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8209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36
本技术属于雨水调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包括池体,与池体连通的进水管,出水提升泵及出水管;池体包括侧墙,池底过滤层以及立墙,池体按照物料输出方向依次为进水接收区、污泥沉淀区、核心净化区及出水区;核心净化区自物料入口至出口依次为采用防水介质分隔且通过管路或开口连通的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内设有低速推流器及具备曝气功能的生态模块,厌氧区内设有潜水搅拌机。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容易产生黑臭坑塘等技术问题,具有多功能高效集成,有效节约占地,避免黑臭水体以及污泥产生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雨水调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


技术介绍

1、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一般可建造于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域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缓慢排出。

2、国内对初期雨水的治理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初期雨水调蓄池具有一些缺陷:一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初期雨水调蓄池造价高,建设周期长;二是普通雨水调蓄池无净化雨水作用,不能直接外排,雨水调蓄池出水一般需要深度处理或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三是雨水中的颗粒杂质易于在调蓄池中沉积,清理难度大。具有净化作用的雨水调蓄池,常采用人工湿地、雨水坑塘、绿地及景观湖进行雨水调蓄,但单纯依靠植物的吸附作用及绿地的沉淀、过滤、渗透作用,净化效果较差,容纳初期雨水量的能力不足。

3、申请人检索到的专利文献包括:

4、公开号为cn112158958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海绵城市建设用人工雨水湿地系统,该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一是其主要依靠表流人工湿地处理,水深范围0~0.4米,占地面积大;二是采用多个池体自流,容易产生死水位,总水力停留时间为7~10天,容易产生黑臭坑塘。

5、申请人在国内专利数据库中未检索到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采用合理功能分区的池体结构,在功能区内设置低速推流器、曝气装置以及潜水搅拌机,可有效节约占地,避免黑臭水体生成。

2、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3、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包括池体,与池体连通的进水管,出水提升泵及出水管;其中还包括:

4、a、所述的池体包括侧墙,池底过滤层以及间隔设置于池体内的立墙,与进水管邻接的侧墙和立墙之间形成进水接收区,进水接收区的物料输出与相邻的立墙之间形成的污泥沉淀区连通,污泥沉淀区的液态物料输出与立墙外侧设置的核心净化区连通,核心净化区的物料输出与出水区连通;

5、b、核心净化区自物料入口至出口依次为采用防水介质分隔且通过管路或开口连通的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内设有低速推流器及具备曝气功能的生态模块,厌氧区内设有潜水搅拌机。

6、厌氧区域主要采用潜水搅拌机满足生化过程中固液两相流和固液气三相流的均质、流动的工艺要求。整机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将导杆和吊架采用胀锚螺钉固定并装好减振块和滑套。

7、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8、具备曝气装置的生态模块的主要作用类似于生态浮岛,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将水生植物固定在水面上,建立人工生态环境,利用植物根系与其聚集的微生物对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吸附、吸收、分解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为便于为生态模块提供浮力,便于填料的悬浮,同时便于水生植物的放置,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具备曝气装置的生态模块包括漂浮于液面上且通过第一线缆与池体侧壁固定的微生物载体浮岛,栽设于微生物载体浮岛上的水生植物,悬挂于微生物载体浮岛下方的碳素纤维填料,曝气管设置于微生物载体浮岛下方。

9、微生物载体浮岛采用高分子聚脂纤维作为制作材质,内部孔隙率高,便于植物根系生长同时也是微生物附着载体,便于水生植物的根部固定于微生物载体浮岛的微生物载体中,可以有效降解水中污染物质;碳素纤维填料具有优异的挂膜性能和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能提高微生物活性,加快分解处理速度。

10、为进一步简化结构,同时满足曝气管的装配,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碳素纤维填料的上端挂接于微生物载体浮岛下方,碳素纤维填料的下端悬挂有曝气管。

11、为便于对于地下水进行有效补充,同时对初期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池底过滤层包括自上至下叠置的碎石过滤层、过滤棉层、滤料填料层、砾石承托层以及第二回填土压实层,穿孔集水管设置于第二回填土压实层内。

12、调蓄池的进水接收区域主要作用是均匀布水,消除进水冲击,实现均匀布水,容纳进入的初期雨水。为保证侧墙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及防渗功能,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侧墙包括自外向内叠置的浆砌石保护层、水泥砂浆垫层、无纺土工布、防渗膜、膨润土垫层、第一回填土压实层。为更进一步消除进水冲击,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侧墙呈斜坡状分布。

