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7083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ε
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发动机湍流模拟
,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气膜冷却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冷却技术中,气膜冷却是目前最常用的热防护技术。气膜冷却是通过壁面上的孔或缝把温度较低的气体冷却剂输送到需要热防护的壁面上,沿着高温气流的流向形成薄膜,这层薄膜把固体壁面与高温气流隔离开来,从而防止壁面因直接接触高温气流而超温损坏。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涡轮和喷管等高温部件中,由于流动环境的巨大差异并且涉及到多种流动的掺混,气膜冷却区域的流动复杂程度高,热防护设计难度较大。气膜冷却效率η的定义如下:
[0003][0004]其中T
r
为高温气流的恢复温度,T
aw
为紧贴壁面气流的绝热壁温,T
c
为冷却剂气体的恢复温度。
[0005]在现代设计中由于实验成本较高通常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发动机气膜冷却的冷却设计,通过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

Stokes方程和相应的湍流模型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方法。然而k

ε湍流模型对掺混区湍流强度预测不足,造成预测的冷却剂覆盖情况偏离实际情况。专利技术专利(CN 110727996 B)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动边界绕流的湍流模型修正方法,该专利技术专利使用滤波函数划分了漩涡区和非漩涡区用以修正湍流粘性系数,提高了一股流动的动边界绕流数值计算准确度,但该湍流模型仍然是一种两方程湍流模型,无法提高两股流动的气膜冷却掺混区的计算准确度,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额外增加一个标量输运方程用来区分两股流动,是一种三方程湍流模型。专利技术专利(CN 113158340 B)公开了一种针对k

ε湍流模型的湍流长度尺度修正方法,但其通过给湍动能耗散率输运方程右侧添加源项来修正,该添加的源项不涉及两种流体的掺混,因此无法区分气膜冷却的掺混区与非掺混区,进而对气膜冷却效率进行合理预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通过本专利技术方法提高了气膜冷却效率掺混区数值预测准确度。
[0007]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所述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为通过掺混函数C
m
描述不同掺混程度区域的湍流粘性系数μ
t
,进而通过湍流粘性系数μ
t
完成两股流体不同掺混强度区域的修正,
[0009]掺混函数C
m
表达式如下:
[0010][0011]其中,n为混合常数,C
A
表示气膜冷却中冷却气体A的质量分数,C
A
通过求解组分输运方程获得,由于气膜冷却为两股流掺混,另一组分可通过1

C
A
计算获得;且在非掺混区,C
A
或另一组分1

C
A
的值趋于0;
[0012]湍流粘性系数μ
t
为:
[0013][0014]其中ρ为气体密度,k为湍动能,ε为湍动能耗散率。
[0015]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组分输运方程为:
[0016][0017]其中D
A
为冷却气体A的分子扩散系数,Sc
t
为湍流施密特数,U
j
为张量形式的速度,μ
t
为湍流模型的湍流粘性系数。
[0018]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n取1至3之间的值。
[0019]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湍动能k和湍动能耗散率ε分别由湍动能输运方程和湍动能耗散率输运方程计算获得。
[0020]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湍动能输运方程:
[0021][0022]湍动能耗散率输运方程:
[0023][0024]其中,x
j
为张量形式的坐标轴方向,μ为分子动力学粘性系数,P
k
为湍动能方程中的湍动能生成项,C
ε1
,C
ε2
,σ
k
,σ
ε
和P
k
基于湍流模型常数及各输运方程的解获得,C
ε1
,C
ε2
为可调整的湍流模型经验常数,σ
k
为k方程的普朗特数,σ
ε
为ε方程的普朗特数,以上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范围均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0025]本专利技术公开的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中,使用了湍动能输运方程、湍动能耗散率输运方程和组分输运方程三个湍流输运方程作为修正湍流模型的控制方程;使用了湍动能输运方程、湍动能耗散率输运方程和组分输运方程三个湍流输运方程的解计算湍流粘性系数;使用了掺混函数作为湍流模型粘性系数的修正方法;湍动能输运方程、湍动能耗散率输运方程和组分输运方程三个湍流输运方程之间均需用到湍流粘性系数进行求解,即三方程间通过湍流粘性系数耦合,其中掺混函数作为三方程间的耦合关系的加权函数。
[0026]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方法还可根据气膜冷却效率预测结果指导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冷却结构设计与流场分析,解决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冷却技术相关工程技术问题。
[0027]前述本专利技术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
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专利技术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方法考虑了两种流体的掺混效应对k

ε湍流模型湍流粘性系数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气膜冷却效率的预测准确度。可将k

ε湍流模型预测气膜冷却效率与实验的误差从30%以上减小到20%以内。
[0030]2.本专利技术方法可适用于亚声速和超声速流动条件下气膜冷却问题的数值预测。
[0031]3.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应用到不限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气膜冷却效率预测中,解决两股流动掺混情况预测的相关工程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气膜冷却效率计算域示意图;
[003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气膜冷却效率计算域气膜孔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4]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湍流模型修正前后气膜冷却效率二维分布与实验结果对比图;
[0035]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为通过掺混函数C
m
描述不同掺混程度区域的湍流粘性系数μ
t
,进而通过湍流粘性系数μ
t
完成两股流体不同掺混强度区域的修正,掺混函数C
m
表达式如下:其中,n为混合常数,C
A
表示气膜冷却中冷却气体A的质量分数,C
A
通过求解组分输运方程获得,由于气膜冷却为两股流掺混,另一组分通过1

C
A
计算获得;且在非掺混区,C
A
或另一组分1

C
A
的值趋于0;湍流粘性系数μ
t
为:其中ρ为气体密度,k为湍动能,ε为湍动能耗散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k

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输运方程为:其中,D
A
为冷却气体A的分子扩散系数,Sc
t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存良王力泉刘锋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