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3952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轨道系统,尤其是基于一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的上翼缘异型L轨道系统,包括L轨道、安全导向系统、轨道引导系统、L轨道出入口区(3Y)、车站L轨道区(3U)、互通立交轨道区(3X)、轨道通号系统、中央控制云平台,提供一种L轨道系统交通解决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L轨道与普通道路无障碍互连互通,智能客运车和智能物流车融合共享轨道,在L轨道出入口区实现了L轨道车辆(智能驾驶客运车或物流车),在L轨道与普通道路之间相互无障碍驶入和驶出,服务客户直到“最后1米”的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轨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轨道系统,属于交通
,尤其是基于一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的上翼缘异型L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单一的客运功能,不能实现客运和物流车共享,使城市有限宝贵的交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对客运交通的财政补贴负担沉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宝贵的空间交通资源,使两种不同结构和制式的交通融合为一体组成上下复合轨道,使城市有限公共交通空间运送更多乘客出行,减少自驾车尤其是燃油车、减少城市拥堵和空气污染,实现交通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作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延伸或连接线,尤其是大中小城市的快速交通或旅游线路,单独应用其上翼缘异型L轨道组成的中低运量L轨道快速交通系统是一种投资少、效率高、可实现客运和物流车辆共享L轨道、L轨道与地面普通道路互通、服务客户到“最后一米”的交通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轨道系统,尤其是基于“一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如图18、图19所示,对应申请号202210389807.3中图7和图10)的上翼缘异型L轨道系统,提供一种投资少、节能低碳环保、通行效率高,实现多条L轨道无障碍互通、使城市交通市民长距离乘车不换乘或最少换乘、智能客运车和智能物流车融合共享轨道、L轨道与普通道路无障碍互通,服务客户直到“最后1米”的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0004]专利技术概述
[0005]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轨道系统,尤其是基于“一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对应申请号202210389807.3中图7)的上翼缘异型L轨道系统的改进,包括L轨道、L轨道出入口区(3Y)或车站L轨道区(3U)或互通立交轨道区(3X)、安全导向系统、轨道引导系统、轨道通号系统、中央控制云平台;L轨道架设在墩柱上、或地面上、或隧道内,沿规划线路连续延伸;安装有安全导向系统的无人驾驶L轨道车,在轨道引导系统指引下沿L轨道运行;按照主干线L轨道、L轨道过渡区(3W)、L轨道出入口区(3Y)或车站L轨道区(3U)或互通立交轨道区(3X)、主干线L轨道的顺序依次连接成L轨道系统的主轨道线路;轨道通号系统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和通讯电缆实现数据信息互为校验,为L轨道的运行安全和通讯安全提供高效、可靠的双保险通讯保障;中央控制云平台是L轨道系统的中央管控系统,L轨道系统在中央控制云平台的系统管理和控制协调下安全运行。
[0006]专利技术详述
[0007]所述L轨道系指基于“一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如图18和图19所示,对应申请号202210389807.3中图7和图10)所描述的上翼缘异型L轨道的一种改进应用形式。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L轨道,包括L型轨、U型基梁(1G)、安装横梁(12)、连接中梁(13),
左右各一榀U型基梁(1G)平行对齐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其两端各安装有一支安装横梁(12)、中部由0~50个,优选0~20个的连接中梁(13)连接成L轨道主体结构;一榀U型基梁(1G)上有两条上翼缘(3),两条L型轨镜像对称地分别安装两上翼缘(3)上组成L轨道;所述L轨道还包括通讯基站(19)、动力电缆、通讯电缆,通讯基站(19)安装在墩柱(15)上,动力电缆孔和通讯电缆设置在U型基梁(1G)内;如图1和图2所示。
[0009]基于“一种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H结构基梁(1)的U型基梁(1G),包括竖直翼缘梁、结构端梁(10)、结构中梁(11),在一水平面上左右各一支纵向平行布置的竖直翼缘梁,在两竖直翼缘梁相对内侧面两端各设一个结构端梁(10),沿两竖直翼缘梁的内侧面、两个结构端梁(10)之间均匀分布设置有0~50个,优选0~20个的结构中梁(11),把左右的竖直翼缘梁连接成U型基梁(1G)整体结构,其上部的两翼缘均称为上翼缘(3)。实际安装中,结构端梁10与安装横梁12可以一体浇筑成型,结构中梁11与连接中梁13可以一体浇筑成型;也可以先制造U型基梁(1G),然后再以安装横梁(12)、连接中梁(13)连接。
[0010]所述L型轨由L水平边轨道面(32)和L竖边护板(31)连接为一个整体组成,L竖边护板(31)在L水平边轨道面(32)的外侧,且竖直向上;左右各一条L型轨镜像对称分别安装在U型基梁(1G)的左右上翼缘(3)上,其L竖边护板(31)竖直向上位于外侧,L水平边轨道面(32)在同一平面上向内相对、保持一定的间距,组成L轨道基本结构,车辆的车轮在L型轨的L水平边轨道面(32)上运行;L水平边轨道面(32)向内侧伸展出上翼缘(3)内侧的部分称为L轨道面内展板(33),L水平边轨道面(32)向外侧伸展出上翼缘(3)外侧的部分称为L轨道面外展板(37)。如图1所示。所述的L竖边护板(31)竖直向上是指,L竖边护板(3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5

