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4286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注塑成型工序内进行压缩工 序的导光板的形成方法中,发生光学图形向模具粘贴。在顶针(eject pin)脱模中,局部集中应力,因此产生变形、不均匀。为了实现薄 型导光板,在注塑成型工序内加入压缩工序。此时,导光板(120) 向光学图形的粘贴成为问题,因此在压缩光学图形部并脱模时以周 边部的形状(352)来解决粘贴的问题。将压缩部作为光学图形部, 在模具开闭、脱模时通过其周边形状(352)来进行脱模,防止产生 由顶针引起的局部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自发光型显示装置的光源,尤其涉及包括具有导光板且使用LED作为光源的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显示装置多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液晶显示 装置由于厚度薄、重量轻、功耗低而被应用于便携用设备的显示部。但是,液晶显示装置由于不是自发光型,因此需要照明装置。 一般,对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照明装置,被称为背光源的面状 照明装置广泛普及。近年来,也使用LED (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 元件。作为薄型的背光源,包括侧面具有发光元件的侧光源型背光源。 侧光源型背光源具有板状的导光板。导光板的材质为透光性的树脂 等,从发光元件入射至导光板的光在导光板中传播。导光板设有沟、 突起或印刷物等反射、散射部件,通过该反射、散射部件,导光板 中传播的光向液晶显示装置 一 侧射出。在使用LED作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产生LED比导光板的厚度 大这样的问题。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 - 12747号公报中记载 了如下的导光板在来自光源的光入射的入光面(入射面)使导光 板变厚,在出光面使其厚度比入光面薄。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1274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通过从入光面向出光面设置倾斜面 来将导光板的厚度设为两种厚度。但是,日本特开2004 - 12747号 公报没有关于出光面变薄情况下的制造方法的记载。另外,日本特开2001 - 341177号公报中记载了在通过注塑成型 形成导光板时,通过压缩树脂来形成。但是,日本特开2001 - 341177号公报记载的是压缩导光板整体,对于只进行入光部压缩的情况并 没有记载,并且关于适于批量生产的导光板的取出方法也没有记载。
技术实现思路
如果要使导光板进一 步变薄,则难以用注塑成型来制造导光板。 尤其是难以用适于批量生产的制造时间来注塑成型树脂,无法以稳 定的品质成型较薄的板,无法从模具取出导光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向显示面板 照射光的背光源,背光源包括发光元件、和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所入 射的导光板,在导光板侧面设置发光元件。在导光板的形成中使用 模具。在模具中注入树脂,在导光板的入光部和出光部填充树脂。 然后,以模具压缩入光部的树脂。为了脱模而在模具中形成限制部。在导光板的周围形成有因限 制部而产生的台阶差部。即使导光板的出光部变薄,在对入光部注入、填充树脂之后, 通过压缩入光部的树脂,能够短时间内以稳定的品质制造较薄的导 光板。在从模具取出导光板时通过限制部来按压导光板,因此导光板 能够容易从模具中脱模。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2A、 2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二极管的概略图。图3A、 3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概略图。 图4A、4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入光面 附近的概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相克略剖—见图。图7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8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9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IO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11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12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13是表示压缩成型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模具的概略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入光部附近的概略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入光部附近的概略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入光部附近的概略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入光部附近的扭无略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液晶显示装置100由液晶面板1、背光源110以及控制电路80构成。从控制电路80提供液晶显示装置100显示所需的信号和电源电压。控制电路80被安装在挠性基板70上,通过布线71、端子75向液晶面板1传输信号。背光源110由导光板120、 LED150以及收纳壳180构成。背光源110是为了向液晶面板1照射光而设置的。在液晶面板l中,控制从背光源110照射的光的透射量或反射量来进行显示。背光源110相对于观察者而重叠设在液晶面板1的内面一侧或前面一侧,但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而与液晶面板1并列表示。导光板120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在侧面设有LED150。符号160是使多个LED150之间电连接的挠性基板。挠性基板160与控制电^各80之间通过布线161电连4妻。将配置有LED150的侧面125称为入射面或入光面,光从入射面125向导光板120入射。从入射面125入射的光^^出光面121射出。在入射面125和出光面121之间形成有倾斜部128,从入射面125向出光面121传导光。另外,入射面125和倾斜面128形成入光部124,向出光面有效传导来自LED150的光。入光部124的详细情况将后述。接着,说明液晶面板1。液晶面板1具有TFT基板2和滤色片基板3这两块基板,在重叠的两块基板之间夹有液晶组成物。在TFT基板2上设有像素部8,在像素部8上设有像素电极12。液晶面板l呈矩阵状具有多个像素部8,但避免图示变得复杂而在图1中仅图示一个像素部8。呈矩阵状配置的像素部8形成显示区域9,各像素部8发挥显示图像的像素的作用,在显示区域9上显示图像。在图1中,设有在图中x方向上延伸并在y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栅极信号线(也称为扫描线)21、和在y方向上延伸并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漏极信号线(也称为视频信号线)22,栅极信号线21与漏极信号线22交叉。另外,像素部8形成在由栅极信号线21和漏极信号线22包围的区域上。像素8上设有开关元件10。从栅极信号线21提供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元件10的导通、断开。通过使开关元件1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对像素电极12提供经由漏极信号线22传送的视频信号。漏极信号线22连接在驱动电路5上,从驱动电路5输出视频信号。栅极信号线21连接在驱动电路6上,从驱动电路6输出控制信号。栅极信号线21、漏极信号线22、驱动电路5以及驱动电^各6形成在相同的TFT基板2上。另外,也可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形成驱动电路5、驱动电路6以及控制电路80。接着,图2示出作为发光元件的LED150的概略图。图2(a)示出概略剖视图,图2 (b)示出光射出侧正面图。LED150的结构为,作为发光部的LED芯片151被安装在芯片基板154上。LED芯片151具有pn结,当对pn结施加电压时,以特定波长发光。分别在形成pn结的p型半导体层上设有p电极(阳极)158,在n型半导体层上设有n电极(阴极)159。在p电极158和n电极159上连接有金属线152。金属线152电连接芯片端子153与p电极158、 n电极159,其中,芯片端子153是为了与外部连接LED150而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面板;和 向该液晶面板照射光的背光源,其中, 上述背光源包括: 发光元件;和 来自上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导光板, 上述导光板包括: 与上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相对的、用于来自上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入光部;和 用于入射的光射出的射出部, 上述入光部通过压缩树脂而形成, 上述导光板上存在由于压缩而产生的台阶差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本浩田边喜一利部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