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棚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002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顶棚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顶棚拉手包括:基座;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基座形成可转动的连接;和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为带状结构,并且包括与所述转动组件相固定的拉手第一端、与所述基座相固定的拉手第二端、和位于所述拉手第一端和所述拉手第二端之间的拉手部,所述拉手部具有靠近所述基座的初始位置和远离所述基座的工作位置,并且所述拉手部可在拉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以使所述拉手部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顶棚拉手在不使用时,可紧挨顶棚收纳,占用较少的车内空间,从而提升驾驶室的美观度。该顶棚拉手不仅可以调节拉出的位置,而且能够自动回位,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成本低廉。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棚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顶棚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出行工具之一。汽车通常是指由动力(例如燃油、混合动力、纯电动等)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其主要作用包括代步、载人和运输等。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舒适和安全,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的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0003]为了提高乘车人员的驾乘舒适度以及汽车的安全性能,在驾驶室内往往设置有顶棚拉手。顶棚拉手具有辅助上车、辅助调节手动座椅、颠簸路段辅助稳定身体等作用。乘车人员能够通过抓住顶棚拉手来增加稳定性,并提高驾乘的舒适度。然而,传统的顶棚拉手往往存在占用了较大的驾驶室空间,不利于汽车内部的美观度的问题。
[000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顶棚拉手往往占用较大的驾驶室空间,不利于汽车内部的美观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顶棚拉手。该顶棚拉手包括:基座;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基座形成可转动的连接;和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为带状结构,并且包括与所述转动组件相固定的拉手第一端、与所述基座相固定的拉手第二端、和位于所述拉手第一端和所述拉手第二端之间的拉手部,所述拉手部具有靠近所述基座的初始位置和远离所述基座的工作位置,并且所述拉手部可在拉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以使所述拉手部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
[0006]通过上述的设置,当本技术顶棚拉手不使用时,其拉手部处于初始位置并且紧挨着基座,此时顶棚拉手占用较少的驾驶室空间并且实现部分隐藏,从而增强车辆内部的整体美观度。当使用时,用户通过向顶棚拉手的拉手部施加一定的拉力,即可使具有一定柔性的拉手本体发生变形,并带动转动组件转动以使拉手部远离基座,即处于工作位置。此外,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控制拉手部拉出的位置,以适于抓握。
[0007]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壳体,所述转动壳体与所述基座形成可转动的连接并与所述拉手第一端形成固定连接;和回位机构,所述回位机构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具有与所述转动壳体相连接的扭簧第一端和与所述基座相连接的扭簧第二端,使得所述扭簧可在所述拉力的作用下随所述转动壳体转动以使自身张紧,并在所述外力被撤去时带动所述转动壳体复位。通过上述的设置,当拉力作用在拉手本体上时,转动壳体能够在拉力作用下发生转动。由于扭簧第二端与基座相固定,扭簧第一端与转动壳体相连接,当转动壳体发生转动时,扭簧第一端随着转动壳体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使扭簧张紧,以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在扭簧中;当作用在拉手本体上的外力被撤去后,弹性势能释放,在扭簧弹力的作用下,转动壳体带动拉手本体回位,从而使得顶棚拉手在不使
用时能够自动回位并紧挨着顶棚收纳,避免占用过多的车内空间,并提升驾驶室的整体美观度。采用扭簧作为回位机构,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回位功能。
[0008]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基座形成固定连接的固定机构;并且所述扭簧包括位于所述转动壳体中的扭簧主体,所述扭簧主体在所述扭簧第一端和所述扭簧第二端之间沿所述转动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扭簧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机构相固定。通过上述的设置,扭簧第二端通过固定机构与基座间接固定,不仅能够实现扭簧第二端的固定,进而实现转动组件的回位功能,而且便于转动组件的组装以及与基座的固定。
[0009]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延伸穿过所述扭簧并与所述基座形成固定连接;和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转动壳体的一个端部相连,并且与所述固定轴、所述基座以及所述扭簧第二端都形成固定连接。通过上述的设置,与基座相固定的固定轴延伸穿过扭簧,有利于扭簧的固定以及转动组件回位功能的实现。端盖的设置便于转动组件的组装以及与基座的固定。
[0010]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动壳体具有从其外表面向外延伸且与所述拉手第一端相固定的延伸部。通过上述的设置,当顶棚拉手不使用时,拉手部处于初始位置,延伸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能够使拉手部紧挨着基座;当顶棚拉手使用时,延伸部能够从水平位置向下转动以使拉手本体能够被拉开,使拉手部处于远离基座的工作位置。延伸部的设置有利于转动壳体辅助拉手本体的隐藏以及拉手本体回位的实现,并且结构简单。
[0011]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基座上还设有限位部,并且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定所述转动壳体的最大转动角度。通过上述的设置,限位部能够对拉手部拉出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限制,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2]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回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壳体中的第一橡胶衬套和第二橡胶衬套,所述第一橡胶衬套和所述第二橡胶衬套分别位于所述扭簧本体的两端。通过上述的设置,有利于转动组件结构的稳定,并且能够缓解回位异响。
[0013]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基座上还设有安装挂钩,以将所述顶棚拉手钩挂到预定位置处。通过上述的设置,便于顶棚拉手的定位,有利于安装的高效与准确。
[0014]在上述顶棚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基座和所述拉手本体之间填充有软胶层,在所述软胶层的中间形成有通腔;并且所述顶棚拉手的外表面被PU层包覆。通过上述的设置,PU(Polyurethane,即聚氨酯)层和软胶层不仅有利于提高顶棚拉手的手握舒适度,而且能够缓解回位异响,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顶棚拉手往往占用较大的驾驶室空间,不利于汽车内部的美观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顶棚;装饰板,所述装饰板固定在所述顶棚上并与所述顶棚相贴合;和根据前面任一项所述的顶棚拉手,所述顶棚拉手与所述顶棚相连并至少部分地隐藏在所述装饰板中,并且所述顶棚拉手的拉手部位于所述顶棚的外部。通过上述的设置,本技术车辆的顶棚拉手在不使用时,能够实现部分隐藏,占用较少的驾驶室空间,有利于提升驾驶室的整体美观度。采用该顶棚拉手,用户可以自由控制顶棚拉手拉出的位置,并且该顶棚拉手能够自
回位,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顶棚拉手的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顶棚拉手的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顶棚拉手的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0]图4是图3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1]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6是图5中转动组件的实施例沿B

B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棚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拉手包括:基座;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基座形成可转动的连接;和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为带状结构,并且包括与所述转动组件相固定的拉手第一端、与所述基座相固定的拉手第二端、和位于所述拉手第一端和所述拉手第二端之间的拉手部,所述拉手部具有靠近所述基座的初始位置和远离所述基座的工作位置,并且所述拉手部可在拉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以使所述拉手部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棚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壳体,所述转动壳体与所述基座形成可转动的连接并与所述拉手第一端形成固定连接;和回位机构,所述回位机构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具有与所述转动壳体相连接的扭簧第一端和与所述基座相连接的扭簧第二端,使得所述扭簧可在所述拉力的作用下随所述转动壳体转动以使自身张紧,并在所述外力被撤去时带动所述转动壳体复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棚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基座形成固定连接的固定机构;并且所述扭簧包括位于所述转动壳体中的扭簧主体,所述扭簧主体在所述扭簧第一端和所述扭簧第二端之间沿所述转动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扭簧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机构相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启峰朱瑞虎方铭王韬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