95度,优选88

92度。
[0011]优选的,L轨道面外展板(37)和L轨道面内展板(33)与上翼缘(3)的连接处两侧分别由外三角支撑体(3M)和内三角支撑体(3N)支撑加强,所述外三角支撑体(3M)和内三角支撑体(3N)分别与L轨道面外展板(37)和L轨道面内展板(33)一体化制造(或浇铸)成一个整体结构,其横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0012]优选的,L轨道还包括上供电轨(34),上供电轨(34)设置在左边或右边L竖边护板(31)的内侧面上,有利于无人驾驶车辆转弯或变道时的连续供电。优选的,所述L轨道可由钢筋混土整体浇铸而成,可由钢焊接而成,或由复合材料制造而成。
[0013]所述车站L轨道区(3U)、或L轨道出入口区(3Y)、或互通立交轨道区(3X)等功能区在L轨道上的界线称为功能区轨道界(3Z);如图11

15所示,由主干线L轨道进入车站L轨道区(3U)、或L轨道出入口区(3Y)、或互通立交轨道区(3X)之前、距离功能区轨道界(3Z)合适的距离范围(例如,约500米范围,400

600米范围)称为L轨道过渡区(3W),该L轨道过渡区的长度要满足在L轨道上运行车辆进入车站L轨道区(3U)、或L轨道出入口区(3Y)、或互通立交轨道区(3X)之前,必须完成安全导向系统设备操作所需的时间和距离。
[0014]所述轨道引导系统包括引导箱,以及安装于引导箱内的引导物联网、图像识别装置,引导物联网和图像识别装置由无线或有线连通;所述引导箱是矩形或圆形或其它形状的箱体,安装在L轨道、车站L轨道区(3U)或L轨道出入口区(3Y)或互通立交轨道区(3X);如图8、图13、图16所示。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导向系统,如图4、图1所示,适用于在L轨道上运行的、与L轨道相适配的所有无人驾驶的L轨道车(客运车或物流车),所述安全导向系统包括支撑臂
(41)、直臂电磁导向机构、曲臂电磁导向机构、电磁导向板(38)、智能导向控制系统;电磁导向板(38)分别安装在L轨道上且沿L轨道连续延伸;所述支撑臂(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轨道,包括L型轨、U型基梁(1G)、安装横梁(12)、连接中梁(13),其特征在于,左右各一榀U型基梁(1G)平行对齐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其两端各安装有一支安装横梁(12)、中部由0~50个连接中梁(13)连接成L轨道主体结构;一榀U型基梁(1G)上有两条上翼缘(3),两条L型轨镜像对称地分别安装两上翼缘(3)上组成L轨道;所述L轨道还包括通讯基站(19)、动力电缆、通讯电缆,通讯基站(19)安装在墩柱(15)上,动力电缆孔和通讯电缆设置在U型基梁(1G)内;所述U型基梁(1G),包括竖直翼缘梁、结构端梁(10)、结构中梁(11),在一水平面上左右各一支纵向平行布置的竖直翼缘梁,在两竖直翼缘梁相对内侧面两端各设一个结构端梁(10),沿两竖直翼缘梁的内侧面、两个结构端梁(10)之间均匀分布设置有0~50个结构中梁(11),把左右的竖直翼缘梁连接成U型基梁(1G)整体结构,其上部的两翼缘均称为上翼缘(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