避免使用者饮用饮品时内杯体20滑落出外杯体10之外。较佳地,第一曲折部12与接触部22相抵触的位置至扣部24与第二曲折部14相抵扣的位置的距离B小于10mm,有助于外杯体10与内杯体20于使用时强度增加,但不以此为限。本技术的组合杯结构的外杯体10与内杯体20较佳可由塑料、纸材或发泡材料所制,更佳的是该外杯体10与内杯体20选用透明材料所制或是染色杯体材料所制。更进一步地,在外杯体10的杯底可设有一穿孔15,该穿孔15可将外杯体与内杯体之间因热所产生的气体排出,使得内杯体与外杯体压力平衡,避免杯体产生皱折及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组合杯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外杯体(10),该外杯体(10)的内壁接近外杯杯口(11)处形成有一第一曲折部(12),并于该第一曲折部(12)下方形成有一第一贴合部(13);以及一内杯体(20),设置于该外杯体(10)的内部,该内杯体(20)的内杯杯口(21)端缘形成一接触部(22),该接触部(22)顶抵接触该第一曲折部(12),且该内杯体(20)的外壁于该接触部(22)的下方形成一第二贴合部(23),该第二贴合部(23)与该第一贴合部(13)紧密贴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外杯体(10),该外杯体(10)的内壁接近外杯杯口(11)处形成有一第一曲折部(12),并于该第一曲折部(12)下方形成有一第一贴合部(13);以及一内杯体(20),设置于该外杯体(10)的内部,该内杯体(20)的内杯杯口(21)端缘形成一接触部(22),该接触部(22)顶抵接触该第一曲折部(12),且该内杯体(20)的外壁于该接触部(22)的下方形成一第二贴合部(23),该第二贴合部(23)与该第一贴合部(13)紧密贴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贴合部(13)与该第二贴合部(23)为斜率相同的斜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贴合部(13)与该第二贴合部(23)相贴附的区段长度为1mm至4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外杯体(10)于该第一贴合部(13)的下方衔接形成有一第二曲折部(14),该内杯体(20)于该第二贴合部(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威志
申请(专利权)人:潘威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