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澳门大学专利>正文

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199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超分子化学技术领域。该载药体系包括作为载体的免疫细胞以及具有治疗成分的纳米药物,纳米药物通过免疫细胞的自主内吞作用装载于免疫细胞内,纳米药物包括经主体分子修饰的第一纳米材料和经客体分子修饰的第二纳米材料,主体分子和客体分子在免疫细胞内自主形成组装体,第一纳米材料和第二纳米材料均为在炎症微环境刺激下产生气体或在外界能量驱动下运动的纳米材料。该载药体系可以抑制纳米药物被细胞快速外排,降低转运至靶部位之前药物泄漏,提高药物递送效率,该载药体系可将免疫细胞本身构建为“细胞马达”深入病灶深处,促进药物有效利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好的治疗效果。好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超分子化学
,具体而言,涉及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炎症反应是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的重要信号。由于血液循环系统中机体免疫清除能力较强,传统纳米制剂对于炎症部位靶向效率极低,因此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仿生技术为纳米制剂的递送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从简单的细胞膜包覆到活细胞递送,都可以增加纳米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减少纳米制剂被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然而,如何克服由于活细胞旺盛的胞吞胞吐活动带来的药物过早流失是活细胞递送研究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针对与炎症相关的严重疾病,寻求新的递送策略,开发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生物毒性,强靶向性的纳米药物递送平台是临床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0003]鉴于以上考虑,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包括作为载体的免疫细胞以及具有治疗成分的纳米药物,所述纳米药物通过所述免疫细胞的自主内吞作用装载于所述免疫细胞内,所述纳米药物包括经主体分子修饰的第一纳米材料和经客体分子修饰的第二纳米材料,所述主体分子和所述客体分子在所述免疫细胞内形成组装体,所述第一纳米材料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均为在炎症微环境刺激下产生气体或在外界能量驱动下运动的纳米材料。
[0007]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在炎症微环境刺激下产生气体的纳米材料为二氧化锰、氧化铈、锰铁氧、碳酸钙或铂纳米粒;
[0008]优选地,在外界能量驱动下运动的纳米材料为四氧化三铁、氧化钛或镍基纳米粒,所述能量包括化学能、生物能、磁能、热能和光能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优选地,所述纳米药物的粒径为100

200nm;
[0010]优选地,优选地,所述纳米药物的浓度为5

200μg/mL。
[0011]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材料为实心或空心的纳米颗粒、纳米凝胶和纳米胶囊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优选地,所述纳米材料为空心或空心内负载有游离药物;
[0013]优选地,所述游离药物包括抗炎药物或抗生素;
[0014]优选地,所述抗炎药物包括槲皮素、姜黄素或阿托伐他汀;
[0015]优选地,所述抗生素包括阿司匹林或青霉素。
[0016]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纳米材料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主体分子或所述客体分子直接或经聚合物修饰于纳米材料的表面;其中,经聚合物修饰包括将纳米材料的表面先经聚合物修饰,接着将所述主体分子或所述客体分子通过化学键与所述聚合物的活性位点连接进而接枝至所述纳米材料的表面;或者,将所述主体分子或所述客体分子通过化学键与聚合物的活性位点连接,再对纳米材料的表面进行修饰;
[0017]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包括氨基端修饰的聚乙二醇、羧基端修饰的聚乙二醇、聚烯丙基胺磷酸盐或聚丙烯酸。
[0018]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分子为环糊精、葫芦脲、杯芳烃、柱芳烃或冠醚;所述客体分子为金刚烷胺、二茂铁、精胺或偶氮苯;
[0019]优选地,所述主体分子和所述客体分子在所述纳米材料表面的修饰方式为共价键修饰。
[0020]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纳米材料表面的所述主体分子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表面的所述客体分子的摩尔比为1