中梁(13)为0~20个;所述结构中梁(11)为0~20个;所述L型轨由L水平边轨道面(32)和L竖边护板(31)连接为一个整体组成,L竖边护板(31)在L水平边轨道面(32)的外侧,且竖直向上;左右各一条L型轨镜像对称分别安装在U型基梁(1G)的左右上翼缘(3)上,其L竖边护板(31)竖直向上位于外侧,L水平边轨道面(32)在同一平面上向内相对、保持一定的间距,组成L轨道基本结构,车辆的车轮在L型轨的L水平边轨道面(32)上运行;L水平边轨道面(32)向内侧伸展出上翼缘(3)内侧的部分称为L轨道面内展板(33),L水平边轨道面(32)向外侧伸展出上翼缘(3)外侧的部分称为L轨道面外展板(3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轨道,其特征在于,L轨道面外展板(37)和L轨道面内展板(33)与上翼缘(3)的连接处两侧分别由外三角支撑体(3M)和内三角支撑体(3N)支撑加强,所述外三角支撑体(3M)和内三角支撑体(3N)分别与L轨道面外展板(37)和L轨道面内展板(33)一体化制造(或浇铸)成一个整体结构。优选的,L轨道还包括上供电轨(34),上供电轨(34)设置在左边或右边L竖边护板(31)的内侧面上。4.一种中板轨道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轨道区(3Q)包括轨道中板,轨道中板安装在L轨道左右电磁导向板(38)之间,轨道中板与左右L轨道面内展板(33)在一个平面上;所述轨道中板选自轨道移动中板(3C)或轨道固定中板(3E);优选的,所述轨道中板选自轨道移动中板(3C),轨道移动中板(3C)可上下移动,电液伺服系统(3B)支撑轨道移动中板(3C)并控制轨道移动中板(3C)的升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板轨道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轨道区为移动中板轨道区,所述移动中板轨道区包括轨道移动中板(3C)、电液伺服系统(3B)、移动中板控制系统,在移动中板轨道区L轨道的每支结构端梁(10)和结构中梁(11)的上表面均安装有1

5支电液伺服系统(3B),电液伺服系统(3B)的顶部安装在轨道移动中板(3C)的底面上,轨道移动中板(3C)安装在L轨道左右电磁导向板(38)之间;或者所述轨道中板选自轨道固定中板(3E),轨道固定中板(3E)的底面由轨道面板支座(3F)支撑,轨道面板支座(3F)安装在L轨道的结构端梁(10)和结构中梁(11)上表面,所述轨道固定中板(3E)是与左右L轨道面内展板(33)连为一体的L轨道板,左右L水平边轨道面
(32)与轨道固定中板(3E)合为一个整体的轨道平面,称为“L平面轨道”。6.一种L轨道过渡区,L轨道车由主干线L轨道进入车站L轨道区或L轨道出入口区或互通立交轨道区之前、距站区界线(3Z)合适的距离范围称为L轨道过渡区(3W);所述L轨道过渡区(3W)设在驶入侧的L轨道上,包括轨道引导系统(3S)、安全导向系统的轨道部分;轨道引导系统(3S)安装在由L轨道进入L轨道过渡区的连接处,所述安全导向系统的电磁锁触发柱(39)和机械锁触发柱(3A)分别安装在驶入方向L轨道的左右L轨道面内展板(33)上表面,从横向位置看:左右电磁锁触发柱(39)分别安装在距离L轨道面内展板(33)内边缘10

