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4526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可容纳进水、沉淀及出水区的箱体,沉淀区的物料输入、输出端分别与进水、出水区连通;其中沉淀区包括呈阵列状分布的且开设排泥孔的水平管,水平间隔的水平管之间形成排泥通道与泥斗连通;移动布水、收水板与第二端板平行设置且可沿水平管轴向往复运动,移动布水、收水板上设置的过水孔及封闭区分别与排泥通道及水平管的开口轴向对应;还包括有气水组合反洗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沉淀池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具有结构紧凑,泥水干扰程度低,沉淀效率高等优点。沉淀效率高等优点。沉淀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是水中颗粒物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沉淀工艺是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在市政自来水生产和污水处理中必不可少,也是在水厂工程中占地和投资比例比较大的工艺。
[0003]沉淀池是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沉淀池型式种类繁多,按水流方向可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水的流速和颗粒的沉速,减慢水的流速和增加颗粒的沉速,均有利于提高沉淀效果。对水平沉淀池而言,颗粒物去除效率与沉淀池池深和池长有关,假设沉淀池池长为L,池深为H,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在理想状态下,L/H=V/u0。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身越浅,可被去除的悬浮物颗粒越小,这就是1904年美国人哈真提出的“浅层沉淀理论”,斜管沉淀池和斜板沉淀池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现有斜管(斜板)均是水流自下而上流动,沉泥沿斜管或斜板向下滑动,上述结构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水流经斜管或斜板沉淀池时(同向、异向),需改变水流方向,水流状态发生变化,不利于颗粒物的沉淀。二是水流经斜板或斜管的过程中,会对沉淀下来的颗粒物产生冲刷、搅动作用,已经沉淀下来的颗粒物往往会被水流重新搅起,造成颗粒物的可逆沉淀。三是安装斜管(斜板)组件时,会形成两个三角形无效区,降低了沉淀池利用效率。以上缺陷制约了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因此,设计一种沉淀效率高、沉淀负荷均匀的沉淀分离装置势在必行
[0004]申请人在国内专利数据库中未检索到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可使水流均匀通过沉淀区以利于沉淀,同时便于通过反洗进行装置清淤。
[0006]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0007]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可容纳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的箱体,沉淀区的物料输入端与进水区连通,沉淀区的物料输出端与出水区连通;其中:
[0008]A、沉淀区包括沿水平间隔且沿纵向排列的水平管,水平管的下部侧壁沿轴向对称分布且沿轴向间隔开设有排泥孔,水平间隔设置的水平管之间形成排泥通道,水平管两端通过第二端板上的开口分别与进水区、出水区连通,沉淀区下方设有泥斗及用于排出泥斗内物料的第六阀门;
[0009]B、进水区包括移动布水板,出水区包括移动收水板,移动布水板及移动收水板与第二端板平行设置且可沿水平管轴向往复运动,移动布水板及移动收水板上开设的过水孔与排泥通道轴向对应,移动布水板及移动收水板上设置的封闭区与水平管的开口轴向对
应;进水区及出水区设有与外部连通的阀门;
[0010]C、还包括有反洗机构,反洗机构包括设置于沉淀区下方的水平管底部且开设有出气孔的空气管,设于水平管上方的布水区,布水区与水泵连通且下方设有反洗布水板,反洗布水板上开设有布水孔,水平管上方的箱体设有用于排气的阀门。
[0011]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污泥下落至泥斗,同时保证气体通入量,空气管在水平管下方间隔分布,出气孔在空气管上沿轴向间隔分布。
[0012]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0013]为便于实现水平管与相邻构件之间的固定,同时提高结构强度,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水平管两端与第二端板焊接连接,第二加强筋设置于纵向相邻的水平管之间且沿轴向间隔分布。
[0014]为便于移动布水板及移动收水板沿水平管进行往复运动,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移动布水板和/或移动收水板通过弹性构件作用下的滑块滑槽机构沿水平管轴向往复运动,移动布水板和/或移动收水板通过锁止构件与箱体实现锁定。
[0015]进水区的结构优选采用如下实现方式,进水区包括与物料输入端连接的第一阀门,移动布水板上开设的第一过水孔与排泥通道轴向对应,移动布水板上的第一封闭区与水平管的开口轴向对应,移动布水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移动布水板与箱体侧壁之间设有用于锁定的第一挂杆及第一挂环。
