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气体荧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7822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稀有气体荧光灯,能够使灯的发光面与原稿面之间的距离比使用了内灯座和外灯座组合而成的灯座的现有技术的灯短、实现原稿面的高照度。灯座包括安装在玻璃外壳的一端上的近似圆筒状的内灯座和将该内灯座收容在其内部的外灯座;外灯座具有平板部和划定收容内灯座的近似圆筒状空洞的内灯座收容部;外灯座在位于离平板部最远的位置上的内灯座收容部的顶部周面上沿灯轴方向直线状形成有到达内灯座收容部的底面或底面附近的缝隙部;当将内灯座收容到外灯座中时,平板部到内灯座的顶部周面的最短距离与平板部到外灯座的缝隙部的周面边缘的最短距离相等或者比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传真机、复印机、图像阅读器等信息设备所使用的原 稿照明用的稀有气体荧光灯
技术介绍
作为使用于复印机、MFP (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外围设 备)、图像扫描仪等信息设备的读取用光源的放电灯,公知有在玻璃外壳的 外面配设一对外部电极、在玻璃外壳的内部密封有氙气等稀有气体的稀有 气体荧光灯。这种将外部电极配设在玻璃外壳的外面的稀有气体荧光灯, 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供电引线在玻璃外壳的一端与外 部电极连接,经过灯座导出。稀有气体荧光灯采取将灯座安装在玻璃外壳 的端部、用该灯座进行保持的结构。图2为安装灯座之前的稀有气体荧光灯10,是以灯的管轴方向的局部 剖表示的侧视图的一例,图3为用与图2的管轴方向垂直的线段A-A'剖 切稀有气体荧光灯的剖视图。玻璃外壳1的两端部被密闭,在其外表面上隔着由玻璃外壳1的管壁 构成的电介质和放电空间相对配置有由一个电极2和另一个电极2'构成的 一对电极。并且,在该玻璃外壳l内密封有以氙气为主要成分的稀有气体, 在该外壳的内表面上涂敷荧光体形成荧光体层3。另外,沿玻璃外壳1的管 轴方向除去该荧光体层3的一部分,由此形成光射出用的开口部9。并且, 包括一对电极2、 2'的玻璃外壳l的外周面为绝缘透光性树脂被覆层4。图4为具有现有技术的灯座8'的稀有气体荧光灯10'的概略图。灯 座8'由外灯座80'和内灯座81'构成。供电引线6与玻璃外壳1'的管 轴成近似直角地向旁边引出。供电引线从灯的旁边引出是根据复印机等组 装灯的装置的紧凑化的要求,受稀有气体荧光灯在配置上的制约而采取的 普遍样式。因此,如图4所示那样,为了在将供电引线6引出到灯座外部的状态下用灯座8'盖住玻璃外壳l',在灯座8'的侧面形成缝隙8' S。该稀有气体荧光灯,如图5所示,组装到原稿照射光学系统中。该原 稿照射光学系统采用这样的结构来自安装到预定位置上的稀有气体荧光 灯10的开口 9的光,直接和经由第一反射镜12照射到原稿面玻璃11上的 原稿lla上,从原稿lla反射回来的反射光经过第二反射镜13入射到CCD 等线性传感器(未图示)中。但是,近年来,伴随复印机等原稿面读取速 度的高速化及紧凑化的要求,稀有气体荧光灯需要高光量化,该领域中要 求缩短原稿照射光学系统中灯的发光面与原稿面之间的距离(图中的距离 L)。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灯座是在内灯座上设置凸部,与外灯座镶嵌 的结构。由于灯座的上面部分具有内灯座和外灯座两者的厚度,因此不能 充分对应縮短灯的发光面与原稿面之间的距离实现原稿面高照度的要求。日本特开2000-1196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1970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组装到原稿照射光学系统中的具备灯座的稀有气体荧光灯与使用了将内灯座和外灯座组装起来的现有 的灯座的稀有气体荧光灯相比,能够使灯的发光面与原稿面之间的距离接 近,实现原稿面高照度的具有将内灯座和外灯座组装起来的灯座的稀有气 体荧光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1方案为一种稀有气体荧光灯,在直管 状玻璃外壳的外面沿管轴方向相对配置有一对电极,在该玻璃外壳的内部 密封有预定量的稀有气体,在该玻璃外壳的内表面具有荧光体层并沿管轴 方向的几乎全长形成射出光线的开口部,在该玻璃外壳的一端部安装有灯 座,其特征在于该灯座包括安装在该玻璃外壳一端部上的近似圆筒形状 的内灯座和与该内灯座卡合、将该内灯座收容于其内部的外灯座;该外灯 座具有平板部和与该平板部一体地形成、划定收容该内灯座的近似圆筒状 空洞的内灯座收容部;该外灯座在位于离该平板部最远的位置上的该内灯 座收容部的顶部周面上沿灯轴方向直线状形成有到达该内灯座收容部的底面或底面附近的缝隙部;当将该内灯座收容到该外灯座中时,该平板部到 该内灯座的顶部周面的最短距离与该平板部到该外灯座的形成有该缝隙部 的两边缘的周面边缘的最短距离相等或者比其长。