80mm位置上、与电磁锁开关(48)上下位置完全对应,左右机械锁触发柱(3A)分别安装在距离L轨道面内展板(33)内边缘1mm

30mm位置,与机械锁开关(4D)上下位置完全对应;从纵向位置看:左右电磁锁触发柱(39)安装在距离功能区轨道界(3Z)300

600米位置,左右机械锁触发柱(3A)安装在距离功能区轨道界(3Z)100

300米位置,以满足安全导向系统随车辆进入车站L轨道区、或互通立交轨道区、或L轨道出入口区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到达变道位操作。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L轨道过渡区的运行方法,包括:1)安装有安全导向系统的车辆由L轨道主干线驶向L轨道过渡区,距离功能区轨道界(3Z)合适的距离,轨道引导系统(3S)的引导物联网接收到车载物联网的车辆信息,与来自上一级管理系统数据信息自动比对,若车辆数据信息有误,则启动紧急处理程序,由上一级管理系统上传中央控制云平台进行紧急处理;比对无误后,按照车辆运行路线图向车辆和移动中板控制系统同步发出操作指令;图像识别装置对车辆的牌号进行拍照识别,确认车辆已经到达该位置,并把该车辆牌号数据和位置信息通过内部电缆传送到引导物联网、并上传到上一级管理系统;2)按照车辆运行路线图,若车辆是直行通过L轨道过渡区、L轨道出入口区或互通立交轨道区或车站L轨道区,轨道引导系统(3S)向车辆和移动中板控制系统发出保持“直行位”指令,并引导车辆直行通过;3)若车辆是转向车站L轨道区或L轨道出入口区或互通立交轨道区,轨道引导系统(3S)向车辆和移动中板控制系统发出安全导向系统到达“变道位”指令,操作完成后,状态感应器(4K)信号处于接通状态,下测距单元测量的间隙数据增加;若到达变道位指令发出超过4秒后,状态感应器信号仍处于无信号状态,且下测距单元测量的间隙数据仍为正常状态,则系统立即发出未到达变道位一次故障信号;4)车辆继续前行,当曲臂电磁导向机构到达距离功能区轨道界(3Z)约400米的电磁锁触发柱(39)触发了电磁锁开关(48),发出强制电控到达变道位指令,若此时状态感应器(4K)信号处于接通状态,即下安全导向系统已经到达变道位,则强制指令被自动忽略;若曲臂电磁导向机构是一次故障信号状态,则电磁锁开关(48)立即启动使曲臂电磁导向机构执行到达变道位操作,直到状态感应器(4K)信号接通、下测距单元测量的间隙数据增加了数十倍,实现了安全导向系统到达变道位操作的第二级保障;若强制到达变道位指令发出超过4秒后,状态感应器(4K)信号仍处于无信号状态,且下测距单元测量的间隙数据仍为正常状态,则系统立即发出未到达变道位二次故障信号;5)车辆继续前行,当曲臂电磁导向机构到达机械锁触发柱(3A)触发了机械锁开关(4D),发出机械强制到达变道位指令,若此时状态感应器(4K)信号处于接通状态,即曲臂电
磁导向机构已经到达变道位,则机械强制指令被忽略;若此时,曲臂电磁导向机构是二次故障信号状态,则机械强制到达变道位指令立即被执行,进行机械释放L型自锁扣(46),使安全导向系统实现机械强制到达变道位。8.一种L轨道出入口区,其特征在于,所述L轨道出入口区(3Y)两端与L轨道主干线相连,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L轨道过渡区(3W)、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中板轨道区(3Q)、中部直行L轨道(3V)、出口衔接道路(3D)、入口衔接道路(3G)、轨道引导系统(3S)、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普通道路(3P),按照L轨道主干线、L轨道过渡区(3W)、出口端的中板轨道区(3Q)、中部直行L轨道(3V)、入口端的中板轨道区(3Q)、L轨道主干线依次相连组成L轨道出入口区(3Y)的主轨道区;轨道的出口衔接道路(3D)一端与出口端的中板轨道区的L水平边轨道面(32)的外边缘平滑连接,另一端与普通道路(3P)外边缘平滑连接,使车辆由L轨道驶向普通道路(3P);轨道的入口衔接道路(3G)一端与普通道路(3P)外边缘平滑连接,另一端与乳口端的中板轨道区的L水平边轨道面(32)的外边缘平滑连接,使车辆无障碍由普通道路(3P)驶向L轨道;在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的综合管理控制下,在轨道引导系统(3S)指引下L轨道出入口区(3Y)安全智能化运行。