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1454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滤波器,用以滤除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传送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滤波器包括多层基板、第一微带线以及第二微带线。其中,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配置在多层基板。此外,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的一端分别通过导孔电性连接至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的阻抗分别匹配于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阻抗。由此,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将可滤除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滤波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无需采用电容、电感与电阻的滤波器。
技术介绍
在各种电子装置的评估标准中,凡是个人电脑、电视、音响等各类影音家电,电磁 兼容性(EMC)是一个关键的品质指标。在现代先进的国家中,电磁兼容性的评估报告愈来 愈受重视。由于电子装置的信号传输速度愈来愈快,以至于设置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 件,其本身所造成的电磁干扰会更加严重,进而影响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电磁兼容性的评估包括电磁干扰(EMI)以及抗电磁干扰(EMS)。电磁干扰具有传 导及辐射等途径,而辐射的电磁干扰通常必须以更改线路或元件的配置方式来解决。在已 知的技术中,为了能降低电磁干扰带来的影响,设计者往往必须加入各种滤波器,例如低 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η型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才能有效地降低电路中的电磁干扰。在实体架构上,现有的技术大多是采用电容、电阻与电感等被动元件来组合出各 类型的滤波器。然而,电容、电阻与电感等被动元件在实体配置上不仅耗费了电子装置的布 局面积,更限制了电子装置在微型化上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提升电子装置的品质的同时, 更顾及到电子装置的布局面积,遂成为当今滤波器在设计上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滤波器,用以滤除某一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并有 助于电子装置的品质的提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滤波器,用以滤除某一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并有 助于电子装置在微型化上的发展。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滤波器用以滤除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共同传 送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的噪声,并包括多层基板、第一微带线以及第二微带线。多层基板用 以承载第一与第二传输线,且第一与第二微带线配置于多层基板。此外,第一微带线的一端通过第一导孔电性连接至第一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现 浮接状态。相似地,第二微带线的一端通过第二导孔电性连接至第二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 现浮接状态。此外,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的阻抗分别匹配于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 的阻抗。藉此,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将可滤除具有所述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 噪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带线的最大长度为所述特定波长的1/4 倍,且第二微带线的最大长度为所述特定波长的1/4倍。此外,第一传输线平行于第二传输 线,且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的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间距。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滤波器,用以滤除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共同所传送特定波 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并包括多层基板、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其中,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都配置在多层基板中的第一信号层。此外,第一微带线的一端电性连接至第一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第二 微带线的一端电性连接至第二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再者,第一微带线与第二 微带线的阻抗分别匹配于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阻抗。藉此,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 线将可滤除具有所述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带线的最大长度为所述特定波长的1/4 倍,且第二微带线的最大长度亦为所述特定波长的1/4倍。此外,第一传输线平行于第二 传输线,且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的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间距。本专利技术是利用电性连接至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第一微带线与第二微带线, 来滤除某一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且知,与已知技术相较之下,本专利技术的滤波 器无须采用电容、电阻与电感等被动元件就可达到滤波的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滤波器可以 降低信号的失真,并有助于电子装置的品质的提升以及微型化的发展。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 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滤波器的剖视图。图2A所示为图1的滤波器的局部元件映像在同一平面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B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微带线的配置图。图3所示为用以说明图1实施例的微带线的形状示意图。图4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滤波器的剖视图。图5所示为图4的滤波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滤波器的剖视图,图2A所示为图1的滤波器的 局部元件映像在同一平面上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A,传输线101与102用以共 同传送具有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此外,滤波器100包括多层基板110、微带线120以及微 带线130。进一步来看,多层基板110包括多个信号层111 114以及多个介电层115 117。 其中,信号层111 114分别与介电层115 117交错叠合,且信号层111与112分别位在 多层基板110的外侧。在实体配置上,传输线101与传输线102配置在多层基板110中的信号层111,而 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则配置在多层基板110中的信号层112。此外,微带线120的一端 通过导孔140电性连接至传输线101,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相似地,微带线130的一 端通过导孔150电性连接至传输线102,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微带线的配置位置,然本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依设 计所需来更改其配置位置,例如,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可以分别配置在不同层面的信号 层112与113。此外,多层基板110中尚未配置传输线101与102、以及微带线120与130的信号层可分别为电源层或是接地层。进一步来看,微带线120的阻抗匹配于传输线101,且微带线130的阻抗匹配于传 输线102。举例来说,当传输线101与传输线102的阻抗值为50欧姆时,则微带线120与 微带线130的阻抗值也将相等于50欧姆。相对地,当传输线101与传输线102的阻抗值为 70欧姆时,则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的阻抗值也将相等于70欧姆。如此一来,当传输线101与传输线102传送差动信号时,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 将可滤除具有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衍生的噪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微带线120与微带 线130的最大长度为所述特定波长的1/4倍。且知,滤波器100无需采用电容、电阻与电感 等被动元件就可达到滤波的效果,故有助于电子装置的品质的提升以及微型化的发展。请继续参照图2A,来进一步细究传输线101、传输线102、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 在实体配置上的相对位置。在此,传输线101与传输线102相互平行。此外,微带线120与 微带线130位在同一水平线210上,且两者之间的最 小距离等同于传输线101与传输线102 的间距D21。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2A列举了微带线120与130的相对位置,但其并非用以限 定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应用上,微带线120与130可以选择性地位在同一水平线上,且本领域具 有通常知识者可在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的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传输线101与传输线 102的间距D21的前提下,来任意更换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的配置位置。举例来说,图2B所示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微带线的配置图。在此,微带线 120与微带线130相互平行,且微带线120与微带线130的间的最小距离D31,也就是微带 线120与微带线130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间距D21。再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滤波器,用以滤除第一与第二传输线共同传送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其特征是,上述滤波器包括:多层基板,用以承载上述第一与上述第二传输线;第一微带线,配置于上述多层基板,上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通过第一导孔电性连接至上述第一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以及第二微带线,配置于上述多层基板,上述第二微带线的一端通过第二导孔电性连接至上述第二传输线,且其另一端呈现浮接状态,其中,上述第一与上述第二微带线的阻抗分别匹配于上述第一与上述第二传输线的阻抗,且上述第一与上述第二微带线用以滤除上述特定波长的差动信号所产生的噪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沛炀林志忠杨文琳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