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1086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包括电源供电单元、发热体单元、温度检测模块、控制器单元、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和按键及显示模块,电源供电单元分别与发热体单元和控制器单元连接供电,温度检测模块、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和按键及显示模块均与控制器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热体控制模块中设置继电器的输出端有两个开关二极管D8和D9并联,使下发热体只有正半周的电压供电,进而达到下发热体半功率工作,用继电器来控制半功率在温升上会有很大余量,因为继电器本身不是发热的,不需要像可控硅那样加散热片,能极大地节省成本,并且继电器不需要频繁开关,也能减小整机的EMI。小整机的EMI。小整机的EM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烤箱应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烤箱应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烤箱是利用电热元件所发出的辐射热来烘烤食品的电热器具,利用电烤箱可以制作烤鸡、烤鸭、烘烤面包和糕点等。
[0003]传统的烤箱,内部设置有发热部件对加热内腔进行加热,从而对内部的食物进行烘烤,以往对于不同位置的发热部件都是采用相同的控制逻辑,例如采用温度检测部件对加热内腔的加热温度进行检测,若加热内腔的温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控制各个发热部件同时关断。现有的烤箱职能够进行控制加热关闭或者开启。虽然有一些能够进行功率控制,但是控制使用可控硅,可控硅需要安装散热片,因此成本较高,并且可控硅容易烧坏,寿命短等。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烤箱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烤箱应用电路,解决现有烤箱电路可控硅容易烧坏,寿命短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包括电源供电单元、发热体单元、温度检测模块、控制器单元、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和按键及显示模块,电源供电单元分别与发热体单元和控制器单元连接供电,温度检测模块、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和按键及显示模块均与控制器单元连接。
[0007]进一步地,发热体单元包括发热体模块和发热体控制模块,发热体控制模块与发热体模块连接控制,发热体控制模块的电源端与电源供电单元连接,发热体控制模块的输入控制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
[0008]进一步地,发热体模块包括下前发热管、上前发热管、下后发热管和下前发热管,下前发热管和下后发热管串联连接,上前发热管和下前发热管串联连接。
[0009]进一步地,发热体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第二控制子模块和第三控制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三控制子模块控制下前发热管和下后发热管,第二控制子模块控制上前发热管和下前发热管。
[0010]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6、三极管Q1、二极管D7和继电器RY2,电阻R5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另一端分别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B极连接,三极管Q1的E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三极管Q1的C极分别与继电器RY2的控制端和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7的输出端与继电器RY2的电源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第二控制子模块块包括电阻R20、电阻R21、三极管Q2、二极管D10和继电器RY3,电阻R20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另一端分别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2的B极连接,三极管Q2的E极与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三极管Q2的C极分别与继电器RY3的控制端和二极管D10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10的输出端与继电器RY3的电源端连接。
[0012]进一步地,第三控制子模块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5、二极管D6、二极管D8、二极管D9和继电器RY1,电阻R26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另一端分别电阻R27的一端和三极管Q5的B极连接,三极管Q5的E极与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三极管Q5的C极分别与继电器RY1的控制端和二极管D6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6的输出端与继电器RY1的电源端连接,二极管D8和二极管D9的输入端均与继电器RY1的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8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9的输出端连接,并接发热体模块。
[0013]进一步地,控制器单元包括主控模块和蜂蜜器模块,蜂蜜器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蜂蜜器模块包括蜂蜜器BEEP1、电阻R8、电阻R15、电阻23、电阻24和三极管Q4,电阻23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电阻2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24的一端和三极管Q4的B极连接,三极管Q4的E极与电阻24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三极管Q4的C端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蜂蜜器BEEP1的负极端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蜂蜜器BEEP1的正极端连接,并接5V电源。
[0014]进一步地,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包括档位检测模块和编码器模块,档位检测模块和编码器模块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档位检测模块包括第一检测子模块和第二检测子模块,第一检测子模块包括电阻R3、电容C1和第一电位器,电阻R3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和第一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第一电位器的一个固定端连接5V电源,第一电位器的另一个固定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并接地,第二检测子模块包括电阻R7、电容C5和第二电位器,电阻R7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和第二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第二电位器的一个固定端连接5V电源,第二电位器的另一个固定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并接地。
[0015]进一步地,按键及显示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4、按键SW1和发光二极管LED1,电阻R1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按键SW1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输入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输出端与按键SW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0016]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发热体控制模块中设置继电器的输出端有两个开关二极管D8和D9并联,使下发热体只有正半周的电压供电,进而达到下发热体半功率工作,用继电器来控制半功率在温升上会有很大余量,因为继电器本身不是发热的,不需要像可控硅那样加散热片,能极大地节省成本,并且继电器不需要频繁开关,也能减小整机的EMI,该电路使炉内温度一直保持在设定温度下,烘烤出来的食物不会烤不熟或者烤焦,控制器根据当前设置的烘烤模式和温度、炉内当前的温度,实时调节发热体的功率,使炉内温度快速达到设定值,进而稳定的烘烤食物。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电路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发热体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电源供电单元电路原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温度检测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2]图5是本技术档位检测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3]图6是本技术编码器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4]图7是本技术按键及显示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5]图8是本技术控制器单元电路原理图;
[0026]图9是本技术电路分成两块电路结构图;
[0027]图10是本技术整机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这些方面。
[0029]如图1所示,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包括电源供电单元、发热体单元、温度检测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供电单元、发热体单元、温度检测模块、控制器单元、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和按键及显示模块,电源供电单元分别与发热体单元和控制器单元连接供电,温度检测模块、档位及编码检测单元和按键及显示模块均与控制器单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发热体单元包括发热体模块和发热体控制模块,发热体控制模块与发热体模块连接控制,发热体控制模块的电源端与电源供电单元连接,发热体控制模块的输入控制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发热体模块包括下前发热管、上前发热管、下后发热管和下前发热管,下前发热管和下后发热管串联连接,上前发热管和下前发热管串联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发热体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第二控制子模块和第三控制子模块,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三控制子模块控制下前发热管和下后发热管,第二控制子模块控制上前发热管和下前发热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子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6、三极管Q1、二极管D7和继电器RY2,电阻R5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另一端分别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B极连接,三极管Q1的E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三极管Q1的C极分别与继电器RY2的控制端和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7的输出端与继电器RY2的电源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子模块块包括电阻R20、电阻R21、三极管Q2、二极管D10和继电器RY3,电阻R20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另一端分别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2的B极连接,三极管Q2的E极与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三极管Q2的C极分别与继电器RY3的控制端和二极管D10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10的输出端与继电器RY3的电源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烤箱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三控制子模块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5、二极管D6、二极管D8、二极管D9和继电器RY1,电阻R26的一端与控制器单元连接,另一端分别电阻R27的一端和三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传张建宏卢兆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麒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