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87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包括电源供电模块、发热丝控制模块、温度感应模块、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电源供电模块分别与发热丝控制模块和控制器模块连接供电,温度感应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显示模块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按键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热丝控制模块设置的可控硅作为电热丝的控制,可以实现功率的实时调节,实现加热垫的恒温加热,同时电源供电模块使用两个二极管就可以将交流转为直流,实现了器件成本更低,与传统的桥式整流相比,少了两个二极管,节省成本,同时使用开关电源IC实现稳定的降压,根据NTC采集的温度进行控制加热丝,实现恒温加热。加热。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冬天的时候对保暖的要求更加高。现有的加热垫基本都是档位进行调节的,而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具体的温度,无法实现恒温的控制,因此设置一种简单,成本低,实现恒温控制的加热垫应用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解决现有加热垫无法实现恒温控制加热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包括电源供电模块、发热丝控制模块、温度感应模块、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电源供电模块分别与发热丝控制模块和控制器模块连接供电,温度感应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显示模块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按键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
[0006]进一步地,电源供电模块包括逆变子模块、降压子模块和滤波子模块,逆变子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市电和发热丝控制模块连接,逆变子模块的输出端与降压子模块连接,降压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滤波子模块连接,滤波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发热丝控制模块、温度感应模块、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连接供电。
[0007]进一步地,逆变子模块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电容EC1,二极管D1的输入端与市电的底线连接,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输出端分别与电容EC1的正极端和降压子模块连接。
[0008]进一步地,降压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控制器U1、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感L1、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电容C2,开关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三个IO口分别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开关电源控制器U1的第四个IO口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开关电源控制器U1的接地IO口、电感L1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输出端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并接市电的火线,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滤波子模块连接。
[0009]进一步地,滤波子模块包括电容EC2和电阻R27,电容EC2的正极端分别与二极管D3的输入端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电容EC2的负极端连接。
[0010]进一步地,发热丝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7、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28、三极管Q1和可控硅TO1,电阻R28的一端接5V电源,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C极连接,三极管Q1的B极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E极连接,并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
与电阻R10的一端和可控硅TO1的G极连接,可控硅TO1的A极与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可控硅TO1的K极与加热丝连接。
[0011]进一步地,温度感应模块包括NTC贴片、电阻R8、电阻R6和电容C4,NTC贴片的正极端接5V电源,NTC贴片的负极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控制器模块。
[0012]进一步地,按键模块包括第一按键电路、第二按键电路和第三按键电路,第一按键电路、第二按键电路和第三按键电路均与控制器模块连接。
[0013]进一步地,第一按键电路包括电阻R18、电容C7和按键SW1,电阻R18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7的一端和控制器模块的IO口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按键SW1的一端连接,按键SW1的另一端接地;
[0014]第二按键电路包括电阻R21、电容C8和按键SW2,电阻R2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8的一端和控制器模块的IO口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按键SW2的一端连接,按键SW2的另一端接地;
[0015]第三按键电路包括电阻R26、电容C9和按键SW3,电阻R26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9的一端和控制器模块的IO口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6的另一端与按键SW3的一端连接,按键SW3的另一端接地。
[0016]进一步地,显示模块包括四个显示电路和电阻压降电路,四个显示电路输入均与控制器模块连接,四个显示电路的输出端均与电阻压降电路连接,四个显示电路均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和八个发光二极管,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B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E极与5V电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C极分别与八个发光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八个发光二极管的输出端与电阻压降电路连接,电阻压降电路包括八个降压电阻,每个发光二极管与一个降压电阻连接。
[0017]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发热丝控制模块设置的可控硅作为电热丝的控制,可以实现功率的实时调节,实现加热垫的恒温加热,同时电源供电模块使用两个二极管就可以将交流转为直流,实现了器件成本更低,与传统的桥式整流相比,少了两个二极管,节省成本,同时使用开关电源IC实现稳定的降压,根据NTC采集的温度进行控制加热丝,实现恒温加热。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电路模块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电源供电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发热丝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温度感应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3]图5是本技术显示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4]图6是本技术按键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5]图7是本技术控制器模块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
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这些方面。
[0027]如图1所示,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包括电源供电模块、发热丝控制模块、温度感应模块、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电源供电模块分别与发热丝控制模块和控制器模块连接供电,温度感应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显示模块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按键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电源供电模块的前端加设有保险丝,进行保险保护的作用。电源供电模块上接一条电源线给电热丝供电,然后经过电路把电流转为直流的5V电源给其它电路供电。发热丝控制模块主要是根据控制器模块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发热丝的功率大小。按键模块作为唤醒和控制输入的按键。
[0028]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源供电模块包括逆变子模块、降压子模块和滤波子模块,逆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供电模块、发热丝控制模块、温度感应模块、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电源供电模块分别与发热丝控制模块和控制器模块连接供电,温度感应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显示模块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按键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器模块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供电模块包括逆变子模块、降压子模块和滤波子模块,逆变子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市电和发热丝控制模块连接,逆变子模块的输出端与降压子模块连接,降压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滤波子模块连接,滤波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发热丝控制模块、温度感应模块、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连接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逆变子模块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电容EC1,二极管D1的输入端与市电的底线连接,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输出端分别与电容EC1的正极端和降压子模块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降压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控制器U1、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感L1、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电容C2,开关电源控制器U1的第三个IO口分别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开关电源控制器U1的第四个IO口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开关电源控制器U1的接地IO口、电感L1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输出端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并接市电的火线,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滤波子模块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滤波子模块包括电容EC2和电阻R27,电容EC2的正极端分别与二极管D3的输入端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电容EC2的负极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垫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发热丝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7、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28、三极管Q1和可控硅TO1,电阻R28的一端接5V电源,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C极连接,三极管Q1的B极分别与电阻R9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传张建宏卢兆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麒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