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及电致变色器件,属于电子技术领域。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绑定方法包括:准备工艺,获取电致变色膜片、引出电极和汇流条,其中,电致变色膜片具有导电边缘;连接工艺,将引出电极的一端设置在汇流条上,以形成引出电极与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结合工艺,将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边缘,以形成汇流条与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将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边缘,可以减小电致变色膜片中的面阻,以有效提升电致变色膜片中电传导的速率;通过引出电极与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以及汇流条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即可以将外部电源的电压或电流引入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简化电连接工艺。电连接工艺。电连接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及电致变色器件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及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技术是在外部电压的作用下,使电致变色材料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的技术,含有电致变色材料的器件即为电致变色器件。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外部电源为电致变色器件供电,以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两端形成电压。然而,如何引入外部电源的电压至电致变色器件,实现外部电源和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稳定的电连接,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及电致变色器件。
[0004]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包括:准备工艺,获取电致变色膜片、引出电极和汇流条,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具有导电边缘;连接工艺,将所述引出电极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汇流条上,以形成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结合工艺,将所述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以形成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
[0005]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将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边缘,可以减小电致变色膜片中,例如导电层的面阻,以有效提升电致变色膜片中电传导的速率;进一步地,通过引出电极与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以及汇流条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形成引出电极与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当需要实现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时,可以通过使外部电源与引出电极形成电连接,即可以将外部电源的电压或电流引入电致变色膜片之间,从而驱使电致变色膜片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由此,通过引出电极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外部电源的电压或电流的引入,简化电连接工艺。
[0006]优选地,在所述结合工艺中,所述汇流条围绕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更优选地,在所述结合工艺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具有周长长度,所述汇流条的长度大于所述周长长度的40%,小于所述周长长度。由此,可以使汇流条围绕设置在导电边缘,并且进一步限定汇流条和导电边缘的长度关系,使得汇流条的长度达到一定尺寸,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电致变色膜片的面阻,例如其中导电层的面阻,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率,即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速率。
[000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结合工艺中,将电连接至所述引出电极的所述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以形成所述汇流条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
[0008]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进行连接工艺,即先使引出电极连接至汇流条上,再将连接有引出电极的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上,以更加便捷有效地实现引出与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并且,此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边缘为不规则形状时的应
用场景,当导电边缘不规则时,如果先将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上,汇流条围绕导电边缘设置,汇流条也会呈现出不规则状态,此时,再设置引出电极,则需要在引出电极和汇流条之间实现比较复杂的对位,并且,导电边缘的不同,对位的位置也不同,引出电极的设置难度较大,且容易出现对位不精准等情况,影响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电连接质量;因此,通过先将引出电极设置在汇流条上,同时再根据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形状,将连接有引出电极的汇流条沿着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置,可以简化电致变色膜片和引出电极之间的电连接工艺,并提升引出电极与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质量,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引出电极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分别位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这种情况下,引出电极可以设置在汇流条的远离电致变色膜片的一侧,无论先将引出电极设置在汇流条上、再将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上,还是先将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片上、再将引出电极设置在汇流条上,都能够比较简便快捷地实现引出电极和汇流条的电连接,简化了制备工艺。
[0010]进一步地,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引出电极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同时位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在这种情况下,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膜片可以位于汇流条的同一侧,即使得引出电极可以夹设在汇流条和电致变色膜片的导电边缘之间,可以进一步提升引出电极和汇流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因外界拉拔作用使引出电极发生脱落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升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准备工艺还包括:获取导电条;所述连接工艺为:将所述引出电极设置在所述导电条上,并将连接有所述引出电极的所述导电条设置在所述汇流条上,以形成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由此,通过在引出电极和汇流条之间引入导电条,可以进一步提升引出电极和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性能,进一步提升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性能,提升电传导的有效性。
[0012]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工艺之后,还包括:保护工艺,在所述引出电极的远离所述汇流条的一侧上设置保护层,使所述保护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引出电极。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为粘接胶层。由此,可以通过保护层形成对引出电极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防止外界拉拔力使引出电极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引出电极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13]优选地,所述保护层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汇流条。由此,当引出电极直接设置于汇流条上时,可以使得保护层一部分连接引出电极,另一部分与汇流条形成连接,从而加固引出电极和汇流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0014]优选地,所述保护层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导电条。由此,当引出电极直接设置在导电条上时,可以使得保护层一部分连接引出电极,另一部分与导电条形成连接,从而加固引出电极和导电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0015]优选地,所述保护层的宽度大于所述引出电极的宽度。更优选地,所述保护层完全覆盖于所述引出电极。由此,可以更加全面的实现保护层对引出电极的保护作用,并且使保护层的宽度大于引出电极的宽度,能够保证保护层完全覆盖引出电极的同时,还能与汇流
条或导电条形成连接,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引出电极与汇流条或引出电极与导电条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连接稳定性。
[0016]优选地,所述保护层的宽度小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或所述保护层的宽度小于所述导电条的宽度。由此,可以保证保护层对引出电极实现保护的同时,防止过多地使用保护层,节约成本。
[0017]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L1,所述引出电极的厚度为L2;其中,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优选地,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1≤3
×
L2。更优选地,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3
×
L2。通常情况下,保护层的厚度过小,不能有效实现对引出电极的覆盖,即不能有效实现对引出电极的保护或粘接等作用;保护层的厚度过大,其本省便容易发生脱落等情况,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工艺,获取电致变色膜片、引出电极和汇流条,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具有导电边缘;连接工艺,将所述引出电极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汇流条上,以形成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汇流条之间的电连接;结合工艺,将所述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以形成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合工艺中,将电连接至所述引出电极的所述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以形成所述汇流条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引出电极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分别位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引出电极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所述导电边缘同时位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电极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准备工艺还包括:获取导电条;所述连接工艺为:将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丽媜,王巍舒,胡国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