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9893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4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其中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凹槽的宽度为a,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b,其中,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为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和/或,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为凹陷区。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片,褶皱深度小、用户视觉体验感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电致变色的,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技术介绍

1、电致变色技术广泛应用于显示器、大型海报或信息板等公告用装置、智能窗、建筑用窗户玻璃、汽车镜、柔性显示器、汽车用天窗、运动眼镜等的透光率或者反射率的调节,随着最近发现除了在可见光区域中的变色以外还具有红外线屏蔽效果,作为能量节约型产品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2、以电致变色膜片在汽车玻璃的应用为例,汽车玻璃多数具有一定的曲率,而且目前趋势是,汽车天窗玻璃越做越大,导致玻璃的曲率也越来越大。而这电致变色膜片是厚度很小的片状柔性膜,在层叠铺设在大曲率玻璃的曲面上时,曲面的存在必然会使电致变色膜片靠近边部的某些区域出现褶皱。褶皱出现的部分使电致变色膜片的性能受到影响,且褶皱肉眼可见,外形不够美观导致用户难以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膜片出现褶皱影响美观以及视觉体验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两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a,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b,其中,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凹槽为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第一凹槽,以及至少一个所述凹槽为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第二凹槽;并且,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和/或,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凹陷区。

2、经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尤其是双曲面或多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其并非所有边缘位置都会发生褶皱或者严重褶皱。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通常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者,当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存在凹陷区时,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边沿部分,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往往位于该凹陷区内。因此,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限定位于局部区域(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凹陷区)的凹槽的宽度a与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之和满足特定的范围,即将凹槽宽度和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长度之和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起到增加电致变色膜片边缘在同一单位长度内的凹槽和间距的数量的效果,尤其可以增加凹槽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褶皱,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3、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交替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更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为b。在这中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交替分布,可以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更加均匀的凹槽,以使凹槽能更加有效地释放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应力作用等,例如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产生的应力可以同步被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释放,从而能更加有效地缓解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褶皱,进而减小局部区域的褶皱程度,甚至避免局部区域产生褶皱,以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膜片外形的美观度,更加有效地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因褶皱发生脱落或影响变色性能等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4、可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由此,可以减小或防止电致变色膜片边缘除局部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的褶皱,以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整体的美观度;并且,通过使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所有区域均满足0mm<a+b≤100mm,例如使所有区域的a、b取值均保持一致,可以简化凹槽的制备工艺,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加工效率,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等。

5、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满足以下关系式:a+b>100mm。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部分,其褶皱不容易发生或褶皱不严重,所以对于位于该区域的凹槽宽度和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无须特别的限定,例如无需满足0mm<a+b≤100mm,而使a+b>100mm,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对a和b的取值进行多样化设计等,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适用性。

6、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为:0≤b≤30mm。更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为:2mm≤b≤30mm。通常情况下,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电致变色膜片的未切割区域,当该间距过大时,会使得未切割区域的宽度过大,其产生的褶皱更明显且不易被凹槽释放,当该间距过小时,会使得未切割区域的宽度过小,相邻凹槽之间经挤压容易发生导通电连接,甚至发生短路等现象,从而不利于对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过程的管控。因此,通过使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有利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褶皱的缓解,或者可以避免相邻凹槽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等情况,甚至可以既利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褶皱的缓解,又避免相邻凹槽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

7、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5mm≤a≤40mm;5mm≤b≤30mm。通常情况下,凹槽的宽度a为电致变色膜片的被切割区域,当该宽度a过小时,其对电致变色边缘的褶皱缓解效果不佳,当该宽度a过大时,在同一单位长度内,又会使得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凹槽的数量减少,也不利于其边缘褶皱的缓解;而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为电致变色膜片的未切割区域,当该间距b过大时,会使得未切割区域的宽度过大,在同一单位长度内,会使得切割区域的凹槽的宽度a过小,也不利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褶皱的缓解,当该间距b过小时,会使得未切割区域的宽度过小,相邻凹槽之间经挤压容易使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发生导通而出现短路等现象,从而不利于对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过程的管控。因此,通过使凹槽的宽度a以及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能保证凹槽的宽度足够的同时,还能使凹槽的数量满足一定要求,从而更加有利于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褶皱的缓解,并且可以避免相邻凹槽之间发生导通电连接而短路的情况发生,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的同时,还能提高其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8、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20mm≤a+b≤40mm。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设置凹槽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外界电流或电压至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交替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满足以下关系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为: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分别为: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分别为: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的部分区域沿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槽壁设置、并贴合至所述第二导电基底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汇流条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区域倾斜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胶,以及所述第二凹槽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上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汇流条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胶;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0μm;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一方向的拱高为H1,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沿第二方向的拱高为H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的拱高H1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拱高H2之积满足以下关系式:

1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层叠设置。

14.一种终端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或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交替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满足以下关系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为: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范围分别为: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b的取值分别为: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舒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