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车辆及车辆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车辆及车辆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发展,国内外各大主机厂纷纷加大混动布局,双电机混动构型以其超低油耗以及近乎电动车的驾驶体验,逐步受到各主机厂青睐。近两年来,除丰田、本田等国外车企,国内主机厂如比亚迪、一汽、长城、吉利等均已推出了自主当代双电机混动系统产品,并正在进行下一代产品预研。其双电机混动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0003]除丰田THS系统采用功率分流构型以外,其他产品多采用串并联混动构型。功率分流构型如丰田THS系统,采用行星排机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发动机与电机驱动完全解耦,且同时参与啮合的齿轮副较多,总体燃油经济性表现较差;串并联混动构型如本田IMMD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与电机驱动完全解耦,但由于发电机与发动机通过常啮合齿轮连接,其发电机只能用于发电,即使搭载PHEV车型,电量充足条件下,也无法与驱动电机共同向车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1),所述驱动电机(1)具有驱动电机轴(2);发动机(9),所述发动机(9)具有发动机轴(4);发电机(7),所述发电机(7)具有发电机轴(5);中间轴(3),所述中间轴(3)位于所述驱动电机轴(2)和所述发动机轴(4)之间,所述发动机轴(4)位于所述发电机轴(5)之间;其中,所述中间轴(3)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驱动电机轴(2)、差速器(6)和所述发动机轴(4)连接,所述发动机轴(4)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所述发动机轴(4)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轴(2)、所述中间轴(3)、所述发动机轴(4)和所述发电机轴(5)相互平行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齿轮(3a),所述驱动电机齿轮(3a)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轴(2)上;中间轴第一齿轮(4c),所述中间轴第一齿轮(4c)套设于所述中间轴(3)上,所述中间轴第一齿轮(4c)位于所述驱动电机(1)一侧设置;中间轴第二齿轮(5c),所述中间轴第二齿轮(5c)套设于所述中间轴(3)上,所述中间轴第二齿轮(5c)位于所述差速器(6)的主动齿轮(6a)一侧设置,且所述中间轴第二齿轮(5c)与所述主动齿轮(6a)相配合地设置;中间轴第三齿轮(3b),所述中间轴第三齿轮(3b)套设于所述中间轴(3)上,所述中间轴第三齿轮(3b)位于所述中间轴第二齿轮(5c)的外侧,所述中间轴第三齿轮(3b)与所述驱动电机齿轮(3a)相配合地设置,其中,所述中间轴第一齿轮(4c)和所述中间轴第二齿轮(5c)之间设置有同步器(S)。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还包括: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所述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套设于所述发动机轴(4)上,所述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位于所述发电机(7)一侧设置,所述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与所述中间轴第一齿轮(4c)相配合地设置;发动机轴第二齿轮(5b),所述发动机轴第二齿轮(5b)套设于所述发动机轴(4)上,所述发动机轴第二齿轮(5b)与所述中间轴第二齿轮(5c)相配合地设置,所述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与所述发动机轴第二齿轮(5b)之间设置有双离合器(C2),所述双离合器(C2)可选择地与所述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或所述发动机轴第二齿轮(5b)相配合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组件包括:发电机轴第一齿轮(4a),所述发电机轴第一齿轮(4a)套设于所述发电机轴(5)上,所述发电机轴第一齿轮(4a)与所述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相配合地设置;发电机轴第二齿轮(5a),所述发电机轴第二齿轮(5a))套设于所述发电机轴(5)上,所述发电机轴第二齿轮(5a)与所述发动机轴第二齿轮(5b)相配合地设置,所述发电机轴第一齿轮(4a)和所述发电机轴第二齿轮(5a)之间设置有常闭式离合器(C1),所述常闭式离合器(C1)套设于所述发电机轴(5)上,其中,所述常闭式离合器(C1)的主动件与所述发电机轴第一齿轮(4a)连接,所述常闭式离合器(C1)的从动件与所述发电机轴第二齿轮(5a)连接。
5.一种车辆,包括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纵置前驱两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6.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受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车辆执行预设模式,其中,所述预设模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怠速发电模式、停车起机模式、纯电驱动模式、串联驱动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驱动电机与发动机并联驱动模式、驱动电机与发电机并联驱动模式和制动能量回收模式。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车辆执车行所述怠速发电模式,包括:控制常闭式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且控制双离合器与发动机轴第一齿轮(4b)接合,控制同步器断开、控制驱动电机停止工作,控制发动机和发电机工作,其中,所述发动机输出的驱动力经第四动力传动路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彦超,付超,赵雪松,刘君祺,白秀超,李欣蓓,洪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