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4480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除臭杀菌设备,特别是指一种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包括箱体,开设于箱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运行管路内设有引风机且其两端分别与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还包括有两端分别与进风口、出风口连通的循环管路,清洗管路的入口与运行管路的后部连通,清洗管路的出口接出风口,清洗管路、运行管路及循环管路内设有控制其导通的阀门,运行管路内设有紫外灯以及具有除臭再生功能的除臭单元,清洗管路内设置具有吸附净化功能的清洗吸附单元,所述的除臭单元内的工作介质采用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占地面积大、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具有结构紧凑、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


[0001]本技术属于除臭杀菌设备,特别是指一种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

技术介绍

[0002]垃圾中转站为居民生活垃圾转运的中转场所,经过中转站设备压缩后运到垃圾填埋场填埋或垃圾焚烧厂焚烧。为了便于居民区分散垃圾的分类收集,通常垃圾中转站设立在居民区中或附近。
[0003]生活垃圾在收集转运过程中会腐烂发臭,产生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氨、有机氨及部分的硫醇、甲烷等气体,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装卸及转运中会有臭气散发出来污染环境。中转站散发的臭气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垃圾站中转站内的气体进行除臭处理迫在眉睫。
[0004]现有文献报道,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比表面积高,远高于气凝胶材料,对VOC等有机气体类污染物的吸附也远高于活性炭。在处理污水时可显著降低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COD/BOD)及总磷和氨氮,在去污、除臭、脱色等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效果,再生工艺简单。
[0005]申请人检索的专利文献包括:
[0006]公开号为CN206885950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密闭除臭降尘系统,其主要技术解决方案是:除臭系统包括立柱、横梁、箱体和除臭装置;该立柱和横梁被包覆在箱体内;除臭装置包括三通阀、液体喷射器、液体泵、除臭液容器、吸液管、底阀、不锈钢水箱、支架、电子水位计、电磁阀、过滤装置、除臭主机和泄压装置。在横梁上设置多个第一喷头、沿立柱的竖直方向设置多个第二喷头,贯穿立柱的管路中设置多个第三喷头。喷头喷出的除臭液在箱体内喷淋垃圾和排水沟以达到原位除臭降尘的目的。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用立柱、横梁、密封布将垃圾中转站进行了整体包围,在横梁和立柱上设置了自动喷淋口,药剂通过自上而下飘落与气体接触反应,实现除臭的功能,设备需比中转站还大,占地多,建设费用高。二是利用立柱、横梁上的自动喷淋口喷洒药剂实现的气体治理,药剂容易滴落到人身上造成伤害;三是除臭药剂是一次性用品且会污染环境。
[0007]申请人在国内专利数据库中未发现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设备结构紧凑且可有效实现对垃圾转运站内臭气的除臭杀菌功能。
[0009]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0010]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包括箱体,开设于箱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运行管路内设有引风机且其两端分别与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还包括有两端分别与进风口、出风口连通的循环管路,清洗管路的入口与运行管路的后部连通,清洗管路的出口接出风口,清洗管路、运行管路及循环管路内设有控制其导通的阀门,运行管路内设有紫外灯以及具有除臭再生功能的除臭单元,清洗管路内设置具有吸附净化功能的清洗吸附单元,所述的
除臭单元内的工作介质采用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结构。
[0011]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0012]为便于增加臭气的处理行程,取得更好的除臭杀菌效果,同时便于减少设备占地面积并提高空间利用率,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运行管路采用折线形和/或盘管形。
[0013]为便于实现对除臭单元内工作介质的布置并有效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再生,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除臭单元包括设置于运行管路内的滤网,设置于滤网内的微纳米陶瓷微珠,设置于滤网内并作用于微纳米陶瓷微珠的电加热管。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为现有成熟产品,其采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尾矿、废石材等)为原料,采用颗粒稳定泡沫技术制作而成,其直径100~200nm,具有大量细微孔洞,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高效吸附能力,可吸附臭气中的硫化氢、氨气、甲硫醇、甲胺、甲基硫等污染物。
[0014]为便于对除臭单元内工作介质再生过程中产生的CO2、硫氧化物等气体进行有效吸附,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清洗吸附单元包括固定架,设置于固定架内的熔喷聚丙烯布、吸附分子筛以及活性炭。
[0015]为便于清洗吸附单元的装配,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固定架通过箱体上的开口设置于清洗管路内,固定架上设有提手。
[0016]为便于实现对设备工作状态的切换并实现工作状态下的稳定运行,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阀门包括设置于清洗管路内的第五阀门,设置于运行管路末端的第四阀门,设置于循环管路内的第三阀门。
[0017]更为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进风口内设有控制物料进入的第一阀门,出风口内设有控制物料排出的第二阀门。
[0018]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后部”、“入口”、“出口”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21]1、本技术采用箱体作为除臭杀菌的工作空间,一是工作空间密闭且便于实现除臭杀菌功能;二是结构设计方便且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及快速组装;三是便于实现设置及移动;四是配合阀门的结构设计便于实现工作状态的切换。
[0022]2、本技术采用具有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作为除臭单元的工作介质,一是因其比表面积大而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二是便于设置于管路中以增加与臭气的接触面积;三是具有较好的再生功能且方法简单,可有效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0023]3、箱体内运行管路采用折线形或盘管形的结构设计,一是有效增加臭气的处理行程以取得更好的除臭杀菌效果,二是便于减少设备占地面积并提高空间利用率。
[0024]4、紫外灯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杀灭臭气中的芽胞、分支杆菌、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有害微生物,便于提高对臭气的净化效果;清洗吸附单元与箱体采用为抽拉式设计,便于组装及更换。
附图说明
[0025]本技术的附图有:
[0026]图1是本技术工作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再生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的吸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0]1、进风口;2、出风口;3、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第四阀门;7、第五阀门;8、风机;9、除臭单元;9A、滤网;9B、微纳米陶瓷微珠;9C、电加热管;10、紫外灯;11、清洗吸附单元;11A、固定架;11B、提手;11C、熔喷聚丙烯布;11D、吸附分子筛;11E、活性炭;12、循环管路;13、运行管路;14、清洗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说明书做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畴。
[0032]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包括箱体,开设于箱体上的进风口(1)、出风口(2),运行管路(13)内设有引风机且其两端分别与进风口(1)、出风口(2)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两端分别与进风口(1)、出风口(2)连通的循环管路(12),清洗管路(14)的入口与运行管路(13)的后部连通,清洗管路(14)的出口接出风口(2),清洗管路(14)、运行管路(13)及循环管路(12)内设有控制其导通的阀门,运行管路(13)内设有紫外灯(10)以及具有除臭再生功能的除臭单元(9),清洗管路(14)内设置具有吸附净化功能的清洗吸附单元(11),所述的除臭单元(9)内的工作介质采用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运行管路(13)采用折线形和/或盘管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恢复型垃圾中转站除臭杀菌箱,其特征在于除臭单元(9)包括设置于运行管路内的滤网(9A),设置于滤网(9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亚付时翔栗勇田李军波武青钟焕王方舟赵海霞张青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天大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