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包括,无人机船身,所述无人机船身两侧连接有舱体;起落组件,所述起落组件通过卷轴与无人机船身内的船舱连接,且所述卷轴作业,带动起落组件上升或下降;水质监测组件,所述水质监测组件搭载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上,用于无人机船身下方水体的水质监测;位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上的陀螺仪以及地磁传感器,所述陀螺仪和地磁传感器用于获取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发出控制指令形成期待数值,并将获取的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反馈至控制组件,使其与期待数值进行对比,获得对于推进器的目标速度和/或角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补偿优化,实现了操作的人性化。人性化。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应急搜救无人船
,涉及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无人船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其容易出现风浪造成的难以控制的问题,导致应急搜救船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快速的进行准确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船不易控制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包括,
[0006]无人机船身,所述无人机船身两侧连接有舱体;
[0007]起落组件,所述起落组件通过卷轴与无人机船身内的船舱连接,且所述卷轴作业,带动起落组件上升或下降;
[0008]水质监测组件,所述水质监测组件搭载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上,用于无人机船身下方水体的水质监测;
[0009]位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上的陀螺仪以及地磁传感器,所述陀螺仪和地磁传感器用于获取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
[0010]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发出控制指令形成期待数值,并将获取的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反馈至控制组件,使其与期待数值进行对比,获得对于推进器的目标速度和/或角度。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起落组件包括拖载平台,所述拖载平台通过绞盘组件,与所述船舱内的卷轴连接,所述拖载平台与船舱之间形成装配空间。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无人机船身包括船壳,所述船壳上设有控制舱以及位于拖载平台上方的暂存舱,所述控制舱与暂存舱之间设有电源舱,所述绞盘组件以及带动绞盘组件工作的动力组件位于所述控制舱内。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绞盘组件包括绞盘以及缠绕于绞盘上的线缆组件,所述绞盘外侧设置有带有状态指示灯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朝下暂存舱处形成缺口,所述缺口处装配有探照灯以及带有摄像头的摄像云台。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位于船舱与拖载平台之间的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用于调整拖载平台和船舱之间的距离。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位于拖载平台上的转向推进器和前进推进器,用于带动拖载平台在船舱下方的转向运动或前进运动。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有遥控器,所述遥控器用于控制所述推进器输出,所述获取的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反馈至所述推进器输出处。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对比计算单元,所述对比计算单元用于推进器输出的方向信息与姿态中的现有的方向信息的对比计算。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比计算单元、推进器输出以及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于控制组件内形成闭环的工作方式。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质监测组件包括温度监测组件、导电率监测仪、PH值检测组件、浊度监测组件、COD监测组件或重金属监测组件中的一种。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1]首先,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同时实现水质监测以及应急搜救等效果,尤其是在应急搜救时,利用起落组件,能够将搜救的设备等置于起落组件中,进行救援,同时,还可以在起落组件上增加放水下无人设备或无人机,以实现水下无人设备的升降以及无人机的停放等,实现了多种任务的效果。
[0022]其次,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目前姿态以及控制组件进行对比,进而能够使得无人船的推进器控制更加人性化,减少了在突发的风浪造成的难以控制的影响,提高控制的精准性。
[0023]最后,本专利技术中,船体外形设计采用“本体+舱体”的多体式模块化组装结构形式。采用这种多体式船体结构也大大的增强了船体的稳定性。达到了“便携、可拆分、易收纳”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无人机船身与起落组件的组装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的电路原理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无人机船身;110、船舱;120、船壳;121、控制舱;122、暂存舱;123、电源舱;130、滑轮组件;200、舱体;300、起落组件;310、卷轴;320、拖载平台;321、转向推进器;322、前进推进器;330、绞盘组件;331、绞盘;332、线缆组件;333、状态指示灯;334、防护罩;335、缺口;400、水质监测组件;500、控制组件;510、对比计算单元;600、遥控器;700、推进器;10、陀螺仪;20、地磁传感器;30、探照灯;40、摄像云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0]参照附图1
‑
3所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包括,
[0031]无人机船身100,所述无人机船身100两侧连接有舱体200;
[0032]起落组件300,所述起落组件300通过卷轴310与无人机船身100内的船舱110连接,且所述卷轴310作业,带动起落组件300上升或下降;
[0033]水质监测组件400,所述水质监测组件400搭载于所述无人机船身100和/或舱体200上,用于无人机船身100下方水体的水质监测;
[0034]位于所述无人机船身100和/或舱体200上的陀螺仪10以及地磁传感器20,所述陀螺仪10和地磁传感器20用于获取无人机船身100和/或舱体200的姿态;
[0035]控制组件500,所述控制组件500发出控制指令形成期待数值,并将获取的无人机
船身100和/或舱体200的姿态反馈至控制组件500,使其与期待数值进行对比,获得对于推进器700的目标速度和/或角度。
[0036]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同时实现水质监测以及应急搜救等效果,尤其是在应急搜救时,利用起落组件,能够将搜救的设备等置于起落组件中,进行救援,同时,还可以在起落组件上增加放水下无人设备或无人机,以实现水下无人设备的升降以及无人机的停放等,实现了多种任务的效果。
[0037]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目前姿态以及控制组件进行对比,进而能够使得无人船的推进器控制更加人性化,减少了在突发的风浪造成的难以控制的影响,提高控制的精准性。
[0038]本专利技术中,船体外形设计采用“本体+舱体”的多体式模块化组装结构形式。采用这种多体式船体结构也大大的增强了船体的稳定性。达到了“便携、可拆分、易收纳”的目的。
[0039]参照附图2所示,为了承载设备或者进行其它组件的容纳,所述起落组件300包括拖载平台320,所述拖载平台320通过绞盘组件330,与所述船舱210内的卷轴310连接,所述拖载平台300与船舱110之间形成装配空间。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拖载平台320为四面无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船身,所述无人机船身两侧连接有舱体;起落组件,所述起落组件通过卷轴与无人机船身内的船舱连接,且所述卷轴作业,带动起落组件上升或下降;水质监测组件,所述水质监测组件搭载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上,用于无人机船身下方水体的水质监测;位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上的陀螺仪以及地磁传感器,所述陀螺仪和地磁传感器用于获取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发出控制指令形成期待数值,并将获取的无人机船身和/或舱体的姿态反馈至控制组件,使其与期待数值进行对比,获得对于推进器的目标速度和/或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组件包括拖载平台,所述拖载平台通过绞盘组件,与所述船舱内的卷轴连接,所述拖载平台与船舱之间形成装配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船身包括船壳,所述船壳上设有控制舱以及位于拖载平台上方的暂存舱,所述控制舱与暂存舱之间设有电源舱,所述绞盘组件以及带动绞盘组件工作的动力组件位于所述控制舱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多任务控制应急搜救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绞盘组件包括绞盘以及缠绕于绞盘上的线缆组件,所述绞盘外侧设置有带有状态指示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峰,种睿韬,王俊东,邱馨,赵菲,马一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虎鲨无人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