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421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后端盖,后端盖与壳体连接;控制器盒,控制器盒与后端盖连接;散热部,散热部包括风叶;其中,转轴带动风叶转动。本申请将控制器盒与后端盖连接,并且控制器盒设置有进气通道,后端盖设置有排气通道,控制器盒与后端盖之间围设成散热腔,并将风叶设置散热腔内,使得电机转轴转动时外界气流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散热腔的过程中能够带走控制器盒的热量,然后在风叶的作用下经排气通道快速排出后端盖外,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控制器盒和壳体内部的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机性能。提高了电机性能。提高了电机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EC电机是内置智能控制模块的数字化电机。电机与控制模块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所以需要设计散热装置用以保护元器件,提高电机寿命。目前市场上产品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案:1、加大电机散热表面积;2、增加外部风扇,这必然导致电机尺寸偏大、成本增加以及应用场景受限,制约EC电机的推广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与控制模块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后端盖,后端盖与壳体连接,转轴的第一端穿过后端盖设置,转轴的第二端延伸至容纳腔外;控制器盒,控制器盒与后端盖连接,控制器盒与后端盖之间围设成散热腔;散热部,散热部包括风叶,风叶设置于散热腔内,且风叶与转轴连接;其中,控制器盒设置有进气通道,后端盖设置有排气通道,转轴带动风叶转动,以使外界气流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散热腔后,经排气通道排出后端盖外。
[0005]进一步地,风叶包括:主体,主体与转轴连接,主体设置有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主体的周向间隔地设置,相邻叶片之间形成进风通道;第一引流板,第一引流板为环形结构,第一引流板位于多个叶片的一侧设置,第一引流板的内圆之间形成与进风通道连通的引流口,转轴带动叶片转动的过程中,引流口处形成负压以将外界气流通过进气通道、进风通道吸入进风通道内,且各叶片沿主体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引流板的外径。
[0006]进一步地,风叶包括:第二引流板,所述第二引流板与所述主体,所述第二引流板与所述第一引流板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引流板之间的表面与相邻的所述叶片之间围设成所述进风通道。
[0007]进一步地,第一引流板的外径大于引流板的外径。
[0008]进一步地,第二引流板与各叶片的远离引流口一侧的端面连接。
[0009]进一步地,第一引流板与各叶片的朝向引流口一侧的端面连接,主体可带动叶片和第一引流板一起转动。
[0010]进一步地,第一引流板与各叶片的朝向引流口一侧的端面具有距离地设置,主体可带动叶片相对转动地设置。
[0011]进一步地,各叶片的高度沿主体的径向方向向外逐渐增加地设置。
[0012]进一步地,进气通道设置于控制器盒的朝向后端盖一侧的表面上,且进气通道沿控制器盒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
[0013]进一步地,排气通道的出口开设于后端盖的朝向壳体一侧的表面上。
[0014]进一步地,后端盖包括:端盖本体,端盖本体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轴孔,端盖本体通过第一轴孔与转轴的第一端连接;环形围板,环形围板沿端盖本体的周向设置,环形围板与控制器盒连接,排气通道设置于端盖本体与环形围板的连接处,端盖本体、环形围板和控制器盒之间围设成散热腔,风叶位于环形围板与端盖本体围成的腔体内。
[0015]进一步地,排气通道为多个,多个排气通道沿端盖本体的周向间隔地设置。
[0016]进一步地,相邻排气通道之间形成连接筋,连接筋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端盖本体通过第一连接孔与壳体连接。
[0017]进一步地,环形围板的朝向控制器盒一侧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环形围板通过多个第二连接孔与控制器盒连接。
[0018]进一步地,端盖本体的朝向控制器盒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柱状结构,柱状结构开设有过线通道,过线通道沿柱状结构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过线通道贯穿端盖本体设置。
[0019]进一步地,控制器盒包括:盒体,盒体具有容置腔,容置腔用于放置电器元件,盒体的朝向后端盖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引流筋,多个引流筋沿盒体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且多个引流筋沿盒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环形密封圈,环形密封圈与各引流筋的朝向后端盖一侧的表面连接,相邻两个引流筋与盒体、部分的环形密封圈之间围设成单个的进气通道,盒体通过环形密封圈与后端盖连接。
[0020]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后端盖与壳体连接,再将转轴第一端穿过后端盖设置,转轴的第二端延伸至容纳腔外。将控制器盒与后端盖连接,并且控制器盒设置有进气通道,后端盖设置有排气通道,控制器盒与后端盖之间围设成散热腔,并将风叶设置散热腔内,使得电机转轴转动时外界气流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散热腔的过程中能够带走控制器盒的热量,然后在风叶的作用下经排气通道快速排出后端盖外,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控制器盒和壳体内部的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机性能。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机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机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机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机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后端盖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散热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散热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流体仿真示意图;
[0030]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气体流向示意图。
[003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2]10、壳体;11、容纳腔;
[0033]20、定子组件;
[0034]30、转子组件;31、转轴;
[0035]40、后端盖;400、端盖本体;401、第一轴孔;402、环形围板;403、连接筋;404、第一连接孔;405、第二连接孔;406、柱状结构;407、过线通道;41、排气通道;
[0036]50、控制器盒;500、盒体;501、容置腔;502、引流筋;503、环形密封圈;51、进气通道;
[0037]60、散热腔;61、防水接头螺纹孔;62、螺丝孔固定面;
[0038]70、散热部;71、风叶;710、主体;711、第二轴孔;712、第二引流板;713、叶片;72、第一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4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内设置有定子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所述转子组件(30)包括转轴(31);后端盖(40),所述后端盖(40)与所述壳体(10)连接,所述转轴(31)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后端盖(40)设置,所述转轴(31)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容纳腔(11)外;控制器盒(50),所述控制器盒(50)与所述后端盖(40)连接,所述控制器盒(50)与所述后端盖(40)之间围设成散热腔(60);散热部(70),所述散热部(70)包括风叶(71),所述风叶(71)设置于所述散热腔(60)内,且所述风叶(71)与所述转轴(31)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盒(50)设置有进气通道(51),所述后端盖(40)设置有排气通道(41),所述转轴(31)带动所述风叶(71)转动,以使外界气流通过所述进气通道(51)进入所述散热腔(60)后,经所述排气通道(41)排出所述后端盖(40)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71)包括:主体(710),所述主体(710)与所述转轴(31)连接,所述主体(710)设置有多个叶片(713),多个所述叶片(713)沿所述主体(710)的周向间隔地设置,相邻所述叶片(713)之间形成进风通道;第一引流板(72),所述第一引流板(72)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引流板(72)位于多个所述叶片(713)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引流板(72)的内圆之间形成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引流口,所述转轴(31)带动所述叶片(713)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引流口处形成负压以将外界气流通过所述进气通道(51)、所述进风通道吸入所述进风通道内,且各所述叶片(713)沿所述主体(710)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引流板(72)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71)包括:第二引流板(712),所述第二引流板(712)与所述主体(710)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712)与所述第一引流板(72)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板(712)的朝向所述第一引流板(72)之间的表面与相邻的所述叶片(713)之间围设成所述进风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7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引流板(712)的外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板(712)与各所述叶片(713)的远离所述引流口一侧的端面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72)与各所述叶片(713)的朝向所述引流口一侧的端面连接,所述主体(710)可带动所述叶片(713)和所述第一引流板(72)一起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72)与各所述叶片(713)的朝向所述引流口一侧的端面具有距离地设置,所述主体(710)可带动所述叶片(713)相对转动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叶片(713)的高度沿所述主体(710)的径向方向向外逐渐增加地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春兵金云川杜荣法王苗森沈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