100:1

100;优选为1

10:1

10;
[0021]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免疫细胞为具有吞噬能力和炎症趋向能力的细胞;
[0022]优选地,所述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树突细胞或淋巴细胞。
[002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免疫细胞与修饰后主体分子的第一纳米材料和修饰有客体分子的第二纳米材料混合进行孵育。
[0024]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孵育包括:将所述免疫细胞对所述第一纳米材料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进行分步孵育装载;
[0025]优选地,所述免疫细胞先对所述第一纳米材料进行孵育装载,再对所述第二纳米材料进行孵育装载;
[0026]优选地,将所述免疫细胞和所述第一纳米材料于培养液中混合进行孵育,孵育后,更换新鲜培养液,除去未被内吞的所述第一纳米材料,随后加入所述第二纳米材料进行孵育,孵育后,除去未被内吞的所述第二纳米材料;
[0027]优选地,所述免疫细胞装载所述第一纳米材料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的时间均为1

8小时;优选为3

5小时。
[0028]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本申请提供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利用免疫细胞的内吞作用将第一纳米材料和第二纳米材料包裹于免疫细胞内,而本申请通过主体分子和客体分子实现第一纳米材料和第二纳米材料在免疫细胞内进行自组装,从而将纳米药物“锁”在免疫细胞内,抑制其被细胞快速外排,降低转运至靶部位之前药物泄漏,避免了纳米药物在活细胞中的过早释放,延长循环时间,并通过其归巢效应提高纳米药物对炎性病灶的靶向性,减少了纳米药物被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作用,提高了药物的递送效率。进一步地,选择在炎症微环境刺激下产生气体或在外界能量驱动下运动的纳米材料作为第一纳米材料和第二纳米材料,第一纳米材料和第二纳米材料被负载于免疫细胞后运输至相应疾病位置,可以通过产生气体或者外界能量驱动将免疫细胞本身构建为“细胞马达”通过气体推动或能量驱动免疫细胞载药平台本身深入病灶深处,促进药物有效利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充分利用免疫细胞对炎性疾病
的应答特点,有望为急性肺炎等重大急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创新型细胞疗法。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的透射电镜成像图;
[0032]图2为本申请实验例一提供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在溶液中受气体推动的运动示意图;
[0033]图3为本申请实验例二提供的急性肺炎小鼠肺部组织冷冻切片示意图,其中,A为对比例1提供的普通巨噬细胞(非马达)处理过的急性肺炎小鼠肺部组织冷冻切片,B为实施例1提供的载有二氧化锰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作为载体的免疫细胞以及具有治疗成分的纳米药物,所述纳米药物通过所述免疫细胞的自主内吞作用装载于所述免疫细胞内,所述纳米药物包括经主体分子修饰的第一纳米材料和经客体分子修饰的第二纳米材料,所述主体分子和所述客体分子在所述免疫细胞内形成组装体,所述第一纳米材料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均为在炎症微环境刺激下产生气体或在外界能量驱动下运动的纳米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在炎症微环境刺激下产生气体的纳米材料为二氧化锰、氧化铈、锰铁氧、碳酸钙或铂纳米粒;优选地,在外界能量驱动下运动的纳米材料为四氧化三铁、氧化钛或镍基纳米粒,所述能量包括化学能、生物能、磁能、热能和光能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纳米药物的粒径为100

200nm;优选地,所述纳米药物的浓度为5

200μg/m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为实心或空心的纳米颗粒、纳米凝胶和纳米胶囊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纳米材料为空心或空心内负载有游离药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游离药物包括抗炎药物或抗生素;优选地,所述抗炎药物包括槲皮素、姜黄素或阿托伐他汀;优选地,所述抗生素包括阿司匹林或青霉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炎症的胞内自组装细胞马达载药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材料和所述第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主体分子或所述客体分子直接或经聚合物修饰于纳米材料的表面;其中,经聚合物修饰包括将纳米材料的表面先经聚合物修饰,接着将所述主体分子或所述客体分子通过化学键与所述聚合物的活性位点连接进而接枝至所述纳米材料的表面;或者,将所述主体分子或所述客体分子通过化学键与聚合物的活性位点连接,再对纳米材料的表面进行修饰;优选地,所述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兵岳鲁丹李俊燕
申请(专利权)人:澳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