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L轨道出入口区的运行方法,包括:1)安装有安全导向系统的车辆由L轨道驶向L轨道过渡区(3W),到达轨道引导系统,引导物联网接收到车载物联网的车辆信息,与来自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的车辆数据信息自动比对,若车辆数据信息有误,则启动紧急处理程序,由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上传中央控制云平台进行紧急处理;比对无误后,图像识别装置对车辆的牌号进行拍照识别,并把该车辆牌号照片和位置信息传送到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按照车辆运行路线图,轨道引导系统向车辆和移动中板控制系统同步发出操作指令:2)若车辆运行路线图是直行通过L轨道出入口区(3Y),则指令是安全导向系统和轨道移动中板(3C)均保持“直行位”,车辆分别在轨道引导系统的引导下,车辆直行通过L轨道出入口区(3Y),沿L轨道继续前行,经过图像识别装置拍照和位置识别、信息传送到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车辆通过最后一个轨道引导系统后,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自动把车辆信息上传到中央控制云平台;3)若车辆运行路线图是驶向出口衔接道路(3D),则指令是安全导向系统到达“变道位”、轨道移动中板(3C)升至“变道位”,安全导向系统在L轨道过渡区(3W)完成了到达“变道位”操作,按照轨道引导系统指令,在移动中板控制系统控制下,出口端的轨道移动中板(3C)完成“变道位”操作,在轨道引导系统的引导下,车辆经L轨道过渡区(3W)、出口端的中板轨道区(3Q)、出口衔接道路(3D)驶向普通道路(3P),经过图像识别装置拍照和位置识别、信息传送到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后,车辆通过最后一个轨道引导系统后,自动把车辆信息上传到中央控制云平台;4)若有车辆由普通道路(3P)待驶入L轨道,到达轨道引导系统,引导物联网接收到车载物联网的车辆信息,图像识别装置对车辆的牌号进行拍照识别,确认车辆已经到达该位置,并把该车辆牌号数据和位置信息通过内部电缆传送到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在轨道引导系统引导下待入车辆驶进入口衔接道路(3G),在轨道引导系统智能协调下,使直行的车辆减速、预留出一辆车的运行间距;按照轨道引导系统指令,在移动中板控
制系统控制下,入口端的轨道移动中板(3C)完成“变道位”操作,待入车辆经入口衔接道路(3G)和入口端的中板轨道区(3Q)快速驶入L轨道,待入车辆通过最后一个轨道引导系统后其安全导向系统自动恢复“直行位”,图像识别装置拍照和位置识别该车辆信息传送到L轨道出入口管理系统,并上传到中央控制云平台;入口端的轨道移动中板(3C)立即恢复到“直行位”,以保障直行的车辆顺利通过;5)当L轨道出入口区的前端和后端的中板轨道区(3Q)全部由“L平面轨道”替代,所有车辆的安全导向系统在进入L轨道过渡区(3W)后全部到达变道位,车辆在L轨道出入口区无障碍直行,或无障碍变道驶出或进入L轨道。10.一种车站L轨道区,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L轨道过渡区(3W)、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中板轨道区(3Q)、中部直行L轨道(3V)、出口衔接道路(3D)、入口衔接道路(3G)、站台L道路(3R)、站台区(3H)、轨道引导系统(3S)、车站轨道管理系统;按照L轨道主干线、L轨道过渡区(3W)、前端的中板轨道区(3Q)、中部直行L轨道(3V)、后端的中板轨道区(3Q)、L轨道主干线依次相连组成车站L轨道区(3U)的主轨道区;轨道的出口衔接道路(3D)一端与前端的中板轨道区(3Q)的L水平边轨道面(32)的外边缘平滑连接,另一端与站台L道路(3R)的一端相连接,站台L道路(3R)的另一端与轨道的入口衔接道路(3G)的一端连接,入口衔接道路(3G)的另一端与后端的中板轨道区(3Q)的L水平边轨道面(32)的外边缘平滑连接。11.一种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站L轨道区的运行方法,包括:1)安装有安全导向系统的L轨道车辆,由L轨道主干线驶向L轨道过渡区(3W),到达轨道引导系统,引导物联网接收到车载物联网的车辆信息,与来车站轨道管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亚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启和云梭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