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供电引线连接在上述电极上,该 供电引线沿与上述玻璃外壳的管轴交叉的方向从上述内灯座的端部导出; 上述缝隙部直线状地形成至上述内灯座收容部的底面或底面附近,并连续 地弯曲沿周面形成,整个该缝隙部呈近似L字形状;该缝隙作为在将该内 灯座收容到该外灯座中时使该供电引线通过的间隙而起作用。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内灯座上具有凸部,在上 述外灯座上具有与该凸部卡合的凹部;使该内灯座在该外灯座内转动从而 使该凸部与该凹部嵌合固定。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1 3的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内灯座的外周面上以等 间隔在3个以上的部位具有沿管轴方向延伸的高度大致相同的筋状突起部。另外,所谓开口部为荧光灯中向灯外部照射光的玻璃外壳区域,在本 专利技术中指直管状玻璃外壳的内表面沿管轴方向的几乎整个外壳长度没有涂 敷荧光体或荧光体厚度比其他区域薄的部位。专利技术的效果如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由于在将内灯座与外灯座组合时,从平板部 到内灯座顶部的高度与从平板部到外灯座的形成有缝隙部的周面边缘的高 度相等或比其高,因此能够使稀有气体荧光灯离原稿面的距离比现有技术 的稀有气体荧光灯近至少靠近相当于外灯座壁厚的距离,能够提供达到提 高了原稿面上的照度的稀有气体荧光灯。如果采用方案2的专利技术,由于外灯座在位于离该平板部最远的位置上 的内灯座收容部的顶部周面上沿灯轴方向直线状形成有到达该内灯座收容 部的底面或底面附近的缝隙部,并连续地弯曲沿周面形成,整个缝隙部呈 近似L字形状,因此当将内灯座收容到外灯座中时,能够使从内灯座端部 沿与稀有气体荧光灯的玻璃外壳的管轴交叉的方向导出的供电引线穿过该 缝隙部而收容。如果采用方案3的专利技术,由于通过使内灯座在外灯座内转动使内灯座 的凸部与外灯座的凹部嵌合固定,因此当固定内灯座和外灯座时能够不使用粘接剂。如果采用方案4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内灯座的外周面上以等间隔在3个以 上部位具有沿管轴方向延伸的高度大致相同的筋状突起部,从而筋状突起 部能够起到将内灯座收容到外灯座中时的引导作用。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稀有气体荧光灯的概略图。 图2表示安装灯座之前的稀有气体荧光灯的概略图。 图3表示沿图2的线段A-A'剖切的剖视图。 图4表示具备现有的灯座的稀有气体荧光灯的概略图。 图5表示设置在原稿照射单元内的稀有气体荧光灯与光学系的关系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稀有气体荧光灯的玻璃外壳、内灯座与外灯座之间 的关系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稀有气体荧光灯的玻璃外壳、内灯座与外灯座之 间的关系的图。图8表示縮短灯与原稿面之间的距离产生的照度提高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1、 l'.玻璃外壳;2、 2'.电极;3.荧光体层;4.透光性树脂被覆层;5.供电端子;6.供电引线;7.粘接剂;8、 8'.灯座;8' S.缝隙; 9.缝隙开口部;10、 10'.稀有气体荧光灯;11.原稿面玻璃;lla.原稿; 12.第一反射镜;13.第二反射镜;20.照度计;80、 80'外灯座;80A.内灯座收容部;80A1.底面;80B.平板部;80a.缝隙部;80b.凹陷部; 80g.周面边缘;80h.周面边缘;81、 81'.内灯座;81a.缝隙开口位置 确定槽;81b.凸部;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稀有气体荧光灯,在直管状玻璃外壳的外面沿管轴方向相对配置有一对电极,在该玻璃外壳的内部密封有预定量的稀有气体,在该玻璃外壳的内表面具有荧光体层并沿管轴方向的几乎全长形成射出光线的开口部,在该玻璃外壳的一端部安装有灯座,其特征在于:   该灯座包括安装在该玻璃外壳一端部上的近似圆筒形状的内灯座和与该内灯座卡合、将该内灯座收容于其内部的外灯座;该外灯座具有平板部和与该平板部一体地形成、划定收容该内灯座的近似圆筒状空洞的内灯座收容部;该外灯座在位于离该平板部最远的位置上的该内灯座收容部的顶部周面上沿灯轴方向直线状形成有到达该内灯座收容部的底面或底面附近的缝隙部;当将该内灯座收容到该外灯座中时,该平板部到该内灯座的顶部周面的最短距离与该平板部到该外灯座的形成有该缝隙部的两边缘的周面边缘的最短距离相等或者比其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田元典
申请(专利权)人: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