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可实现自承重、自保温、能够方便拼拆的建筑外墙结构。其包括内部带有空腔的外墙板,空腔内填充设置保温材料,外墙板竖向两侧端面上分别设置凸棱和凹槽,所述凸棱和凹槽可以实现相互插接配合,利用凸棱和凹槽将外墙板沿原建筑梁柱外侧插接组装成外墙体,并通过“L”型连接件、单向连接件、嵌套模块及工字型双向连接件拼接装配成整体外墙,整体外墙的最底端及最顶端嵌设在槽钢或角钢构成的边框中,并通过边框分别与基础及屋顶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各组成元件间配合紧密,自重小,强度高,拼接安装方便,整体性好,隔声能力强,真正具有自保温和自承重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易于标准化,更加经济环保,性价比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实现自承重、自保温、能够方便地拼拆的建筑外 墙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各种钢结构建筑不断增多,人们对钢结构建筑的保温、隔声、抗震等性能的要求日 益提高,现行钢结构的保温外墙多依托建筑原有的梁柱结构设置,其重量至少部分施加在梁 柱结构上,所使用的外墙板多采用复合夹心板,如聚苯复合板,即两侧为35mm厚的钢筋混凝 土 (或陶粒混凝土)板、中间加有50 100mm厚的聚苯板;再如石膏空心板,在长度方向每 隔一定距离布置肋板等。此类外墙板在实验室实验和施工应用中发现,虽然可以实现一定的 保温及隔声效果,但也普遍存在以下 一些问题(1) 只有部分产品可以回收,无法回收部分成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2) 外墙板的安装难以形成标准化,现场施工较多,施工周期较长,人工成本高;(3) 由下尺寸偏差或易破损等原因,外墙板连接构造常与理论模型不符,存在安全隐患(4) 外墙板防水防渗措施难到位,同时隔音防噪效果差;(5) 外墙板自重大,有些甚至R」'达到140kg/m2,运输不便,且大幅增加梁柱负荷;(6) 抗震性能差,有较大震动时,易产生裂缝;(7) 外墙板不易裁切,遇到非整板拼接或开孔时,问题较多;(8) 保温效果有限,如想实现真正的自保温,成本将大大提高。特别是这种依托钢结构梁柱设置的外墙结构无法防止金属梁柱的散热,因此保温性能也 打了折扣。为了解决现有建筑外墙板安装工时长、自重大、成本高等以上种种问题,有必要研究一 种新型外墙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环保及保温效果更好,抗震性能更佳,且安 装施工更快捷的自承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本专利技术自承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内部带有空腔的外墙板, 空腔内填充设置保温材料,外墙板竖向两侧端面上分别设置凸棱和凹槽,所述凸棱和凹槽可3以实现相互插接配合,利用凸棱和凹槽将外墙板沿原建筑梁柱外侧插接组装成外墙体,并通 过"L"型连接件、单向连接件、嵌套模块及工字型双向连接件拼接装配成整体外墙,整体外 墙的最底端及最顶端嵌设在槽钢或角钢构成的边框中,并通过边框分别与基础及屋顶相连, 其中a) "L"型连接件与外墙板配合的两个竖向端面分别设置凸棱和凹槽,应用时置于墙 体转角处,分别与两侧的外墙板插接;b) 争向连接件与外墙板的配合端设置凹槽,应用时置于窗帮及门帮处;c) 嵌套模块与外墙板的配合端设置凹槽,应用时置于外墙板整板与非整板连接处, 嵌设在非整板裁切侧的空腔内,并固定在空腔的内壁上;d) 工字型双向连接件置于上下层外墙板间的连接处。为提高保温及隔声的效果,"L"型连接件、或/和单向连接件、或/和嵌套模块内部也可 以设置空腔结构,并在空腔内设置保温材料。工字型双向连接件的中间肋体中也可以设置空 腔和凹槽,空腔内设置保温材料,应用时可以置于外墙板整板与非整板的竖向拼接处,安装 施工时比使用嵌套模块更省时省力。以上所述保温材料可以是岩棉、矿棉等无机保温材料,也可以是发泡聚氨脂等其他轻质 多孔材料。为提高外墙结构的抗震、抗裂性能,外墙板、"L"型连接件、单向连接件、嵌套模块及 工字型双向连接件优先采用添入了增强纤维的热塑基材料通过挤出成型、模压成型或注射成 型等方法制成,所述热塑基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增强纤维包括木纤维,麻纤维,玻璃纤维,石棉纤维。由于本专利技术中外墙板板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凸棱及凹槽,可以方便的将多块外墙板插接拼 装成大面积整体墙体,十分方便快捷,易于操作和现场施工。当需要开设窗或门时,只需要 预留或现场开孔,并将单向连接件嵌置在窗帮及门帮处,由于单向连接件配合端采用凹槽设 计,对相邻外墙板上的凸棱或凹槽甚至非整板均可适用。同时,通过设置单向连接件还增加 了局部结构的强度。利用单向连接件构成的整齐窗边或门边就可以方便地与窗框或门框实施 连接,井可以有效保证窗框或门框的稳定性及美观。