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底盘及矿用自卸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2581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底盘及矿用自卸车。车辆底盘包括主车架、副车架和桥壳,主车架的前后两端的下方各设有一副车架,位于主车架前端的副车架和位于主车架后端的副车架均与主车架回转连接,且前端的副车架相对主车架的回转运动以及后端的副车架相对主车架的回转运动均采用独立控制。前端的副车架与位于主车架前端的桥壳间铰接,且前端的副车架与前端的桥壳间安装有悬架系统;后端的副车架与位于主车架后端的桥壳间铰接,且后端的副车架与后端的桥壳间安装有另一悬架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车辆底盘的结构布局优化,使得前后轮胎均可以独立控制转向及车辆底盘能够双向行驶,减小了转弯半径,降低频繁转向对车架、桥壳的损伤。桥壳的损伤。桥壳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底盘及矿用自卸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底盘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底盘及矿用自卸车。

技术介绍

[0002]矿用自卸车主要用于露天矿山开采运输,随着科技发展,挖、运都向着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当前使用的矿用自卸车主要是有人驾驶的中小吨位为主,在整车布局上需预留1/3左右的动力系统及驾驶平台位置,导致往超大吨位上发展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矿山路况上的频繁转弯造成车架扭转损伤降低结构可靠性,提升装载吨位和提升结构可靠性变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底盘及矿用自卸车,通过对车辆底盘的结构布局优化,能够实现双向行驶,另外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免去了驾驶平台,进而实现超大吨位负载,提高运输效率和可靠性。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辆底盘,包括主车架、副车架和桥壳,主车架的前后两端的下方各设有一副车架,且两个所述副车架均与主车架回转连接;两个所述副车架还与各自相匹配的桥壳间铰接,且副车架与桥壳间安装有悬架系统。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车架上设有回转支撑上支座,所述副车架上设有回转支撑下支座,所述回转支撑下支座通过中心回转体与回转支撑上支座连接,通过与回转支撑下支座传动连接的驱动系统控制回转支撑下支座相对于回转支撑上支座的回转运动。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回转体包括回转体内圈和回转体外圈,所述回转体内圈与回转支撑下支座固定,所述回转体外圈与回转支撑上支座固定,所述回转体内圈和回转体外圈沿着轴向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圆锥滚子、中间圆柱滚子和下圆锥滚子。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回转马达,所述回转支撑下支座还连接有下回转支撑齿轮,所述回转马达与所述下回转支撑齿轮传动连接。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转向油缸,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副车架转向油缸支座,每一所述副车架转向油缸支座上均铰接有一所述转向油缸,转向油缸远离所述副车架转向油缸支座的一端与主车架相铰接。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车架的中部的下方呈矩形排布若干主车架悬置支座,每一主车架悬置支座通过相应的悬置与动力系统相连接。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沿着桥壳设置的横拉杆,横拉杆的一端与桥壳铰接,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副车架铰接,所述悬架系统为主动悬架系统。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拉杆为伸缩杆。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矿用自卸车,包括货箱、举升油缸以及上述的车辆底盘;所述货箱的一侧与主车架的一侧铰接,货箱的另一侧与主车架的另一侧之间设有所述举升油缸。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车架的上表面设有减震橡胶垫。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沿着桥壳设置的横拉杆,横拉杆的一端与桥壳铰接,横拉杆的另一端与副车架铰接。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车架采用前后对称结构,所述货箱对称布置在主车架上方。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车辆底盘的结构布局优化以及整车结构的优化,通过设计使得前后轮胎均可以独立控制转向及车辆底盘能够双向行驶,减小了转弯半径,降低频繁转向对车架、桥壳的损伤。另外,取消驾驶平台采用直通型货箱,增加容积及负载均衡性,货箱侧向举升及悬架系统的配合实现举升时整车姿态稳定性,降低举升消耗能量及保证整车稳定性,提升整车结构可靠性及提升矿山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去除货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去除货箱、主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心回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横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车架,1

