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包括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通过插接导向结构进行连接,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表面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主天窗口和副天窗口,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顶端的两侧皆固定有直角垫板,所述直角垫板的表面固定有直角线束导向座,所述直角线束导向座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供车身线束穿过的直口槽,所述直角线束导向座一侧的直角垫板表面安装有线束定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线束定位结构将穿入的多组线束完全夹紧,降低车身线束因车辆震动、共振而出现脱落、滑脱的现象,降低摩擦断裂的风险,保证了车身线束的工作稳定性,同时也降低车身线束的震动,减少天窗异响的风险。少天窗异响的风险。少天窗异响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天窗
,具体为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天窗安装于车顶,能够有效地使车内空气流通,增加新鲜空气的进入,同时天窗也是汽车时尚、个性的一种标志,它能够使乘驾人员视野开阔,消除车厢内的压抑感,增添乘驾乐趣。汽车天窗可大致分为外滑式、内藏式、内藏外翻式、全景式和窗帘式等,而汽车天窗顶棚是天窗的临时遮挡部件,通过电动轨道进行收卷,在需要打开天窗时电动轨道进行收卷,使得天窗暴露出来,通常情况下汽车天窗顶棚通过顶棚上盖组件安装在车辆车身的顶壁上,顶棚上盖组作为电动遮阳帘、顶棚等部件的主要承载部件,但是现有的顶棚上盖组在安装完毕后,其和车身顶壁之间的缝隙多为电缆的穿插通道,尤其是车辆逐渐智能化的背景下,顶棚上盖组的两侧边覆盖了大量车身线路,其车身线路通过胶条等粘接在顶棚上盖组上,这就导致车辆在长时间使用后,车身线路可能出现脱落、偏移的现象,在车辆遇到颠簸路面时容易造成天窗的异响,且车身线路长时间缺乏固定,在车辆共振的情况下,线路与顶棚上盖组摩擦可能出现线缆断裂的风险,大大影响了车辆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顶棚上盖组在布置车身线束时,线束通过胶条等部件进行连接,缺乏线束固定结构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包括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通过插接导向结构进行连接,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表面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主天窗口和副天窗口,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顶端的两侧皆固定有直角垫板,所述直角垫板的表面固定有直角线束导向座,所述直角线束导向座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供车身线束穿过的直口槽,所述直角线束导向座一侧的直角垫板表面安装有线束定位结构,所述直角垫板表面的一端安装有带动线束定位结构工作的旋转驱动结构。
[0005]优选的,所述插接导向结构包括主动插接件和从动插接件,所述主动插接件包括安装在主顶棚上盖底端一侧的Z型折边,所述Z型折边底端的一侧设置有下凸条,所述Z型折边采用橡胶材质制得。
[0006]优选的,所述从动插接件包括固定在副顶棚上盖底端一侧的定位条,所述定位条的内部设置有配合腔,所述定位条采用橡胶材质制得,所述定位条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和下凸条相互配合的下凸缘,所述定位条底部的一侧安装有折钩部。
[0007]优选的,所述定位条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镂空部。
[0008]优选的,所述主顶棚上盖和副顶棚上盖的两侧外壁上皆固定有顶棚连接片,所述顶棚连接片的表面设置有通孔。
[0009]优选的,所述线束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在直角垫板表面一端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端转动安装有螺纹轴,所述螺纹轴表面的一侧螺纹处安装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表面固定有线束夹紧板。
[0010]优选的,所述旋转驱动结构包括转动安装在直角垫板表面一端的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底端延伸至主顶棚上盖的外部,所述主动轴表面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螺纹轴的顶端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和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
[0011]优选的,所述直口槽的内部固定有若干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顶端和底端皆开设有弧形凹槽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通过设置有直角线束导向座和直角垫板等相互配合的结构,工作人员将待使用的车身线束从直角线束导向座的直口槽中穿出,并使得车身线束的一端从副顶棚上盖顶端一侧的线束定位结构穿出,进而工作人员通过旋转驱动结构驱动线束定位结构进行工作,利用线束定位结构将穿入的多组线束完全夹紧,从而降低了车身线束因车辆震动、共振而出现脱落、滑脱的现象,降低了摩擦断裂的风险,保证了车身线束的工作稳定性,同时也降低车身线束的震动,减少天窗异响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的直角线束导向座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主顶棚上盖;101、主天窗口;102、顶棚连接片;2、副顶棚上盖;201、副天窗口;3、Z型折边;301、下凸条;4、定位条;401、镂空部;402、下凸缘;403、折钩部;404、配合腔;5、直角垫板;6、直角线束导向座;601、直口槽;602、固定片;603、弧形凹槽部;7、支撑座;8、螺纹轴;9、螺母座;10、线束夹紧板;11、主动轴;12、第一锥齿轮;13、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包括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通过插接导向结构进行连接;
[0021]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表面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主天窗口101和副天窗口201,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顶端的两侧皆固定有直角垫板5,直角垫板5的表面固定有直角线束导向座6,直角线束导向座6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供车身线束穿过的直口槽601,工作人员将待使用的车身线束从直角线束导向座6的直口槽601中穿出;
[0022]直口槽601的内部固定有若干组固定片602,固定片602的顶端和底端皆开设有弧形凹槽部603,固定片602对相邻的车身线束进行分隔;
[0023]直角线束导向座6一侧的直角垫板5表面安装有线束定位结构,直角垫板5表面的一端安装有带动线束定位结构工作的旋转驱动结构,使得车身线束的一端从副顶棚上盖2顶端一侧的线束定位结构穿出,并将主顶棚上盖1、副顶棚上盖2固定至车身顶壁上,工作人员通过旋转驱动结构驱动线束定位结构进行工作;
[0024]线束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在直角垫板5表面一端的支撑座7,支撑座7的顶端转动安装有螺纹轴8,螺纹轴8表面的一侧螺纹处安装有螺母座9,螺母座9的表面固定有线束夹紧板10;
[0025]旋转驱动结构包括转动安装在直角垫板5表面一端的主动轴11,主动轴11的底端延伸至主顶棚上盖1的外部,主动轴11表面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锥齿轮12,螺纹轴8的顶端安装有第二锥齿轮13,第二锥齿轮13和第一锥齿轮12相互啮合,手动转动主动轴11,使得主动轴11依次带动第一锥齿轮12、第二锥齿轮13回转,利用第二锥齿轮13带动螺纹轴8进行转动,螺纹轴8驱动螺母座9、线束夹紧板10等部件进行下行,直至线束夹紧板10将先前穿入的多组线束完全夹紧,即完成该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所述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通过插接导向结构进行连接,所述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表面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主天窗口(101)和副天窗口(201),所述主顶棚上盖(1)和副顶棚上盖(2)顶端的两侧皆固定有直角垫板(5),所述直角垫板(5)的表面固定有直角线束导向座(6),所述直角线束导向座(6)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供车身线束穿过的直口槽(601),所述直角线束导向座(6)一侧的直角垫板(5)表面安装有线束定位结构,所述直角垫板(5)表面的一端安装有带动线束定位结构工作的旋转驱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导向结构包括主动插接件和从动插接件,所述主动插接件包括安装在主顶棚上盖(1)底端一侧的Z型折边(3),所述Z型折边(3)底端的一侧设置有下凸条(301),所述Z型折边(3)采用橡胶材质制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天窗顶棚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插接件包括固定在副顶棚上盖(2)底端一侧的定位条(4),所述定位条(4)的内部设置有配合腔(404),所述定位条(4)采用橡胶材质制得,所述定位条(4)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和下凸条(301)相互配合的下凸缘(402),所述定位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佳,周汉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宏佳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