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588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和电致变色介质。第一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第一引出电极远离第一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第二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远离第二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与第二导电基底之间;其中,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有效减小了变色玻璃的应力,降低了变色玻璃开裂的概率。玻璃开裂的概率。玻璃开裂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0001]本技术涉及电致变色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稳定的、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的实质是材料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吸收光谱和光学性能(如吸收率、透射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近年来,电致变色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节能窗、汽车车窗、建筑玻璃幕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0003]为了便于包装运输,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引出结构设置在胶膜层内,引出结构在胶膜层内与外接端子相连接,这样使得引出结构与外接端子的连接处在胶膜层的厚度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厚度叠加,容易导致位于胶膜层两侧的玻璃应力不均而造成玻璃开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0006]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
[0007]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
[0008]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之间;
[0009]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0011]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均为D,满足D≤0.4mm。
[0013]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板、两层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基板,两层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分别为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三引出电极和第四引出电极,所述第三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三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
第四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
[00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四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
[00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相互重叠设置。
[002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0021]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0022]本申请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和电致变色介质,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与第二导电基底之间,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上分别设有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第一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一导电基底和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第二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二导电基底和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以实现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外部电源向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通入电压,使得电致变色介质响应电压的变化发生可逆、稳定的颜色变化,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功能。
[0023]具体的,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通过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从而减小了变色玻璃的应力,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开裂的概率。
[00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正视示意图;
[0027]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0028]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示意图;
[0029]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正视示意图;
[0030]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一;
[0031]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侧视示意图一;
[0032]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侧视示意图二;
[0033]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侧视示意图三;
[0034]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二;
[0035]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三;
[0036]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四;
[0037]图12示出了图11中A

A向剖视示意图。
[003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9]100

电致变色器件;101

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2

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10

第一导电基底;111

第一引出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均为D,满足D≤0.4mm。4.一种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板、两层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基板,两层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分别为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三引出电极和第四引出电极,所述第三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三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四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舒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