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装置及机器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7533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升降装置及机器人,其包括层层嵌套的第一伸缩节、第二伸缩节、第三伸缩节和第四伸缩节、伸缩杆、滑轮组件和拉绳组件,伸缩杆穿设于伸缩节组件,下端固定于第一伸缩节的下端,上端伸入于第四伸缩节内,第二滑轮设于第二伸缩节的下端,第三上滑轮和第三下滑轮分别设于第三伸缩节的上端和下端,第五滑轮设于伸缩杆的上端;第一拉绳绕第二滑轮,两端连接在第一伸缩节上端和第三伸缩节下端,第二拉绳绕第五滑轮,两端连接在第一伸缩节的下端和第三伸缩节下端,第三拉绳绕第三下滑轮,两端连接第五滑轮的固定座和第四伸缩节下端,第四拉绳绕第三上滑轮,两端连接第四伸缩节下端和第二伸缩节的下端,增大了升降比。增大了升降比。增大了升降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装置及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携带升降装置,通过升降装置升降来对搭载的摄像头、深度相机、机械臂等执行部件或传感部件进行升降,以满足垂向上的宽范围操作需要。评价升降装置的重要指标为升降比:全伸高度和全缩高度的比值,比值越大,则认为伸缩性越好。升降装置全缩时的本体高度大,则导致机器人整体高度变大,有害于其通过性和稳定性。
[0003]目前升降装置有双节升降和三节升降,双节升降的升降比为1.6:1左右,三节升降的升降比为2:1左右,并且节数越大,可靠性越差,结构越复杂,导致三节及以上升降非常少见,因此,难以同时满足机器人的通过性强和垂向作业范围大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及机器人,增大升降比,满足机器人的通过性强和垂向作业范围大的使用需求。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包括:
[0007]伸缩节组件,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节组件(1),第一伸缩节(11)、第二伸缩节(12)、第三伸缩节(13)和第四伸缩节(14)从下到上依次层层嵌套,所述第一伸缩节(11)的下端用于与外界结构固定,所述第四伸缩节(14)的上端用于安装负载;伸缩杆(2),穿设于所述伸缩节组件(1),下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伸缩节(11)的下端,上端伸入于所述第四伸缩节(14)内;滑轮组件(3),第二滑轮(31)设于所述第二伸缩节(12)的下端,第三上滑轮(32)和第三下滑轮(33)分别设于所述第三伸缩节(13)的上端和下端,第五滑轮(34)设于所述伸缩杆(2)的上端;拉绳组件(4),第一拉绳(41)绕所述第二滑轮(31),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伸缩节(11)上端和所述第三伸缩节(13)下端,第二拉绳(42)绕所述第五滑轮(34),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伸缩节(11)的下端和所述第三伸缩节(13)下端,第三拉绳(43)绕所述第三下滑轮(33),两端连接所述第五滑轮(34)的固定座(341)和所述第四伸缩节(14)下端,第四拉绳(44)绕所述第三上滑轮(32),两端连接所述第四伸缩节(14)下端和所述第二伸缩节(12)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节(11)包括第一套筒(111)、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111)两端的第一上座(112)和第一下座(113),所述第二伸缩节(12)包括第二套筒(121)、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121)两端的第二上座(122)和第二下座(123),所述第三伸缩节(13)包括第三套筒(131)、连接于所述第三套筒(131)两端的第三上座(132)和第三下座(133),所述第四伸缩节(14)包括第四套筒(141)、连接于所述第四套筒(141)两端的第四上座(142)和第四下座(143);所述第一上座(112)、所述第二上座(122)、所述第三上座(132)、所述第二下座(123)、所述第三下座(133)和所述第四下座(143)均设有通孔(13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座(113)、所述第二下座(123)和所述第三下座(133)均设有阻挡部(1332),缩回状态时,用于对相邻伸缩节进行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座(1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孟超呼延鹏敖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