使用工字型双向连接件实现上下层外墙 板之间的连接,可以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及保温性能。而嵌套模块上设置凹槽,在非整板的外 墙板裁断端的空腔内壁固定后,能够与相邻外墙板的凸棱实现插接配合,其支撑在裁断处的 的空腔内壁间提高了强度,增强了墙体稳定性,特别适用丁-整块外墙板与裁切过的外墙板之 间的连接,即整板与非整板之间的连接。需要指出的是,同时也适用于裁切后保留了带有凸4棱一侧的外墙板与另 一块经过裁切后的外墙板之间的连接,即非整板与非整板之间的连接。 嵌套模块在外墙板空腔内壁上的固定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采用粘接固定、铆接固定、紧固件固定等方式,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嵌套模块与外墙板板体肋之间还可以设置保温填 充物,保证板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及墙体的保温性能。使用中间肋体中设置空腔和凹槽的工 字型双向连接件,对相邻外墙板上的凸棱或凹槽甚至非整板均可适用,因此使外墙板整板与 非整板之间及非整板与非整板之间的连接更容易实现,可以省略嵌套模块在外墙板空腔内壁 上的固定过程,更加快捷方便。本专利技术自承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所使用的外墙板、"L"型连接件、单向连接件、 嵌套模块等连接件内部都设置空腔结构,并在空腔内设置保温材丰斗,因此可以实现自保温功 能。特别是本专利技术外墙体系沿原建筑的梁柱结构外侧设置,完全遮挡住了原建筑的梁柱,可 以有效防止梁柱结构散热,因此保温效果更好。此外,在外墙板体间及与各连接件间的凸棱 和凹槽拼接处预留间隙,间隙中涂覆胶黏剂或/和填充弹性密封条,保证了连接的紧密性,可 以进一步提高墙体的保温及隔声性能,同时,可以很好的实现防漏防渗功能。"L"型连接件的拐角处可以采用圆角或直角设计,保证美观。边框除了利用槽钢或角钢 制成外,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制成,如利用本专利技术中的单向连接件,将单向连接件嵌置于整 体外墙的顶端及底端构成边框,分别与屋顶和基础相连。同理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来替代槽 钢或角钢制成边框,只要强度足够,可以实现限位和连接的功能即可。由于本专利技术自承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不依托原建筑的梁柱结构设立,因此不会 增加原建筑的梁柱负荷,对原建筑的强度及使用寿命无任何负面影响。为了使本专利技术自承重 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更加稳固,在整体外墙与原建筑的梁柱间可以设置固定连接件, 所述固定连接件可以是紧固件如螺栓等;也可以是两端分別与整体外墙及梁柱固连的金属型 材、金属板或其组合,如角钢、合页或两端焊有连接法兰的钢管等。与现有技术对比,除了前面所述的各种优点以外,本专利技术自承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 体系还具有如下特点和显著进步(1) 外墙板的原材料之一为塑料,塑料的掺入使得板体韧性明显高于现有墙板,不易 产生裂缝,抗震性能高,防水性能好;(2) 外墙板材料来源丰富,可采用各种热塑基塑料材料的下脚料或回收料,成本显著 降低;(3) 外墙板及各种连接件均可100%回收再利用,真正环保;(4) 外墙板及相关连接件S重小,强度高,板体密度可以控制在25-40kg/m2,远远小于现有墙板密度,运输及施工方便;(5) 产品采用模具成型,外观整齐美观,尺寸规格十分标准,连接构造不易破损,实 际产品与理论模型高度相符,现场施工容易,可实现标准化安装;(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承重自保温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包括内部带有空腔的外墙板,空腔内填充设置保温材料,外墙板两侧竖向端面上分别设置凸棱和凹槽,所述凸棱和凹槽可以实现相互配合插接,其特征在于利用凸棱和凹槽将外墙板沿原建筑梁柱外侧插接组装成外墙体,并通过“L”型连接件、单向连接件、嵌套模块及工字型双向连接件拼接装配成整体外墙,整体外墙的最底端及最顶端嵌设在槽钢或角钢构成的边框中,并通过边框分别与基础和屋顶相连,其中: (1)“L”型连接件与外墙板配合的两个端面分别设置凸棱和凹槽,应用时置于墙体转角处,分别与两侧的外墙板插接; (2)单向连接件与外墙板的配合端设置凹槽,应用时置于窗帮及门帮处; (3)嵌套模块与外墙板的配合端设置凹槽,应用时置于外墙板整板与非整板连接处,嵌设在非整板裁切侧的空腔内,并固定在空腔的内壁上; (4)工字型双向连接件置于上下层外墙板间的连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秋义,
申请(专利权)人:李秋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