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钻孔机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供料组件、上料组件和收卷组件,所述供料组件上设有成卷的铝带,所述上料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设有编码组件和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支撑架上设有拉料组件和第二涨紧装置;所述铝带依次从供料组件、编码组件、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涨紧装置和拉料组件上穿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铝带在拉料组件的牵引下,沿供料组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收卷组件流转,铝带自动经过作业平台实现上下料,满足PCB和IC载板板边自动钻孔等作业,解决了薄板的垫板平整度及应力问题,可以降低毛刺,解决薄板的钻孔毛刺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钻孔机
,具体指一种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PCB和IC载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和半导体芯片的支撑体,传统的PCB和IC载板在生产/制作过程中,需要对PCB和IC载板进行钻孔,以便后续电子电路的形成。由于在机械钻孔时会使得PCB和IC载板产生批锋,影响品质,需要在PCB和IC载板的顶部或底部垫设铝带等垫板。目前的PCB和IC载板加工中,铝带的上下料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将铝带置于PCB和IC载板顶部,在完成PCB和IC载板钻孔后,再重新替换新的铝带。现有的加工方式人工劳动强度大,成本非常高,加工效率低,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自动化垫板、生产效率高的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供料组件、上料组件和收卷组件,所述供料组件上设有成卷的铝带,所述上料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设有编码组件和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支撑架上设有拉料组件和第二涨紧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相互间隔设置,铝带依次从供料组件、编码组件、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涨紧装置和拉料组件上穿过,进而收拢在收卷组件上。
[0006]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编码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摩擦轮、第一惰轮、第二惰轮和第一编码器,第一安装架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的中部,第一涨紧装置设于第一安装架的下方并与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一惰轮和第二惰轮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安装架上,第一编码器设置在第一安装架上并与第一摩擦轮配合连接;从供料组件上拉出的铝带依次经过第一惰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惰轮后进入第一涨紧装置。
[0007]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涨紧装置包括第一下压气缸,第一下压气缸设于第一安装架的下方并与第一支撑架配合连接,第一下压气缸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导轮;所述第二涨紧装置包括第二下压气缸,第二下压气缸设于拉料组件的下方并与第二支撑架配合连接,第二下压气缸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引导轮;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分别设置在作业平台的两侧,铝带依次经过第一引导轮和第二引导轮从而作业平台上流转。
[0008]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拉料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摩擦轮、第三惰轮和动力马达,第二摩擦轮、第三惰轮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二安装架上;所述动力马达与第二安装架固定连接,且动力马达与第二摩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设有与第二摩擦轮配对的辅助夹持轮,铝带穿过第二摩擦轮和辅助夹持轮后,从第三惰轮引出到收卷组件上。
[0009]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架上设有第一检测器,第二安装架上设有第二检测器,第一检测器和第二检测器分别铝带配合设置。
[0010]根据以上方案,所述供料组件包括第三安装架、主轴和放卷料盘,放卷料盘上设有成卷的铝带;所述主轴通过轴承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三安装架上,放卷料盘设于主轴上并与其配合连接;所述主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快装接头和阻尼器。
[0011]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收卷组件包括第四安装架和收卷料盘,第四安装架上设有收卷马达,收卷料盘安装在收卷马达的输出轴上。
[0012]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合理,铝带在拉料组件的牵引下,沿供料组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收卷组件流转,铝带自动经过作业平台实现上下料,满足PCB和IC载板板边自动钻孔等作业,解决了薄板的垫板平整度及应力问题,可以降低毛刺,解决薄板的钻孔毛刺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支撑架以及编码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支撑架以及拉料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的供料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技术的收卷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供料组件;2、收卷组件;3、第一支撑架;4、第二支撑架;5、编码组件;6、拉料组件;7、铝带;11、第三安装架;12、主轴;13、放卷料盘;14、快装接头;21、第四安装架;22、收卷料盘;23、收卷马达;31、第一下压气缸;32、第一引导轮;41、第二下压气缸;42、第二引导轮;51、第一安装架;52、第一摩擦轮;53、第一惰轮;54、第二惰轮;55、第一编码器;56、第一检测器;61、第二安装架;62、第二摩擦轮;63、第三惰轮;64、动力马达;65、辅助夹持轮;66、第二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21]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供料组件1、上料组件和收卷组件2,所述供料组件1上设有成卷的铝带7,所述上料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第一支撑架3上设有编码组件5和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支撑架4上设有拉料组件6和第二涨紧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相互间隔设置,铝带7依次从供料组件1、编码组件5、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涨紧装置和拉料组件6上穿过,进而收拢在收卷组件2上。所述铝带7也可以是纸带,作为PCB和IC载板钻孔加工的垫层,尤其在于,所述铝带7可以垫装在PCB和IC载板的上方和/或下方。所述供料组件1用于提供成卷的铝带7,铝带7沿通过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上的编码组件5、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涨紧装置、拉料组件6,最终由所述收卷组件2将使用过的铝带7回收;其中所述钻孔作业平台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之间。铝带7在拉料组件6牵引带动下,从第一涨紧装置向第二涨紧装置移动,铝带7经过钻孔作业平台并垫装在PCB和IC载板上,满足PCB
和IC载板板边自动钻孔等作业,解决了薄板的垫板平整度及应力问题,可以降低毛刺,解决薄板的钻孔毛刺问题。所述铝带7的上下料实现了自动化操作,避免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大,安全性等问题。使用后的铝带7通过收卷组件2实现自动回收,避免放置凌乱占用场地等问题。
[0022]所述编码组件5包括第一安装架51、第一摩擦轮52、第一惰轮53、第二惰轮54和第一编码器55,第一安装架51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的中部,第一涨紧装置设于第一安装架51的下方并与第一支撑架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52、第一惰轮53和第二惰轮54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安装架51上,第一编码器55设置在第一安装架51上并与第一摩擦轮52配合连接;从供料组件1上拉出的铝带7依次经过第一惰轮53、第一摩擦轮52和第二惰轮54后进入第一涨紧装置。所述铝带7沿第一摩擦轮52、第一惰轮53、第二惰轮54移动,铝带7带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供料组件(1)、上料组件和收卷组件(2),所述供料组件(1)上设有成卷的铝带(7),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第一支撑架(3)上设有编码组件(5)和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支撑架(4)上设有拉料组件(6)和第二涨紧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相互间隔设置,铝带(7)依次从供料组件(1)、编码组件(5)、第一涨紧装置、第二涨紧装置和拉料组件(6)上穿过,进而收拢在收卷组件(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组件(5)包括第一安装架(51)、第一摩擦轮(52)、第一惰轮(53)、第二惰轮(54)和第一编码器(55),第一安装架(51)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的中部,第一涨紧装置设于第一安装架(51)的下方并与第一支撑架(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52)、第一惰轮(53)和第二惰轮(54)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安装架(51)上,第一编码器(55)设置在第一安装架(51)上并与第一摩擦轮(52)配合连接;从供料组件(1)上拉出的铝带(7)依次经过第一惰轮(53)、第一摩擦轮(52)和第二惰轮(54)后进入第一涨紧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B和IC载板上下压板的卷对卷解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涨紧装置包括第一下压气缸(31),第一下压气缸(31)设于第一安装架(51)的下方并与第一支撑架(3)配合连接,第一下压气缸(31)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导轮(32);所述第二涨紧装置包括第二下压气缸(41),第二下压气缸(41)设于拉料组件(6)的下方并与第二支撑架(4)配合连接,第二下压气缸(41)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征,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升达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