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包括设有隧道式淬火通道的淬火壳体;淬火壳体内的淬火通道下方设有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淬火通道上方设有喷淋装置和吹风装置;喷淋装置包括均匀间隔设置于通道内的多个喷淋组件,每个喷淋组件包括径向排列的若干个喷淋管以及设于喷淋管下方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喷淋嘴,每个喷淋管通过输送管道、抽液泵和压力泵连接至设于淬火壳体侧边的储液罐;吹风装置包括设于相邻喷淋组件之间的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木板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压密木是木板通过热压处理而制成的一种质地坚硬、密度大、强度高的强化处理材料。木板经压缩密实后,其组织构造、物理力学性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力学强度增强,木板变形将变小,耐磨性、耐久性好,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木板的性能,提高了木板的利用价值。
[0003]现有压密木加工技术中,对木板进行以下具体步骤:预处理、层叠处理、加热加压处理、固化处理、降温处理和养生处理;其中的降温处理多采用水冷降温和/或风冷降温方式。如专利申请号CN202020196506.5公开的专利中配置水冷装置对压缩木进行初步冷却,而后配置风冷装置对木材进行二次冷却;在该工艺中,冷却时效需要尽可能的缩短,通过温度的骤然降低和急速冷却即淬火工艺来获取压密木强度和硬度的有效改善(增加),同时减少内应力和降低脆性,从而提高压密木的机械性能。然而,现有技术的风冷和水冷工艺需要拉长水冷设备和风冷设备的铺设线,或者提高在单位体积内的木材停留时间来实现降温;该种水冷和风冷方式热交换效率低,冷却时长过长,导致压密木无法呈现优良的机械性能。
[0004]申请人在同类型专利中提及通过冷冻液(如液氮)来实现快速的淬火,但是,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在压密木生产线上铺设淬火冷却的相关设备,如何实现流水线上压密木的快速淬火对产品本身尤为关键。同时,为节约设备铺设和占位空间的成本,如何在缩短工艺线铺设的同时提高流水线上压密后木板的淬火效率的技术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0005]此外,高周波处理后的压密木厚度较厚,一般为3cm以上,在实际淬火操作过程中,淬火时间过短无法使得压密木内中心温度降低到预设温度;为解决该技术问题,需要通过增加压密木在淬火装置的淬火时间,而淬火时间的增加则会影响木板加工效率减缓。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生产线上压密后木板的淬火冷冻效率的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
[0007]本专利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其用于对行进中的压密木喷洒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装置包括设有隧道式淬火通道的淬火壳体;所述淬火壳体内的淬火通道下方设有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淬火通道上方设有喷淋装置和吹风装置;
[0009]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均匀间隔设置于淬火通道内顶部的多个喷淋组件,每个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径向排列的若干个喷淋管以及设于喷淋管下方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喷淋嘴,每个所述喷淋管通过输送管道、抽液泵和压力泵连接至设于淬火壳体侧边的储液罐;所述吹风装置包括设于相邻喷淋组件之间的1
‑
3个径向分布的吹风机。
[0010]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喷淋组件包括两条径向设置的喷淋管,每个所述喷淋管的下方设有6
‑
12个所述喷淋嘴;所述喷淋嘴至所述传输装置的传输面的距离为25
‑
40cm。
[0011]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改进,所述传输装置包括设有淬火通道下方的传输网带、带动所述传输网带移动的辊筒组件以及为辊筒组件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所述淬火通道两侧设有在同一竖直面的循环滑槽,所述传输网带两侧设有与所述循环滑槽相配合的滑块,所述传输网带由多个轴向的支撑杆以及在支撑杆采用经编和/或纬编形成的网体结构。
[0012]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传输网带的支撑杆和网体采用低温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网体结构为经过低温金属细线编织后形成0.5
‑
3cm厚的三维立体结构;
[0013]所述辊筒组件包括设于淬火通道两端部的两个辊筒,所述传输网带前端和后端环绕所述辊筒形成环体,所述驱动机构至少为一个所述辊筒提供转动动力。
[0014]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改进,所述淬火通壳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顶部均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与传输装置的传输面之间形成进出口;所述封板上设有高度可调的挡板,所述挡板内侧设有朝向传输装置的传输面延展的挡风片。
[0015]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挡风板由多个平行排列的薄型片构成;所述封板为自上至下朝内倾斜的构造,致使与其贴合的挡板同步倾斜设置。
[0016]又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挡板上设有多个纵向调节通孔,所述挡板通过自纵向调节通孔外侧插接进封板的锁紧螺杆进行固定;
