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220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了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包括主控单元和电源电路,运放U4B、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3、电感L1和二极管D7,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反馈电压信号,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三角波发生电路,运放U4B的输出端连接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15V电源,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源极,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地,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栅极,场效应管Q3的漏极通过电感L1连接15V电源,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二极管D7的阴极用于输出直流电。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内部电源不稳定的问题。源不稳定的问题。源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的,涉及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是一种适用于医疗单位对患者进行脑卒中后引起的(上肢)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设备,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通过发出一定频率的电信号或磁信号对患者进行治疗,一定频率的电信号或磁信号可以引起舒适的震颤感和肌肉颤动,刺激外周神经或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因此,经颅直流电刺激输出频率的稳定性对治疗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电源是影响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输出频率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0003]现有的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因外界的环境的因素变化会导致治疗仪内部电源发生改变,从而使输出电信号或磁信号的频率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患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内部电源不稳定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包括主控单元、电源电路和电极驱动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和所述电极驱动电路均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阻R17、变阻器R13、电阻R10、电阻R19、电阻R22、电阻R23、运放U4A、电阻R27、电阻R21、电阻R18、电阻R15、运放U4B、电阻R20、N沟道场效应管Q2、P沟道场效应管Q4、电阻R24、N沟道场效应管Q3、电感L1、二极管D7和稳压管D6,
[0007]所述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23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9连接所述变阻器R13的滑动端,所述变阻器R13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17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27连接所述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21连接所述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8连接15V电源,所述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三角波发生电路,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20连接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栅极,
[0008]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栅极,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15V电源,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源极,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地,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源极通过所述电阻R24连接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栅极,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漏极通过所述电感L1连接15V电源,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6的阴极,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通过所述电阻R10
连接所述变阻器R13的第二端,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用于输出直流电。
[0009]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8、光耦J2、电阻R14、电阻R11、电阻R12和电阻R9,所述光耦J2的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8连接3.3V电源,所述光耦J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光耦J2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9连接15V电源,所述光耦J2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14接地,所述光耦J2的第二输出端依次通过所述电阻R11和所述电阻R12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
[0010]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三角波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16、电阻R25、电容C26和振荡器U5,所述振荡器U5的放电端通过所述电阻R16连接15V电源,所述振荡器U5的放电端通过所述电阻R25连接所述振荡器U5的阈值输入端,所述振荡器U5阈值输入端连接所述振荡器U5的触发输入端,所述振荡器U5的触发输入端通过所述电容C26接地,所述振荡器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
[0011]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极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73、光耦J6、电阻R68、电阻R71、三极管Q16、电阻R64、三极管Q12、三极管Q18、电阻R85、光耦J9、电阻R80、电阻R83、三极管Q25、电阻R76、三极管Q21和三极管Q27,
[0012]所述光耦J6的第一输入端连接3.3V电源,所述光耦J6的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73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光耦J6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68连接15V电源,所述光耦J6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71连接所述三极管Q16的基极,所述光耦J6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6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64连接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所述三极管Q1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8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8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18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8的发射极作为第一电极,
[0013]所述光耦J9的第一输入端连接3.3V电源,所述光耦J9的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85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光耦J9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80连接15V电源,所述光耦J9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83连接所述三极管Q25的基极,所述光耦J9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76连接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所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所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7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7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7的发射极作为第二电极。
[0014]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还包括电磁驱动电路,所述电磁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5、三极管Q1、电阻R1、电阻R4、电阻R6、三极管Q2、电阻R2和磁头P2,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5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磁头P2的第一端,所述磁头P2的第二端连接24V电源,
[0015]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磁头P2的第一端。
[0016]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7]本专利技术中,电极驱动电路用于产生一定频率的电信号驱动电极,使电极产生电信
号刺激外周神经或肌肉来对患者进行治疗;电源电路用于产生稳定的电压信号,作为驱动电路的驱动电源,保证电极驱动电路输出电信号的频率稳定。
[0018]具体的,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为:主控单元输出PWM控制信号加至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4A构成减法电路,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为反馈信号,运放U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电源电路和电极驱动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和所述电极驱动电路均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阻R17、变阻器R13、电阻R10、电阻R19、电阻R22、电阻R23、运放U4A、电阻R27、电阻R21、电阻R18、电阻R15、运放U4B、电阻R20、N沟道场效应管Q2、P沟道场效应管Q4、电阻R24、N沟道场效应管Q3、电感L1、二极管D7和稳压管D6,所述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23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9连接所述变阻器R13的滑动端,所述变阻器R13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17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27连接所述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21连接所述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8连接15V电源,所述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三角波发生电路,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20连接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栅极,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15V电源,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源极,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地,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4的源极通过所述电阻R24连接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栅极,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漏极通过所述电感L1连接15V电源,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6的阴极,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变阻器R13的第二端,所述稳压管D6的阳极用于输出直流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8、光耦J2、电阻R14、电阻R11、电阻R12和电阻R9,所述光耦J2的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8连接3.3V电源,所述光耦J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光耦J2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9连接15V电源,所述光耦J2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14接地,所述光耦J2的第二输出端依次通过所述电阻R11和所述电阻R12连接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波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16、电阻R25、电容C26和振荡器U5,所述振荡器U5的放电端通过所述电阻R16连接15V电源,所述振荡器U5的放电端通过所述电阻R25连接所述振荡器U5的阈值输入端,所述振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格美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