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其特点是所述高速列车可以在不停站的情况下,将沿途各站的乘客输送到乘客所想要到达的车站。所述高速列车包括主车体、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所述主车体在双轨上行驶;当前后两列所述主车体连接后,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能在前后两列连接后的所述主车体中运行。其中,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设有若干封条;当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平行行驶时,所述直达列车、接驳列车和若干封条构成隔离气流以防止抽吸效应的闭合空间,以避免两车相撞。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并排行驶时,通过伸缩通道,交换上下乘客,使得沿途各站的乘客都以直达形式快速到达所要去的目的地。去的目的地。去的目的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
[0001]本技术属于交通运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客运列车。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铁路客运的快速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提高车速、减少站台和缩短停站时间,这使得诸多小站上的乘客无法体现铁路的快速。特别是对于地铁这样的短途地铁,减少站台显然是更不适合。地铁在上下乘客、启动和进站减速方面消耗了大约行程的一半时间,极大地制约了地铁客运的速度,也消耗了乘客宝贵的时间。例如地铁车辆一般设计运行时速是70公里,但由于途中停站的原因,平均时速只能在25公里左右。专利CN2011100525542(单轨短途列车和直达列车结合的高速列车结构)试图从列车不停车交换乘客方面解决上述问题 ,其方法是:直达列车和短途列车在高速运动中结合,从车厢的侧面交换上下乘客,可以像传统列车车厢一样,能在短时间内从多个车门中交换乘客,使得短途车站上的乘客也能坐上直达列车快速到达目的车站。其中,短途列车的车头和车厢在单轨上行驶,单轨位于直达列车的双轨的一侧。但是,该现有技术应用到地铁系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有的隧道需要扩建,以便增加一条行驶短途地铁的地面轨道,解决该问题的成本很高,却周期很长。第二个问题是:当直达列车和短途列车在高速运动中结合时,两车之间因气道变窄,气流速度加快(见图10,该图为俯视示意图)。根据伯努利原理,即流速加快,压强变小,此时,会产生抽吸效应,使得两车外侧的大气压强会迫使两车相撞,或者使两车吸住后,无法脱开。抽吸效应在日常中的例子是:为避免抽吸效应带来的危险,列车站台上常警示乘客远离进站的列车,其原因是为了防止人员与行驶进站的列车的距离太近,造成人与列车之间的气道突然变窄,形成抽吸效应,导致人员被列车吸引过去。此抽吸效应也时常引发海上两船平行时,使两船相撞的航行事故。其原因是两船之间的水道变窄,使得两船之间的水流流速加快,压强降低,两船外侧较大的压强使得两船相撞。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该高速列车适用于高铁客运系统,也适用于地铁客运系统。特别是应用于地铁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铁隧道,且无需增加轨道,而能使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在高速运动中结合,不停站地交换上下乘客,提高了客运速度。同时,也将解决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在高速运动中结合时出现的因抽吸效应引起的相撞或相吸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5]包括地面上的双轨,其特点是:还包括主车体、直达列车、接驳列车,所述主车体在所述双轨上行驶,当前后两列所述主车体连接后,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能在前后两列连接后的所述主车体中运行。
[0006]其中,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设有若干封条;当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平行行驶时,所述直达列车、接驳列车和若干封条构成隔离气流以防止抽吸效应的闭合空间。
[0007]实际应用中,所述主车体横截面呈U字形或口字形或一字形。
[0008]具体地,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并排设置,且可互相连通;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并排设置设有间隙,且以伸缩通道互相连通;所述伸缩通道安装在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上,能够用于连通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之间的间隙。
[0009]实际应用中,所述横截面呈U字形的主车体设有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的导向轨道;相应地,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设有导向轮和行走轮。
[0010]实际应用中,所述横截面呈口字形的主车体的前部设置能开启的挡风罩,后部设置连接套;当前后两列所述主车体连接后,后一列所述主车体的挡风罩在前一列所述主车体的连接套内开启,此后,所述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能在所述的前后两列连接后的主车体中运行。
