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652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27
本申请是关于一种电生理导管。电生理导管包括套接的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能够相对运动,电极组件将内管和外管连接,电极组件包括:多组基体组,多组基体组沿内管的周向布置,且基体组连接内管和外管,基体组包括两个以上沿内管周向顺序排布的基体,基体能够变形,基体至少包括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点,同一基体组中的第一连接点接触连接形成联结部;电极,电极至少设置于联结部。本申请提供的电生理导管,能够提高电极在消融位置的稳定性的同时提升消融效率、获得更好的消融效果。获得更好的消融效果。获得更好的消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生理导管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2年06月06日、申请号为202210629751.4、专利技术名称为电生理导管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电生理导管。

技术介绍

[0003]随着心率市场患者的不断增加、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器械的进步等因素,电生理领域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心脏电生理介入技术相关的器械主要包括标测导管、消融导管及其他电生理介入装置。其中标测导管和大部分的消融导管(射频消融和脉冲场消融)统称电生理导管,其导管上都需要有金属电极作为信号或能量传递的媒介,而电极的形状和密度对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射频消融和脉冲场消融)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在利用脉冲消融技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时,所使用的电生理导管由于在内部支撑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电极偏移,影响电极的贴靠性和均匀性,影响消融效率及消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或部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生理导管,能够提高电极在消融位置的稳定性的同时提升消融效率、获得更好的消融效果。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生理导管,所述电生理导管包括套接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能够相对运动,电极组件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连接,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0006]多组基体组,所述多组基体组沿所述内管的周向布置,且所述基体组连接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所述基体组包括两个以上沿所述内管周向顺序排布的基体,所述基体能够变形,所述基体至少包括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点,同一所述基体组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点接触连接形成联结部;
[0007]电极,所述电极至少设置于所述联结部。
[000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够带动连接的所述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0009]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基体沿所述内管的周向贴合于所述内管的外壁,所述基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平行;
[0010]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基体弯曲变形以相对所述内管向外凸起,且同一组所述基体组中每相邻的所述第一段之间围合成第一闭合形状,每相邻的所述第二段之间围合成第二闭合形状,相邻所述基体组之间围合成第三闭合形状。
[00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状态,绕所述内管的周向排布的所述多组基体组具有最大直径,所述联结部位于所述最大直径所在平面远离所述外管的一侧。
[00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至少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联结部,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段,且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最大直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最大直径和所述联结部之间的位置。
[00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为环形结构的电极环,沿所述内管的周向,所述第一电极在周向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在周向的面积。
[00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周向布置的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直径,周向布置的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直径,所述第二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直径。
[00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基座,所述多个第一基座周向布置于所述内管,用于将所述多组基体组和所述内管连接,同一基体组中的所述基体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基座,和/或,
[0016]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个第二基座,所述多个第二基座周向布置于靠近所述外管一侧的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用于将所述多组基体组和所述外管连接,同一基体组中的所述基体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二基座。
[001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基座和所述第二段连接位置具有第二连接点,所述基体组包括两个基体,相邻所述基体组中与同一所述第二基座连接位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点接触配合,
[0018]所述电极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接触配合的所述第二连接点。
[001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三状态,所述第三状态为在所述第二状态的基础上由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相互运动而成,
[0020]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三电极周向布置于所述基体组之间的空隙,所述电极组件形成伞状结构,且沿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三电极所形成的平面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002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四状态,所述第四状态为在所述第二状态的基础上由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相互运动而成,
[0022]在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电极周向布置于所述基体组之间的空隙,至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位于同一平面。
[002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包括支撑杆和绝缘层,所述支撑杆为具有变形能力的金属件,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金属件的表面。
[0024]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电生理导管包括套接的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能够相对运动,电极组件将内管和外管连接,电极组件包括:多组基体组,多组基体组沿内管的周向布置,且基体组连接内管和外管,基体组包括两个以上沿内管周向顺序排布的基体,基体能够变形,基体至少包括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点,同一基体组中的第一连接点接触连接形成联结部;电极,电极至少设置于联结部。对于基体组中设置的多个基体来说,将多个第一连接点连接后形成的联结部与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相比,联结部位置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明显增大,将电极设置于联结部时,不仅有利于在联结部电极能够形成更大表面积作为电极消融面积,以提高电极的使用性能,而且通过所设置的联结部,在多组集体组排布于内管周向时,联结部与基体的其他部分相比,该位置的强度更高,在将电极设置于该位置时,在将电极组件锚定至肺静脉口时,无论在轴向方还是径向方向,联结部均能够保证电极能够稳定的贴合,对电极的支撑稳定
性更强,且不易产生径向上的晃动,从而保证电极之间能够维持周向的均匀排布,有利于消融。另外,对于联结部来说,由于是多个基体第一连接点接触配合而形成,在内管和外管相对运动过程中,基体容易受强度更高的联结部位置的限制,使得多组基体组的变形可控性更强,避免电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影响电极之间均匀性、同直径周向布置的限定配合。
[00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6]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电生理导管的头部位置电极组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电生理导管的头部位置电极组件部分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电生理导管的的头部位置电极组件部分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套接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能够相对运动,电极组件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连接,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组基体组,所述多组基体组包括两个以上沿所述内管周向顺序排布的基体,且所述基体连接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所述基体能够变形,每个所述基体至少包括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点,同一所述基体组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点接触连接形成联结部;所述联结部具有沿所述导管的径向方向远离所述内管设置的表面,所述表面为消融表面;电极,所述电极至少设置于所述联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部的外侧壁至少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沿导管的周向相邻基体组中相对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沿所述导管径向方向相对的两表面,远离所述内管一侧的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消融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朝向所述导管轴线一侧的所述第一表面至少部分贴合所述内管的外壁,相邻基体组之间的所述第二表面相接触或具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基体组中的所述联结部位于同一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部的电极所形成的平面与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垂直,或者,所述联结部的电极所形成的平面与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相交。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部沿所述导管轴线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任一所述基体的最大横截面积。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世波罗次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北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