1、减震橡胶垫,1

2、主车架铰接支座,1

3、主车架举升油缸支座,1

4、主车架转向油缸支座,1

5、主车架悬置支座,1

6、回转支撑上支座,1

7、回转马达,2、副车架,2

1、回转支撑下支座,2

2、副车架转向油缸支座,2

3、副车架牵引支座,2

4、悬挂油缸上支座,2

5、副车架横拉杆支座,2

6、下回转支撑齿轮,3、桥壳,3

1、桥壳牵引支座,3

2、悬挂油缸下支座,3

3、轮边,3

4、桥壳横拉杆支座,4、货箱,4

1、货箱举升油缸支座,4

2、货箱铰接支座,5、动力系统,5

1、动力系统悬置支座,6、轮边电机及减速机总成,7、举升油缸,8、悬架系统,9、转向油缸,10、悬置,11、销轴Ⅰ,12、横拉杆,13、销轴Ⅱ,14、中心回转体,14

1、回转体内圈,14

2、回转体外圈,14

3、上圆锥滚子,14

4、中间圆柱滚子,14

5、下圆锥滚子,15、轮胎。
实施方式
[0018]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车辆底盘,包括主车架1、副车架2和桥壳3,主车架1作为整车的承载结构,优选地采用前后对称、直通式设计。主车架1的前后两端的下方各设有一副车架2,位于主车架1前端的副车架2和位于主车架1后端的副车架2均与主车架1回转连接,且前端的副车架2相对主车架1的回转运动以及后端的副车架2相对主车架1的回转运动均采用独立控制,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景,控制前端的副车架2的相对回转运动和/或后端的副车架2的相对回转运动。前端的副车架2与位于主车架1前端的桥壳3间铰接,且前端的副车架2与前端的桥壳3间安装有悬架系统8;后端的副车架2与位于主车架1后端的桥壳3间铰接,且后端的副车架2与后端的桥壳3间安装有另一悬架系统8。桥壳3左右两侧的轮边3

3通
过轮边电机及减速机总成6与轮胎15连接。该车辆底盘的前端的桥壳3和后端的桥壳3均可以作为驱动使用,将该车辆底盘应用到工程车辆上能够实现工程车辆的双向行驶,在地形较窄的区域无法实现车辆调头作业的情况下,通过本申请的能够双向行驶的车辆底盘来实现工程车辆的正常作业。另外,通过调节前端的副车架2相对主车架1的回转和/或后端的副车架2相对主车架1的回转进而能够改变相应轮胎15的行驶方位,对于一些复杂地形,应用了该车辆底盘的工程车辆能够减小转弯半径进而实现顺利通行。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主车架1与副车架2间的回转连接可以是:所述主车架1上设有回转支撑上支座1

6,所述副车架2上设有回转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1)、副车架(2)和桥壳(3),主车架(1)的前后两端的下方各设有一副车架(2),且两个所述副车架(2)均与主车架(1)回转连接;两个所述副车架(2)还与各自相匹配的桥壳(3)间铰接,且副车架(2)与桥壳(3)间安装有悬架系统(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1)上设有回转支撑上支座(1

6),所述副车架(2)上设有回转支撑下支座(2

1),所述回转支撑下支座(2

1)通过中心回转体(14)与回转支撑上支座(1

6)连接,通过与回转支撑下支座(2

1)传动连接的驱动系统控制回转支撑下支座(2

1)相对于回转支撑上支座(1

6)的回转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回转体(14)包括回转体内圈(14

1)和回转体外圈(14

2),所述回转体内圈(14

1)与回转支撑下支座(2

1)固定,所述回转体外圈(14

2)与回转支撑上支座(1

6)固定,所述回转体内圈(14

1)和回转体外圈(14

2)沿着轴向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圆锥滚子(14

3)、中间圆柱滚子(14

4)和下圆锥滚子(14

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包括回转马达(1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少健崔慕春张绍棋杨旭辉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