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包含其的电致变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944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包含其的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第一汇流条,其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第一绝缘保护层,其设置于第一汇流条上,且第一汇流条位于第一绝缘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变色层;第二导电层;第二汇流条,其设置于第二导电层上;第二绝缘保护层,其设置于第二汇流条上,且第二汇流条位于第二绝缘保护层与第二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第二基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汇流条上设置绝缘保护层,有效避免汇流条与另一侧的导电层连接而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并有效地避免了导电层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导致的器件受损失效的问题,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器件的寿命。寿命。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包含其的电致变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变色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包含其的电致变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电致变色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节能窗、汽车后视镜、显示装置和移动终端等领域。电致变色器件的原理为材料的电致变色现象,具体指在外界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材料的吸收光谱或光学性能(如透射率、吸收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出颜色或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
[0003]常见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两个导电基底,以及设置于两个导电基底之间的变色活性材料层;变色活性材料层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等。导电基底的导电层上连接引出结构,实现外部电源与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的电连接。
[0004]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新型电致变色器件以及变色装置的开发,例如CN112513726A公开了一种包括电致变色器件的装置,其中包括第一汇流条,其电联接至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汇流条,其电联接至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汇流条总体上不平行于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其电联接至第一透明导电层,并总体上平行于第一汇流条。CN113227892A公开了一种装置,其包括具有至少三个侧的基底及在所述基底上的活性叠堆,所述活性叠堆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阳极电化学层和阴极电化学层;还包括第一汇流条组,其包括多个汇流条,每个汇流条电联接至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汇流条组,其包括多个汇流条且每个汇流条电联接至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汇流条布置,所述汇流条布置包括在基底的至少三个侧上的来自第一汇流条组的汇流条以及来自第二汇流条组的汇流条。CN213365229U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引出电极,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及第二导电层层叠设置;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重叠区和第一错开区,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重叠区和第二错开区,第一错开区及第二错开区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且第一导电层上设有第一汇流条,第二导电层上设有第二汇流条,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导通。
[0005]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变色显示装置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但目前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仍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尤其在器件中布设汇流条的位置,长期使用时很容易出现受损的现象,进而导致了器件失效。因此,开发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好的可靠性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的电致变色器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包含其的电致变色装置,通过第一绝缘保护层和第二绝缘保护层的设计,使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具有优异的变色显示性能的同时,还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器件的工作寿命。
[0007]为达到此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第一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第一绝缘保护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上,且所述第一汇流条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变色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变色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第二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第二绝缘保护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流条上,且所述第二汇流条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保护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第二基底,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变色层。
[0009]在电致变色器件、尤其是布设汇流条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长期使用很容易出现受损失效的现象。本专利技术通过研究发现,在电致变色器件中,包含汇流条的导电区域S1与不包含汇流条的导电区域S2中,当导电区域S1与导电区域S2的导电层面积相同时,汇流条的存在使得导电区域S1的面阻变小(汇流条的电阻远低于导电层),则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电区域S1的电流增大,即S1区域对应的导电层承受的电流较大,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该区域内导电层长期遭受过大电流而失效,即汇流条周边区域的导电层(变色层)电流长期过高会受损失效,从而影响器件整体的可靠性。
[0010]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汇流条上设置有第一绝缘保护层,第二汇流条上设置有第二绝缘保护层,从而有效避免汇流条与另一侧的导电层连接而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汇流条位于第一绝缘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所述第二汇流条位于第二绝缘保护层与第二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即绝缘保护层在覆盖了汇流条的基础上,有一部分向外延伸至导电层的外边缘,还有一部分向内延伸至覆盖汇流条的内侧并与该侧的导电层连接,从而覆盖了汇流条周边因电流过高导致的失效面积。另一方面,绝缘保护层的设置相当于在导电层和汇流条之间设置了较大阻值的电阻,以调节整个导电区域的面阻值,从而使得汇流条和绝缘保护层上的分压增多,而对应的导电层上的分压变小,由此有效地避免了导电层因长期电流过大而导致的器件受损失效的问题,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延长了器件的工作寿命。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中的至少一个为透明材料;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基底的材料为光学级透明材料,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于:玻璃、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由此,透明基底可以展示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质变化,还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基底材料,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用于展示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质变化,材料为本领域已知的导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铝锌(AZO)、氟掺杂氧化锡(FTO)、纳米银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的材料各自独立地为导电率较高的金属材料,例如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进一步优选为导电银浆。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变色层之间;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变色层之间。优选地,所
述第二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变色层之间;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变色层之间。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将汇流条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更加便捷有效地与外部电源或引出电极形成电连接,并将电传导至导电层,以在电致变色器件内形成有效电场,使变色层发生脱色或着色(变色)效果,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不重合。此处,所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第一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第一绝缘保护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上,且所述第一汇流条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变色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变色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第二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第二绝缘保护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流条上,且所述第二汇流条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保护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的封装结构中;第二基底,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变色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不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四周,以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第一封闭区;优选地,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四周,以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形成第二封闭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封闭区的面积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的图形结构与所述第二封闭区的图形结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天虹胡国阳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