[0017]或者,所述挡板通过自动伸缩机构连接于所述封板上。
[0018]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封板底部位置设有位置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淬火壳体的两侧壳体壁面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观察门,所述观察门内侧边框设有密封胶圈。
[0019]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改进,所述传输网带分为若干个传输单元,相邻所述传输单元之间设有垂直冷却部;
[0020]所述垂直冷却部包括隧道行进前端和后端设置的纵向分布的支撑辊组、环绕所述支撑辊侧边设置的环形传送轨道、设于两侧环形传送轨道之间的多个承托机构以及驱动支撑辊组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承托机构转到前端或后端的传输单元时,所述承托机构设置的承托板与对应端的传输网带的相对接,对应隧道行进前端的所述承托机构侧设有推动对接时承托板上压密木的推手机构;两个所述环形传送轨道之间的中部设有第一喷淋横管,所述第一喷淋横管至少设有朝向顶侧的多个喷淋嘴。
[0021]一个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辊组分别设于两侧的多个独立辊体,每侧包括设有行进前端的前上辊和前下辊、设于行进后端的后上辊和后下辊、设于前上辊和后上辊上方中部的上中辊以及设于前下辊和后下辊下方中部的下中辊,两侧所述下中辊之间通过同一辊轴连接,至少一个所述下中辊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两侧所述环形传送轨道的内侧均匀分布有相对的连杆,所述连杆朝向内侧伸展,且伸展端部伸出于对应侧辊体的内侧,所述连杆内侧端部可转动套接有转动环,两侧所述转动环之间通过所述承托板进行连接;
[0022]多个所述第一喷淋横管的喷淋嘴朝向前侧、后侧和顶侧进行设置,所述环形传送轨道的上方中部设有第二喷淋横管。
[0023]本专利技术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采用隧道式的淬火通道对热压后的压密木进行淬火冷冻,提高热交换效率和缩短冷冻时长,同时通过淬火工艺改善压密木强度和硬度,同时减少内应力和降低脆性,从而提高压密木的机械性能。
[0024]本专利技术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采用立体传输网体使得压密木板各面与淬火液进行
充分接触,提高热交换效率和缩短冷冻时长。此外,该装置在隧道内增加纵向移动和充分的液氮喷淋方式来解决冷冻不彻底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0027]图3为图1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的俯视面示意图;
[0028]图4为图1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的进口端面示意图;
[0029]图5为淬火通道内顶部结构的示意图;
[0030]图6为传输装置的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对行进中的压密木喷洒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装置包括设有隧道式淬火通道的淬火壳体;所述淬火壳体内的淬火通道下方设有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淬火通道上方设有喷淋装置和吹风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均匀间隔设置于淬火通道内顶部的多个喷淋组件,每个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径向排列的若干个喷淋管以及设于喷淋管下方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喷淋嘴,每个所述喷淋管通过输送管道、抽液泵和压力泵连接至设于淬火壳体侧边的储液罐;所述吹风装置包括设于相邻喷淋组件之间的1
‑
3个径向分布的吹风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喷淋组件包括两条径向设置的喷淋管,每个所述喷淋管的下方设有6
‑
12个所述喷淋嘴;所述喷淋嘴至所述传输装置的传输面的距离为25
‑
40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包括设有淬火通道下方的传输网带、带动所述传输网带移动的辊筒组件以及为辊筒组件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所述淬火通道两侧设有在同一竖直面的循环滑槽,所述传输网带两侧设有与所述循环滑槽相配合的滑块,所述传输网带由多个轴向的支撑杆以及在支撑杆采用经编和/或纬编形成的网体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网带的支撑杆和网体采用低温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网体结构为经过低温金属细线编织后形成0.5
‑
3cm厚的三维立体结构;所述辊筒组件包括设于淬火通道两端部的两个辊筒,所述传输网带前端和后端环绕所述辊筒形成环体,所述驱动机构至少为一个所述辊筒提供转动动力。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密木强制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通壳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顶部均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与传输装置的传输面之间形成进出口;所述封板上设有高度可调的挡板,所述挡板内侧设有朝向传输装置的传输面延展的挡风片。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密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张枝荣,张国勇,姜宏涛,胡晓松,林雷,闫炎,
申请(专利权)人:广平凯王压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