[0011]实际应用中,所述横截面呈一字形的主车体的中部设有所述直达列车的导向轨道,且两侧各设有所述接驳列车的导向道和行走道;相应地,所述直达列车设有用于所述导向轨道的导向轮和行走轮,且所述接驳列车设有用于所述导向道和行走道的导向轮和行走轮。
[0012]具体地,所述伸缩通道由伸缩架、伸缩套和伸缩气缸或伸缩油缸构成;当伸缩气缸或伸缩油缸伸展时,带动伸缩架、伸缩套移动,形成通道;所述伸缩套由多个大小不同的横截面呈闭合环的套状物构成,且材料是硬质材料。
[0013]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气垫滑膜代替所述行走轮。
[0014]实际应用中,所述主车体设置了若干能移动的配重块,当所述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离开主车体后,所述配重块移动到所述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空缺的位置。
[0015]上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结合的高速列车的使用方法是: 运载着直达列车的第一主车体和运载着第一接驳列车的第二主车体先后同时从第一站出发,直达列车承载着到第三站起沿途各站下车的乘客,第一接驳列车承载着到第二站下车的乘客;行至第一站与第二站之间时,第一主车体继续高速行进;第二主车体减速行进,然后停到第二站,并在第二站交换上下乘客,准备与随后的从第一站出发的另一主车体结合; 在上述运载着第一接驳列车的第二主车体减速行进时,第二站上的第三主车体运载着已有乘客的第二接驳列车启动并加速,加速后的最高速度低于第一主车体速度;第一主车体越过第二站,追上第三主车体;第一主车体与第三主车体进行连接;此后,第一主车体中的直达列车运行到第三主车体中,直达列车和第二接驳列车交换乘客;之后,第一主车体减速行驶,而第三主车体继续高速行驶,以致第一主车体与第三主车体脱离;运载着第二接驳列车的第一主车体减速行驶后,停到第三站,将重复交换上下乘客,并准备与随后驶来的另一主车体连接的步骤;上述运载着直达列车的第三主车体继续高速行驶,将与第四主车体重复追上并连接后的步骤;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在高速运动中结合,从车厢的侧面交换上下乘客,可以像传统列车车厢一样,能在短时间内从多个车门中交换乘客,使得沿途车站上的乘客都能坐上直达列车快速到达目的车站,提高了通行效率。
[001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特点和有益效果是:
[0017]1、现有技术中,不停站而上下乘客的快速列车系统通常需要两套平行的轨道(两套平行的双轨或一套双轨加一套单轨),而本专利技术只需要一套双轨就可以实现。特别是应用于地铁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铁隧道,且无需增加轨道,而能使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在高
速运动中结合,不停站地交换上下乘客,提高了客运速度。
[0018]2、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上增加了若干封条后,解决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在高速运动中结合时出现的因抽吸效应引起的相撞或相吸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总体示意图(其中的主车体1整体见图3)。
[0020]图2是图1的局部视图A。
[0021]图3是实施例1的主车体的整体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的局部视图B。
[0023]图5是实施例1直达列车的示意图。
[0024]图6是实施例1接驳列车的示意图。
[0025]图7是图1中的C
‑‑
C剖视图。
[0026]图8是图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包括地面上的双轨,其特征是:还包括主车体、直达列车、接驳列车,所述主车体在所述双轨上行驶,当前后两列所述主车体连接后,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能在前后两列连接后的所述主车体中运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其特征是: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设有若干封条;当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平行行驶时,所述直达列车、接驳列车和若干封条构成隔离气流以防止抽吸效应的闭合空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其特征是:所述主车体横截面呈U字形或口字形或一字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其特征是: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并排设置,且可互相连通;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并排设置设有间隙,且以伸缩通道互相连通;所述伸缩通道安装在直达列车或接驳列车上,能够用于连通所述直达列车与接驳列车之间的间隙。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其特征是:所述横截面呈U字形的主车体设有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的导向轨道;相应地,所述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设有导向轮和行走轮。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达列车和接驳列车相结合的高速列车,其特征是:所述横截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静,
申请(专利权)人:冯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