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2222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小了连接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的连接器。在外壳上将高速传送用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以及接地触头的接触部沿着与嵌合/脱离方向正交的触头排列方向配置成一列,并在外壳上将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的接触部在第一、第二信号触头以及接地触头的接触部的下方沿着触头排列方向配置成一列。将第一、第二信号触头以及接地触头的端子部沿着触头排列方向配置成一列,将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的压入部沿着外壳的高度方向压入到外壳中,并配置在第一、第二信号触头以及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与端子部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connector),特別涉及缩小深度尺寸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具备多个L字形的触头(connect)和保持该触头的 绝缘体并安装到基板上的连接器(参照日本特开2002 -334748号公 报)。绝缘体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L字形的触头具有接 触部、被保持部和端子部。接触部沿着相对对方侧连接器的绝缘体的 嵌合方向延伸。接触部在绝缘体的嵌合部沿着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上 下两列。被保持部与接触部连接,沿着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延伸,而被 保持在绝缘体中。端子部焊接在基板的通孔。一般,L字形的触头的被保持部沿着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压入到绝 缘体中。在具有L字形的触头的连接器中,沿着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延伸 的触头的被保持部保持在绝缘体中,所以如果保持触头的被保持部的 绝缘体的保持部分的长度(嵌合方向的长度)不为一定长度以上的话, 则无法得到用于保持触头的被保持部的充分的保持力。在上下配置有两列L字形的触头的接触部的上述连接器中,需长。其原因为,如果上列的触头的被保持部的长度与下列的触头的被 保持部的长度相同,则上列的触头的端子部与下列的触头的端子部接 触。另外,保持触头的被保持部的绝缘体的保持部分的长度是以将保 持下列的触头的被保持部的绝缘体的保持部分的长度设成最短长度为基准而决定的,所以保持上列的触头的被保持部的绝缘体的保持部 分的长度比该基准的长度还长。如上决定绝缘体的保持部分的长度的 原因在于,如果以保持上列的触头的被保持部的绝缘体的保持部分的 长度为基准,则下列的触头的被保持部分的长度变短,而无法确保用 于保持触头的充分的保持力。因此,在以往的连接器中,存在保持上列的触头的被保持部的绝 缘体的保持部分变长、连接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变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减小连 接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的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向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嵌合的外壳;以及在该外壳中保持 的多个L字状的触头,上述多个L字状的触头包括笫一触头和第二触 头,上述第一触头和上述第二触头分别具有能够向上述对方侧连接器 的对方侧触头接触的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在 上述外壳的固定部,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沿着相对连接器嵌合方向 正交的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上述第二触头的接触部沿着上 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由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 与由上述第二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平行,相对由上述第二触头的接 触部形成的列,由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配置在与上述连接 器嵌合方向以及上述触头排列方向分别正交的外壳高度方向的上方, 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上述 第二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由上述第 一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与由上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平行, 相对由上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由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形 成的列配置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后方,上述第二触头的固定部在 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与上述第一触 头的连接部之间,沿着上述外壳高度方向压入到上述外壳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将第二触头的固定部在 连接器嵌合方向上配置在第一触头的接触部与第一触头的连接部之 间,并且沿着外壳的高度方向压入到外壳中,所以可以减小第二触头 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长度,可以减小第一触头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长 度。其结果,外壳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变小。优选为,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具有表面安装型的平面形状,上 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具有通孔插入型的销形状。优选为,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向上述外壳之外突出。优选为,在上述外壳中形成有凹部,在上述第二触头中形成有与上述凹部卡合的卡合部。优选为,上述第一触头是高速传送用触头,上述第二触头是非高速传送用触头。优选为,上述高速传送用触头包括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 头、和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和上述 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被交替配置,并且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 头的连接部配置于在上述触头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上述高速传送用接 地触头的连接部之间。优选为,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 配置成交错状。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减小连接器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本专利技术的上迷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有益效果通过基于附图的 下述详细说明将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B是该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C是该连接器的后视图。图1D是该连接器的仰视图。图2A是沿着图1C的IIA-IIA线的剖面图。图2B是图2A的S部的放大图。图3是示出图1A 1D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的接触部的配置的概念图。图4是示出图1A 1D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端子部的配置的概念图。图5A是示出图1A 1D所示的连接器的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的 展开形状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对图5A所示的触头实施了弯曲加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C是图5B所示的触头的立体图。图6是安装有图1A ~ 1D所示的连接器的印刷基板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A 图2B所示,连接器1具备外壳3、多个触头5和壳体外壳3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如图2A所示,外壳3具有底板部 31、后壁部32、侧壁部33、保持部34和突出部35。底板部31是板 状,在其底面形成有一对定位用凸起部(boss) 36。定位用凸起部36 被插入到图6所示的印刷基板(连接对象物)21的定位孔21d中。后 壁部32与底板部31的后部连接。在后壁部32的前面(内侧的面) 和后面(外侧的面)按照规定间隔分别形成有多个压入槽3h、 "b。 压入槽32a、 32b沿着外壳3的高度方向H (与触头排列方向C和嵌 合/脱离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两个侧壁部33分别与后壁部32 的两侧部连接。保持部34是板状,与后壁部32连接。保持部34沿 着相对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的嵌合/脱离方向(连接器嵌合方 向)A延伸,与底板部31平行。在保持部34的前端部下面形成有凹 部34a(参照图2B)。突出部35与后壁部32、两个侧壁部33以及保持部34分别连接。在突出部35中形成有用于调整阻抗值的孔35a。在触头5中,包括高速传送用的触头(第一触头)和非高速传送 触头(第二触头)54、 54,。在高速传送用的触头中,包括第一信号触 头(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51、第二信号触头(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 52和接地触头(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53。在外壳3中,按照规定间 隔分别配置了这些触头51、 52、 53。在外壳3中,按照等间隔交替配 置了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54和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54,。由一个第一 信号触头51和一个第二信号触头52构成一对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 由一对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51、 52和一个接地触头53构成差分信号 传送用的一组触头群。如图2A所示,第一信号触头51具有接触部51a、固定部51b、 连结部51c和端子部(连接部)51d,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 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接触部5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向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嵌合的外壳;以及 在上述外壳中保持的多个L字状的触头, 上述多个L字状的触头包括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 上述第一触头和上述第二触头分别具有能够向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头接触的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在上述外壳的固定部, 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沿着相对连接器嵌合方向正交的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 上述第二触头的接触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 由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与由上述第二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平行, 相对由上述第二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由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配置在与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以及上述触头排列方向分别正交的外壳高度方向的上方, 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 上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至少一列, 由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与由上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平行, 相对由上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由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配置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后方, 上述第二触头的固定部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触头的接触部与上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之间,沿着上述外壳高度方向压入到上述外壳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幸贵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