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属于隧道电缆沟槽施工技术领域。该移动模架包括上部架体、下部架体、T型丝杠、横梁、液压顶升油缸、驱动装置以及模板,上部架体与下部架体之间采用驱动装置连接,上部架体的顶端连接有T型丝杠,横梁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横梁等距设置,每个横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T型丝杠,T型丝杠的自由端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模板。通过上述结构,本电缆槽移动模架通过上部架体与下部架体之间安装驱动装置,使得驱动装置能够驱动上部架体进行升降运动,同时使得与上部架体固定连接的横梁同时运动,横梁运动带动模板整体提升,使得模板定位,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完成凝结后,松开T型丝杠使得模板整体脱模,从而使得施工质量。从而使得施工质量。从而使得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电缆沟槽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
技术介绍
[0002]隧道电缆沟槽施工过程中,传统做法主要是利用人工翻模或者购置电缆沟槽台车进行施工。人工翻模是将长100
‑
150cm的小模板进行拼装,再通过模底支垫(钢筋或混凝土垫块)控制标高,木条作为内支撑控制断面尺寸,在外模上设纵梁和支撑腿进行横向加固,这种方案使沟槽整体线形难以控制,易形成“S”轮廓线,模板间错台容易超标,对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高,人工花费大,材料浪费大;而购置电缆沟槽台车,单台购置费用约30万元,存在购置费用高、断面小的隧道无法将两侧错开施工等缺点,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电缆沟槽施工方法存在着施工质量与施工造价无法同时兼顾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其解决了现有的用于现有的电缆沟槽施工技术中施工质量与施工造价无法同时兼顾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包括上部架体、下部架体、T型丝杠、横梁、液压顶升油缸、驱动装置以及模板,所述上部架体与所述下部架体之间采用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上部架体的顶端连接有T型丝杠,所述横梁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横梁等距设置,每个所述横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T型丝杠,所述T型丝杠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模板。
[0005]通过上述结构,本电缆槽移动模架通过所述上部架体与所述下部架体之间安装驱动装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上部架体进行升降运动,同时使得与所述上部架体固定连接的所述横梁同时运动,所述横梁运动带动所述模板整体提升,使得所述模板定位,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完成凝结后,松开T型丝杠使得模板整体脱模,同时启动所述驱动装置使得上部架体提升,从而在控制施工质量的同时能够控制施工造价。
[0006]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顶升油缸,所述液压顶升油缸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液压顶升油缸分别设置在所述下部架体的两侧,所述液压顶升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上部架体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顶升油缸的固定端与所述下部架体固定连接,工作人员通过启动所述液压顶升油缸使得所述上部架体整体进行提升,同时所述横梁以及所述模板随之提升,使得脱模更加轻松稳定。
[0007]进一步地,每个所述T型丝杠与所述上部架体交叉上下侧均设置有两个匹配的可调节螺帽,所述可调节螺帽用于上下微调、脱模后涂刷脱模剂以及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上浮的作用。
[0008]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下部开设有移动长条孔,所述模板通过所述移动长条孔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移动长条孔用于脱模结束后利用移动模板的空间,方便工作人员模
板打磨以及刷涂脱模剂,且可以避免脱模后行走模架时,所述模板与电缆沟槽槽壁磕碰,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
[0009]进一步地,所述模板与所述下部架体之间设置有可调节横向顶托,所述可调节横向脱顶减少了模板固定钢筋桩,从而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下部架体上设置有若干行走轮,所述下部架体上设置有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用于配合所述行走轮,使得能够给所述下部架体提供牵引力,从而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0011]本技术的技术原理为:
[00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安装驱动装置,使得脱模后上部架体能够整体顶升,避免了垫层与模板底部的磕碰,从而使得施工质量更好;通过设置在所述上部架体与所述横梁之间的T型丝杠以及可调节螺帽的配合,方便进行模板的微调以及固定;在所述横梁上横向设置长条孔,使得脱模后长条孔移动模板,方便模板打磨以及涂刷脱模剂。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槽移动模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
‑
A截面处结构示意图。
[0015]上述附图中:1、上部架体;2、下部架体;3、T型丝杠;4、横梁;5、液压顶升油缸;6、模板;7、卷扬机;8、可调节螺帽;9、移动长条孔;10、可调节横向顶托;11、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包括上部架体1、下部架体2、T型丝杠3、横梁4、液压顶升油缸5、驱动装置以及模板6,所述上部架体1、所述下部架体2以及所述横梁4均采用14#槽钢,从而能够满足所述模板6以及所述T型丝杠3的重量,所述上部架体1与所述下部架体2之间采用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上部架体1的顶端连接有T型丝杠3,所述横梁4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横梁4等距设置,每个所述横梁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T型丝杠3,每两个所述T型丝杠3在所述横梁4上均匀设置,所述T型丝杠3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4固定连接,所述横梁4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模板6。通过上述结构,本电缆槽移动模架通过所述上部架体1与所述下部架体2之间安装驱动装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上部架体1进行升降运动,同时使得与所述上部架体1固定连接的所述横梁4同时运动,所述横梁4运动带动所述模板6整体提升,使得所述模板6定位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完成凝结后,松开T型丝杠3使得模板6整体脱模,同时启动所述驱动装置使得上部架体1提升,从而在控制施工质量的同时能够控制施工造价,相较于人工翻模省略了每组脱模后均需将模板6拆除为单块的步骤,作业强度低,施工效率高,避免了人工拆除、运输、安装模板6过程中的风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避免了采用人工翻模存在所述模板6拆除、运输、安装过程中被模板6砸伤的风险。
[0018]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顶升油缸5,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分别设置在所述下
部架体2的两侧,使得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能够对所述,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的输出端与所述上部架体1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的固定端与所述下部架体2固定连接,工作人员通过启动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使得所述上部架体1整体进行提升,同时所述横梁4以及所述模板6随之提升,使得脱模更加轻松稳定。
[0019]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如图1所示,每个所述T型丝杠3与所述上部架体1交叉上下侧均设置有两个匹配的可调节螺帽8,当工作人员需要所述可调节螺帽8用于上下微调和固定所述T型丝杠3。
[002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如图所示,所述横梁4的下部开设有移动长条孔9,所述模板6通过所述移动长条孔9安装在所述横梁4上,所述移动长条孔9用于脱模结束后利用移动模板6的空间,方便工作人员模板6打磨以及刷涂脱模剂,且可以避免脱模后行走模架时,所述模板6与电缆沟槽槽壁磕碰,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架体(1)、下部架体(2)、T型丝杠(3)、横梁(4)、驱动装置以及模板(6),所述上部架体(1)与所述下部架体(2)之间采用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上部架体(1)的顶端连接有T型丝杠(3),所述横梁(4)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横梁(4)等距设置,每个所述横梁(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T型丝杠(3),所述T型丝杠(3)的自由端与所述横梁(4)固定连接,所述横梁(4)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模板(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沟槽移动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顶升油缸(5),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的数量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分别设置在所述下部架体(2)的两侧,所述液压顶升油缸(5)的输出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伟,韩敬忠,陈朴初,袁有朝,黄勇,欧江,张家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