13、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初期雨水微污染的水质,利用生态及生化作用,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为降低工程量,减少基础建设投入,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分水帷幕分隔形成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分水帷幕上开设有用于液态物料输送的通孔。

14、在较好实现分水帷幕对各功能区分隔的基础上,为便于分水帷幕的设置及其零部件的装配,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分水帷幕包括浮体及其两侧用于固定的第二线缆,防水软帘悬挂于浮体下方,防水软帘下端连接有定位砂筒,定位砂筒上设置有用于与池底过滤层锚固的钢钎。

15、由于进水的ss悬浮物浓度较高,污泥沉淀区主要对前段的进入水体进行污泥沉淀。污泥沉淀区采用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泥沙在沉淀区域进行沉淀,为便于对污泥沉淀区中的污泥进行去除,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开始,所述的污泥沉淀区上方设置有用于去除污泥的桁车式刮泥机,桁车式刮泥机4的走行轮与立墙上设置的导轨滚动配合。由桁车式刮泥机进行污泥收集至沉泥斗,后通过污泥泵提升后处理。

16、为便于对曝气装置提供气源,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池体侧壁上设有用于为曝气装置提供动力的风机。

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输出”、“下方”、“下端”、“上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区别,而不能理解为暗示重要性。

18、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9、1、本技术中公开的调蓄池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20、2、本技术有效实现了调蓄、净化、蓄水、景观、利用等多功能集成,从多方面对于初期雨水加强利用。

21、3、本技术采用分渠帷幕作为分区技术实现手段,且采用深塘结构设计作为核心净化区的主要结构设计,一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处理设施对水面的占用,提高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二是相比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调蓄池,投资较传统调蓄池降低30%~50%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三是与具有净化左右的雨水湿地调蓄池相比,占地降低50%以上,节约用地。

22、4、本技术核心净化区生态及生化水质处理效果好,生态模块采用单元结构设计,可实现快速装配并满足大面积水域构建需求,安全稳固,无二次污染;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并建立生态圈,适合动植物栖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包括池体,与池体连通的进水管(1),出水提升泵(10)及出水管(1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备曝气装置的生态模块(7)包括漂浮于液面上且通过第一线缆(7C)与池体侧壁固定的微生物载体浮岛(7B),栽设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上的水生植物(7A),悬挂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下方的碳素纤维填料(7D),曝气管(7E)设置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素纤维填料(7D)的上端挂接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下方,碳素纤维填料(7D)的下端悬挂有曝气管(7E)。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底过滤层(6)包括自上至下叠置的碎石过滤层(6A)、过滤棉层(6B)、滤料填料层(6C)、砾石承托层(6D)以及第二回填土压实层(6E),穿孔集水管(6F)设置于第二回填土压实层(6E)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墙(2)包括自外向内叠置的浆砌石保护层(2A)、水泥砂浆垫层(2B)、无纺土工布(2C)、防渗膜(2D)、膨润土垫层(2E)、第一回填土压实层(2F)。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通过分水帷幕(8)分隔形成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分水帷幕(8)上开设有用于液态物料输送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水帷幕(8)包括浮体(8A)及其两侧用于固定的第二线缆(8B),防水软帘(8C)悬挂于浮体(8A)下方,防水软帘(8C)下端连接有定位砂筒(8D),定位砂筒(8D)上设置有用于与池底过滤层(6)锚固的钢钎(8E)。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沉淀区上方设置有用于去除污泥的桁车式刮泥机(4),桁车式刮泥机(4)的走行轮与立墙上设置的导轨滚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在池体侧壁上设有用于为曝气装置提供动力的风机(14)。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侧墙(2)呈斜坡状分布。

...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包括池体,与池体连通的进水管(1),出水提升泵(10)及出水管(1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备曝气装置的生态模块(7)包括漂浮于液面上且通过第一线缆(7c)与池体侧壁固定的微生物载体浮岛(7b),栽设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上的水生植物(7a),悬挂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下方的碳素纤维填料(7d),曝气管(7e)设置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素纤维填料(7d)的上端挂接于微生物载体浮岛(7b)下方,碳素纤维填料(7d)的下端悬挂有曝气管(7e)。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底过滤层(6)包括自上至下叠置的碎石过滤层(6a)、过滤棉层(6b)、滤料填料层(6c)、砾石承托层(6d)以及第二回填土压实层(6e),穿孔集水管(6f)设置于第二回填土压实层(6e)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初期雨水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墙(2)包括自外向内叠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亚栗勇田赵慧刘萌李军波付时翔刘花张雪瑾段旭陈玉龙刘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天大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