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砼梁柱节点设计和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4564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2
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和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节点拼接
,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和施工方法,可应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型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结构、轻重型工业厂房等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通过国内外震害后的调查发现,一些装配框架结构破坏较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各构件间的连接破坏、预制构件连接处破坏导致结构的整体离散、倒塌。同时,连接节点区钢筋密集,施工作业及连接锚固困难,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抗震性能比现浇节点弱,难以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这说明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可靠性较差,难以满足对抗震的要求。因此,如何提升预制梁柱节点的可靠性就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0003]针对预制梁柱节点核心区钢筋布置密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施工效率低以及难以达到“强节点、弱构件”的缺陷。专利技术人提出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和施工方法,它拟采用核心区采用榫卯式构造方式,梁柱连接通过插销、高强螺栓、超高强灌浆料替代传统弯锚或锚固板的形式,以此解决钢筋布置密集,难以施工的问题,达到增强节点变形能力、恢复能力和节点刚性的目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它包括下预制柱1、预制榫卯式节点2、上预制柱3、预制梁4,下预制柱1的顶端固定设置有预制榫卯式节点2,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顶端插接有上预制柱3,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左右两侧均插接有预制梁4;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前后端均设置有定位板21,定位板21与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之间形成定位槽24;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第一腹板22和两个第二腹板23,两个第一腹板22分别与两个第二腹板23之间形成固定槽25;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26。
[0006]所述下预制柱1的结构与上预制柱3的结构完全相同,下预制柱1包括主体11、固定块12,主体11的顶端插接有固定块12的下端;固定块12包括下固定板121、固定板122、连接件123,两个下固定板121的底端固定设置于固定板122的顶端前后两侧,固定板122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连接件123,连接件123固定设置于下预制柱1的顶端,固定板122的下表面于下预制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7]所述预制梁4包括横梁主体41、安装块42,横梁主体4靠近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安装块42,安装块42包括端板421、安装板422、固定件423,两个端板421的底端固定设置于端板421的一侧前后两端,端板421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件423,固定件423设置于预制梁4内;两个端板421上设置有数个安装螺孔424。
[0008]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数个固定螺孔27,第一腹板22和第二腹板23上均设置有数个定位螺孔221,数个固定螺孔27、数个定位螺孔、数个安装螺孔424大小完全相同,数个固定螺孔27、数个定位螺孔、数个安装螺孔424分别一一相对应,数个固定螺孔27内设置有固定螺钉5。
[0009]所述定位槽24内侧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固定板31、下固定板121。
[0010]所述左右两个预制梁4的端板421穿过安装孔26分别设置于固定槽25内部的左右两侧。
[0011]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的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工厂生产符合设计需求的预制柱、预制梁和预制榫卯式节点核心区;步骤二: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吊装;步骤三:吊装前应进行构件尺寸复核、质量外观检查;步骤四:测量放线,定位柱尺寸线;步骤五:柱底清扫洒水湿润,调整柱底标高;步骤六:安装对应编号的预制柱;步骤七:吊装对应的预制榫卯式节点,把节点竖向插槽对应并插入预制柱上的下固定板;步骤八:把预制梁吊装到指定标高,对准预制榫卯式节点的安装孔,随即插入并进行临时固定;步骤九:重复步骤六、步骤七、步骤八的工作;步骤十: 灌注超早强超高强灌浆料,将固定螺钉拧紧,采用栓接的方式将预制梁、柱、预制榫卯节点可靠的连接起来;步骤十一:结束预制节点拼接。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核心区采用榫卯式构造方式,梁柱连接通过插销、高强螺栓、超高强灌浆料替代传统弯锚或锚固板的形式,解决了钢筋布置密集,难以施工的问题,具有增强节点变形能力、恢复能力和节点刚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预制榫卯式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预制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预制柱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爆炸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下预制柱1、预制榫卯式节点2、上预制柱3、预制梁4、固定螺钉5、主体11、固定块12、定位板21、第一腹板22、两个第二腹板23、定位槽24、固定槽25、安装孔26、固定螺孔27、上固定板31、横梁主体41、安装块42、下固定板121、固定板122、连接件123、端
板421、安装板422、固定件423、安装螺孔42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参看图1

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它包括下预制柱1、预制榫卯式节点2、上预制柱3、预制梁4,下预制柱1的顶端固定设置有预制榫卯式节点2,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顶端插接有上预制柱3,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左右两侧均插接有预制梁4;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前后端均设置有定位板21,定位板21与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之间形成定位槽24;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第一腹板22和两个第二腹板23,两个第一腹板22分别与两个第二腹板23之间形成固定槽25;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从抗震和构造角度考虑,节点核心区钢材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型钢混凝土预制榫卯节点2内的板材厚度不小于6mm,宽厚比限值分为两种,当钢材为Q235钢材时,宽厚比不大于72;当钢材为Q345号钢时,宽厚比不大于61;第一腹板22、第二腹板23与厚度比值限值—Q235时,107;Q345时,91。如果大于上述限值应在腹板处增设加劲肋(纵横向);定位板21设计条件同第一腹板22、第二腹板23;预制榫卯节点2内型钢含钢率宜控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预制柱1、预制榫卯式节点(2)、上预制柱(3)、预制梁(4),下预制柱1的顶端固定设置有预制榫卯式节点(2),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顶端插接有上预制柱(3),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左右两侧均插接有预制梁(4);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前后端均设置有定位板(21),定位板(21)与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之间形成定位槽(24);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第一腹板(22)和两个第二腹板(23),两个第一腹板(22)分别与两个第二腹板(23)之间形成固定槽(25);所述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预制柱(1)的结构与上预制柱(3)的结构完全相同,下预制柱(1)包括主体(11)、固定块(12),主体(11)的顶端插接有固定块(12)的下端;固定块(12)包括下固定板(121)、固定板(122)、连接件(123),两个下固定板(121)的底端固定设置于固定板(122)的顶端前后两侧,固定板(122)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连接件(123),连接件(123)固定设置于下预制柱(1)的顶端,固定板(122)的下表面于下预制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新型榫卯式型钢

砼梁柱节点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4)包括横梁主体(41)、安装块(42),横梁主体(4)靠近预制榫卯式节点(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安装块(42),安装块(42)包括端板(421)、安装板(422)、固定件(423),两个端板(421)的底端固定设置于端板(421)的一侧前后两端,端板(421)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件(423),固定件(423)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献超姜昊天史生辉陈婷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