[0016]出水区的结构优选采用如下实现方式,出水区包括可与物料输出端连接的第二阀门,移动收水板上开设的第三过水孔与排泥通道轴向对应,移动收水板上的第三封闭区与水平管的开口轴向对应,移动收水板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通过第三滑块与第三滑槽滑动配合,移动收水板与箱体侧壁之间设有用于锁定的第三挂杆及第三挂环。
[0017]为避免出气孔被沉淀或颗粒物阻塞,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出气孔开设于空气管的侧壁下方。
[0018]水平管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水流匀速通过,同时利于沉淀,为增加沉淀效果,降低泥水干扰程度,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水平管选用利于沉淀排出且端面为圆形和/或椭圆形和/或多边形的管件,多边形的边数为n,n≥5。
[0019]为便于实现空气管与箱体固定,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空气管下方的箱体侧壁上设有支撑板。
[0020]为便于装置内的压力恒定,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水平管上方的箱体设有用于排气的放气管及第四阀门。
[0021]为便于实现布水区的水源供给,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布水区与水泵通过反洗水管及第五阀门连通。
[0022]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水平”、“轴向”、“平行”、“下方”、“上方”、“两端”、“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区别,而不能理解为暗示重要性。
[0024]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25]1、本技术中沉淀区采用水平管作为主要结构元件,其外形与竖流式沉淀池结构相同,一是有效提高了单位过水面积;二是采用圆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的端面形状,有效增加了对于沉淀的容纳能力,水平管开口上方的弧形边或直边结构使污水中颗粒物匀速滑向开口,降低了泥水干扰程度。
[0026]2、在水平管每个独立的沉淀腔室中,颗粒物沉降距离短,水流平行通过,颗粒物垂直沉降,排泥通道两端的第二端板封闭形成静液区,颗粒物在降落过程中,不会受到冲刷搅动,相比传统斜管(斜板)沉淀池,至少提高了30%的沉淀效率;水平管下部侧壁沿轴向对称分布且沿轴向间隔开设有排泥孔,相比单侧滑泥道,至少提高了20%的沉淀效率。
[0027]3、本技术中反洗机构的结构设计,一是水流自上而下冲刷各排泥通道,底部通气管通入的空气经各排泥孔充满各水平管管腔,气水联合相比单一方式清洗,至少提高了20%的清淤量。二是空气管设置在沉淀区下方,除实现曝气功能外,同时兼做沉淀区水平管组件底部支架,实现了机构功能和内部结构一体式组装。
[0028]4、本技术中设置的移动布水板及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可容纳进水区(1)、沉淀区(2)、出水区(3)的箱体(5),沉淀区(2)的物料输入端与进水区(1)连通,沉淀区(2)的物料输出端与出水区(3)连通;其特征在于:A、沉淀区(2)包括沿水平间隔且沿纵向排列的水平管(2A),水平管(2A)的下部侧壁沿轴向对称分布且沿轴向间隔开设有排泥孔(2A4),水平间隔设置的水平管(2A)之间形成排泥通道(2A2),水平管(2A)两端通过第二端板(2A3)上的开口分别与进水区(1)、出水区(3)连通,沉淀区(2)下方设有泥斗(2B)及用于排出泥斗(2B)内物料的第六阀门(4K);B、进水区(1)包括移动布水板(1B),出水区(3)包括移动收水板(3B),移动布水板(1B)及移动收水板(3B)与第二端板(2A3)平行设置且可沿水平管(2A)轴向往复运动,移动布水板(1B)及移动收水板(3B)上开设的过水孔与排泥通道(2A2)轴向对应,移动布水板(1B)及移动收水板(3B)上设置的封闭区与水平管(2A)的开口轴向对应;进水区(1)及出水区(3)设有与外部连通的阀门;C、还包括有反洗机构(4),反洗机构(4)包括设置于沉淀区(2)下方的水平管(2A)底部且开设有出气孔(4B1)的空气管(4B),设于水平管(2A)上方的布水区(4I),布水区(4I)与水泵(4F)连通且下方设有反洗布水板(4J),反洗布水板(4J)上开设有布水孔(4J1),水平管(2A)上方的箱体(5)设有用于排气的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管(2A)两端与第二端板(2A3)焊接连接,第二加强筋(2A1)设置于纵向相邻的水平管(2A)之间且沿轴向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洗式异型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布水板(1B)和/或移动收水板(3B)通过弹性构件作用下的滑块滑槽机构沿水平管(2A)轴向往复运动,移动布水板(1B)和/或移动收水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亚栗勇田张青付时翔李军波亢东梅田雪键钟焕王方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天大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