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493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透明玻璃、反射玻璃、电致变色导电液、密封胶,透明玻璃和反射玻璃间隔设置并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在一起,在透明玻璃和反射玻璃之间留有用于填充电致变色导电液的腔体,在透明玻璃的后表面的透明导电层的外圈设置有前导电胶,前导电胶与前导电件相连接,在反射玻璃的前表面的反射导电层的外圈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后导电胶,后导电胶与后导电件相连接,后导电件与前导电件相互分离地分别设置,前导电胶通过密封胶与后导电胶相隔离地密封连接在一起。其优点在于:通过导电胶与导电膜层的粘接导电方式,代替传统的卡扣导电条的导电方式,提高电流传导的稳定性;缩短了器件变色、褪色响应时间。褪色响应时间。褪色响应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制作
,尤其指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在汽车后视镜中,应用最多的是有机电致变色材料,通过电子感应系统,根据外来光的强度调节反射光的强度,达到防眩目的作用,使驾驶更加安全。
[0003]现有技术中防眩目后视镜采用的EC玻璃的结构,主要由透明ITO玻璃,反射层玻璃,电致变色导电液、密封胶和导电条组成。其中导电条是通过卡扣的方式与错位出来的导电膜层接触。
[0004]目前市面上主要的EC玻璃基本上都是采用导电条卡扣的方式进行电流的传导(即导电条卡齿与玻璃导电膜层压合部分的接触传导电流),因此实际导电接触面积小,导电效果不好,同时导电膜层长时间暴露容易被氧化或腐蚀甚至脱落的危险,严重影响到EC玻璃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因此该后视镜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导电效率高、效果好,密封性好的电致变色器件。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透明玻璃、反射玻璃、电致变色导电液、密封胶,所述透明玻璃和反射玻璃间隔设置并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在一起,在所述透明玻璃和反射玻璃之间留有用于填充电致变色导电液的腔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玻璃的后表面的透明导电层的外圈设置有前导电胶,所述前导电胶与前导电件相连接,在所述反射玻璃的前表面的反射导电层的外圈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后导电胶,所述后导电胶与后导电件相连接,所述后导电件与前导电件相互分离地分别设置,所述前导电胶通过密封胶与后导电胶相隔离地密封连接在一起。
[0007]作为改进,所述前导电胶可优选环绕在透明导电层的外圈,在所述前导电胶上留有防止前导电胶短路的缺口。
[0008]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导电件可优选为铜箔。
[0009]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导电件的一端可优选直接插接在前导电胶内,所述前导电件的另一端伸出透明玻璃的端部。
[0010]作为改进,所述前导电胶可优选环绕3/4圈的透明玻璃的外缘。
[0011]作为改进,所述透明玻璃的俯视投影可优选与反射玻璃的俯视投影重合,所述前导电胶的涂胶位置与后导电胶的涂胶位置重合。
[0012]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导电件可优选为铜箔。
[0013]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导电件的一端可优选直接插接在后导电胶内,所述后导电件
的另一端伸出反射玻璃的端部。
[0014]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导电件可优选与前导电件上下交错设置。
[0015]作为改进,所述透明导电层可优选为ITO导电层。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导电胶与导电膜层的粘接导电方式,代替传统的卡扣导电条的导电方式。由于导电胶与导电玻璃的粘接更牢固,因此相比传统卡扣导电条,电致变色器件就能够更好的保证电流传导的稳定性;相对传统单边卡扣式导电方式,电流是从玻璃一侧通过导电膜层传导到玻璃另一侧,而本电致变色器件采用导电胶均匀分布在导电玻璃周围一圈,电流是从导电玻璃周围通过导电膜层向玻璃中心传导,因此可以明显缩短了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褪色响应时间;导电膜层没有暴露在空气中,不会出现膜层被氧化腐蚀的可能,能大大的增强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玻璃板涂胶位置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玻璃板涂胶位置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透明玻璃1即前玻璃板、反射玻璃2即后玻璃板、电致变色导电液4、密封胶3,电致变色导电液4的具体成分和制作方法、前玻璃板和后玻璃板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均属于公知技术,在这里不再展开描述。所述透明玻璃1和反射玻璃2间隔设置并通过密封胶3密封连接在一起,在所述透明玻璃1和反射玻璃2之间留有用于填充电致变色导电液4的腔体,在所述透明玻璃1的后表面的透明导电层11的外圈设置有前导电胶12,所述前导电胶12与前导电件13相连接,在所述反射玻璃2的前表面的反射导电层21的外圈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后导电胶22,所述后导电胶22与后导电件23相连接,所述后导电件23与前导电件13相互分离地分别设置,所述前导电胶12通过密封胶3与后导电胶22相隔离地密封连接在一起。前导电胶12和后导电胶22采用同一种能导电粘接胶,具体成分属于现有技术,故不再详述,同理,密封胶3也是现有技术,故也不再详述。
[0023]所述前导电胶12环绕在透明导电层11的外圈,在所述前导电胶12上留有防止前导电胶12短路的缺口。所述前导电件13为铜箔。所述前导电件13的一端直接插接在前导电胶12内,所述前导电件13的另一端伸出透明玻璃1的端部。所述前导电胶12环绕3/4圈的透明玻璃1的外缘。
[0024]所述透明玻璃1的俯视投影与反射玻璃2的俯视投影重合,所述前导电胶12的涂胶位置与后导电胶22的涂胶位置重合。所述后导电件23为铜箔。所述后导电件23的一端直接插接在后导电胶22内,所述后导电件23的另一端伸出反射玻璃2的端部。所述后导电件23与前导电件13上下交错设置。所述透明导电层11为ITO导电层。ITO是指氧化铟锡。
[0025]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是现有技术中的导电方法,通过卡扣导电条5相对应的玻璃导电层导电,继而玻璃导电层向电致变色液体导电;而如3所示是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
电流的传导方式由铜箔传导给导电胶,再由导电胶传导给前玻璃和后玻璃,再由前玻璃和后玻璃传导给电致变色液,在外加电流的作用下电致变色液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
[0026]由于导电胶与导电玻璃的粘接更牢固,因此相比传统卡扣导电条,所述器件就能够更好的保证电流传导的稳定性;相对传统单边卡扣式导电方式,电流是从玻璃一侧通过导电膜层传导到玻璃另一侧,而上述器件采用导电胶均匀分布在导电玻璃周围一圈,电流是从导电玻璃周围通过导电膜层向玻璃中心传导,因此可以明显缩短了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褪色响应时间;导电膜层没有暴露在空气中,不会出现膜层被氧化腐蚀的可能,能大大的增强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透明玻璃(1)、反射玻璃(2)、电致变色导电液(4)、密封胶(3),所述透明玻璃(1)和反射玻璃(2)间隔设置并通过密封胶(3)密封连接在一起,在所述透明玻璃(1)和反射玻璃(2)之间留有用于填充电致变色导电液(4)的腔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玻璃(1)的后表面的透明导电层(11)的外圈设置有前导电胶(12),所述前导电胶(12)与前导电件(13)相连接,在所述反射玻璃(2)的前表面的反射导电层(21)的外圈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后导电胶(22),所述后导电胶(22)与后导电件(23)相连接,所述后导电件(23)与前导电件(13)相互分离地分别设置,所述前导电胶(12)通过密封胶(3)与后导电胶(22)相隔离地密封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电胶(12)环绕在透明导电层(11)的外圈,在所述前导电胶(12)上留有防止前导电胶(12)短路的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电件(13)为铜箔。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泽彬林邦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晶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