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坩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38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的技术领域,它涉及一种新型坩埚,包括其本体,本体其具有一容纳腔体,本体内埋设有电热丝,电热丝和电源线连接,电热丝置于容纳腔体的外周侧,控制器其和电热丝电性连接,其包括预热模块、显示模块和加热模块,本体上开设有腔体一,腔体一的内壁上开设有供电热丝螺旋盘布的螺旋槽,腔体一内壁和容纳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5mm,本体的底部上开设有安置电热丝的腔体二,腔体二的直径大于容纳腔体的直径,腔体二的内壁和容纳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导热效率高。导热效率高。导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坩埚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坩埚。

技术介绍

[0002]坩埚是实验室当中使用的一种用于对化合物进行加热反应的的容器,为了方便搅拌实验室内的坩埚都为敞开式的杯体。传统的坩埚采用的明火加热,明火加热的坩埚受热不均匀,而且升温慢,故而实验也有采用电加热的坩埚,例如专利号201610476279.X公开的一种电加热坩埚。其进一步增加加热速度,在坩埚腔体的下端面上设置环形的加热凸起,增加待加热化合物与坩埚腔体内壁的接触面积,并且增加了加热均匀度。
[0003]该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坩埚腔体内壁设置了锥形管,化合物的只能存放在锥形管的下方,使得其容纳化合物的体积减少,而且锥形管吹出的热空气的气流是向上的,对下方化合物的影响不大。
[0004]实际影响电加热坩埚的加热效率取决于电加热的功率和坩埚的本体的导热性能。
[0005]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号201922227097.0公开了坩埚,坩埚本体为石英坩埚本体,通过加热元件包埋于坩埚本体内,使得加热元件的外周壁与坩埚本体直接接触,在加热的过程中,直接通过坩埚本体向蒸发腔内进行热传递,热传递效果好。
[0006]该现有技术中也采用在坩埚本体的周侧和底部安装电热丝,增加坩埚的导热效率。
[0007]但是,上述坩埚当中的电热丝在加热过程中,受坩埚本体腔体的厚度影响,由发热丝产热再经过热传导至蒸发腔对化合物加热时间效率还是可以提升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导热效率高的新型坩埚。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新型坩埚,包括其本体,
[0011]本体,其具有一容纳腔体,本体内埋设有电热丝,电热丝和电源线连接,电热丝置于容纳腔体的外周侧,
[0012]控制器,其和电热丝电性连接,其包括预热模块、显示模块和加热模块,
[0013]保温棉,其埋设于本体上,且置于电热丝的外周侧,
[0014]所述本体上开设有腔体一,腔体一的内壁上开设有供电热丝螺旋盘布的螺旋槽,腔体一内壁和容纳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5

8mm,
[0015]所述本体的底部上开设有安置电热丝的腔体二,腔体二的直径大于容纳腔体的直径,腔体二的内壁和容纳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8

10mm。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腔体一的底部上开设有若干和腔体二连通的通孔,腔体一内的电热丝和腔体二内的电热丝连接。
[001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器还包括信号发射模块和手机远程控制模块。
[0018]对比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将现有的坩埚进行改良,将电热丝和容纳腔体之间的隔着的壁厚度降低,使得电热丝的热量能够快速导致至容纳腔体内对化合物进行加热。
[0020]设置控制器,实现可对坩埚预先加热,节约了坩埚在常温状态下升温至加热温度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实验效率。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剖视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控制器的模块图;
[0024]本体1、电热丝21,22、控制其2、腔体一101、腔体二102、容纳腔室10、通孔103、保温棉3。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图1至图3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26]本实施例具体包括: 坩埚其本体1和控制本体1内电热丝温度和加热时间的控制器。
[0027]本体1其具有一容纳腔体10,本体1内埋设有电热丝,电热丝和电源线连接,电热丝置于容纳腔体10的外周侧,在电热丝的外周侧的本体1上还埋设有保温棉3。
[0028]控制器2其和电热丝电性连接,控制器置于本体1的外周壁上。
[0029]其包括CPU、预热模块、显示模块和加热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手机远程控制模块。
[0030]显示模块为在控制器上设置的显示屏,通过显示屏可以看到电热丝的加热稳定。通过预热模块和手机远程控制模块实现,手机控制控制器开启电热丝加热,使得坩埚加热,使得在坩埚达到预热的目的,
[0031]加热模块用于控制电热丝升温对坩埚加热,控制器通过信号发射模块将电热丝的温度送至手机上可查看。
[0032]本体1上开设有腔体一101,腔体一101的内壁上开设有供电热丝21螺旋盘布的螺旋槽,腔体一内壁和容纳腔体1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H1为5

8mm,本申请H1为5mm,5mm的间距能够提高电热丝产热后热传递至容纳腔体10的效率。
[0033]本体1的底部上开设有安置电热丝的腔体二102,腔体二102的直径大于容纳腔体10的直径,腔体二102的内壁和容纳腔体1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H2为8

10mm,本申请H2是10mm,由于坩埚本体1的底部是用于放置化合物和在化合物加热时搅拌用作支撑,故而其厚度不能太薄。
[0034]腔体一101的底部上开设有若干和腔体二102连通的通孔103,腔体一101内的电热丝21和腔体二内102的电热丝22连接。
[0035]为了实现底部电热丝传导的效率,腔体一和腔体二之间开的通孔能够提高热量向上的效率,而且利用通孔将两个位置横向和纵向上的电热丝关联起来,方便了安装。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坩埚,包括其本体(1),其特征在于:本体(1),其具有一容纳腔体(10),本体内埋设有电热丝(21,22),电热丝(21,22)和电源线连接,电热丝(21,22)置于容纳腔体的外周侧,控制器(2),其和电热丝(21,22)电性连接,其包括预热模块、显示模块和加热模块,保温棉(3),其埋设于本体上,且置于电热丝(21)的外周侧,所述本体(1)上开设有腔体一(101),腔体一(101)的内壁上开设有供电热丝(21)螺旋盘布的螺旋槽,腔体一(101)内壁和容纳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5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利加张月良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瑞智光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