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混淆魏斯氏菌及其在产神经调节剂中的应用。该菌株名称为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W1h,保藏号为CGMCC NO.25725,该菌株于2022年9月15日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混淆魏斯氏菌W1h可以分泌神经调节剂,如色氨酸、多巴胺、短链脂肪酸等,可用于抗抑郁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且该菌株对胃肠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拥有较高的肠道粘附性和抗菌活性,可将其用于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混淆魏斯氏菌及其在产神经调节剂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株混淆魏斯氏菌及其在产神经调节剂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抑郁症是一种精神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和兴趣丧失、疲劳感和精力不济等,常伴有躯体和认知变化。抑郁症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生活质量,还因为其高自杀率及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预计2030年MDD将居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
[0003]目前,关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单胺假说、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变化、炎症因子、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发生、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基因、环境因素、表观遗传学等,但目前尚无任何单一模型或机制能够解释抑郁症发病的所有方面。
[0004]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有西药治疗、心理学治疗、睡眠治疗、光疗、中草药治疗、电休克治疗等,近些年来逐渐明确了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抗抑郁症的药物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发挥效果,常用的治疗抑郁的药物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三环类(TCAs)、选择性5
‑
羟色胺(5
‑
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5
‑
羟色胺(5
‑
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但是这些药物均具有起效慢、用药时间长、症状缓解不彻底、副作用明显、治疗流程长、适用范围窄和复发率高等缺点,因此,寻求一种非药物、安全、健康、有效的抗抑郁的方法势在必行。
[0005]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肠
‑
脑通信功能紊乱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机制,“微生物
‑
肠
‑
脑”(MGB)轴是肠道菌群参与的肠道和大脑双向信息交流的途径。
[0006]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缺乏或功能降低被认为是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肠道菌群对大脑功能的调控,则可以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来实现,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抗抑郁精神益生菌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及其功能性代谢产物可改善抑郁行为,例如多巴胺、色氨酸以及短链脂肪酸。但到目前为止,暂无涉及关于具有缓解抑郁功能的混淆魏斯氏菌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株混淆魏斯氏菌。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混淆魏斯氏菌的应用。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10]一株混淆魏斯氏菌,名称为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W1h,保藏号为CGMCC NO.25725,该菌株于2022年9月15日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hina General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CMGCC)。
[0011]一种培养所述混淆魏斯氏菌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所述混淆魏斯氏菌接种于培养基中,于28℃~37℃条件下进行培养。
[0012]所述的培养基为MRS培养基;包括MRS液体培养基和MRS固体培养基。
[0013]所述的培养基的pH值为3~6.2;优选为6.2。
[0014]所述的培养的时间为24~48h;优选为48h。
[0015]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在制备抗抑郁产品中的应用。
[0016]所述的产品包括微生物制剂、保健食品或药品。
[0017]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能够分泌神经调节剂,以达到治疗或缓解抑郁的目的。
[0018]所述的神经调节剂包括色氨酸、多巴胺和短链脂肪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9]所述的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中的至少一种。
[0020]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在生产神经调节剂中的应用。
[0021]所述的神经调节剂包括多巴胺、色氨酸和短链脂肪酸中的至少一种。
[0022]所述的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中的至少一种。
[0023]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在制备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产品中的应用。
[0024]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具有较高的肠道黏附性和抗菌活性,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维持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平衡。
[0025]所述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和沙门氏菌中的至少一种。
[0026]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的生物学特性为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在MR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h,菌落的生长符合S型曲线,菌株在3h后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并大量产酸,随后快速生长至12~15h左右进入稳定期,pH值也趋于平缓,最后稳定在3.5左右。在MRS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48h后,菌株生长良好,菌落为乳白色圆形,菌落直径为0.5~1.0mm,菌落有凸起,边缘整齐;该菌株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多为短杆状,且倾向于成链,无鞭毛、不运动。
[0027]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0028](1)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淆魏斯氏菌是先从发酵泡菜和成人粪便筛选出来的195株益生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筛选出4株产神经调节剂的益生菌,然后经耐酸能力、耐胆盐能力、耐胃肠道环境能力、黏附肠道能力等测试进一步筛选得到的益生菌,该菌株具有产神经调节剂、耐胃肠道环境、高黏附性等益生特性,在抗抑郁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且本专利技术中的筛选方法能够为益生菌产品中益生菌的筛选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0029](2)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淆魏斯氏菌在肠道黏附性和抗菌活性上比其他菌株有优势,在酸性环境下仍具增殖能力,为开发益生菌制剂提供坚实的基础,可用于开发抗抑郁的功能性产品,如微生物制剂、保健食品或药品等,长期服用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神经递质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预防和缓解抑郁症状。
[0030](3)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淆魏斯氏菌可以分泌神经调节剂如色氨酸、多巴胺、短链脂肪酸,并且对其余产神经调节剂的益生菌分泌神经调节剂的能力有促进作用,具有缓解抑郁的效果,无致病性和溶血性,可以安全使用,并且对胃肠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拥有较高的肠道粘附性和抗菌活性,有利于维持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平衡,因此,可将其用于改善
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以及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方面。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195株菌的产神经调节剂对比结果图。
[0032]图2是9株益生菌的毒力因子的16srDNA电泳鉴定图(图中:0为阳性对照,1为N1g,2为W1
‑
5)。
[0033]图3是4株益生菌的生长曲线图。
[0034]图4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混淆魏斯氏菌,其特征在于:名称为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W1h,保藏号为CGMCC NO.25725,该菌株于2022年9月15日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2.一种培养权利要求1所述混淆魏斯氏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将混淆魏斯氏菌接种于培养基中,于28℃~37℃条件下进行培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基为MRS培养基;所述的培养基的pH值为3~6.2;所述的培养的时间为24~48h。4.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在制备抗抑郁产品中的应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淆魏斯氏菌能够分泌神经调节剂,以达到治疗或缓解抑郁的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文勇,刘圣雅,李梦帆,吴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