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252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包括:底部的机臂主体,机臂主体上与圆柱形边框结构的一端连接,圆柱形边框结构的另一端连接有蛛网藻结构,所述蛛网藻结构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圆环,整个蛛网藻结构的横切面呈拱形,圆环之间通过辐射状的肋条连接;该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由侧边圆柱形边框结构连接顶部蛛网藻结构与底部无人机机臂组合而成,整体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四旋翼机臂主体保障了无人机飞行功能,侧边圆环结构实现了四旋翼驱动的滚动,顶部蛛网藻结构辐射状肋条提供径向支撑,与环状结构的结合可逐级分散应力,以提高无人机抵抗碰撞的能力。抗碰撞的能力。抗碰撞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用途的无人机框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外空间环境的探索不断深入。四旋翼无人机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并且无人机视野广阔、速度快,可穿越复杂地形,适合进行空间大气环境探测,但其续航能力弱、载荷小、无法穿过丛林、洞穴等狭窄复杂的地面环境,并且其能量消耗远高于地面机器人。因此,改进四旋翼无人机结构,增加保护用外框同时利用这一外框为四旋翼无人机增加滚动功能。组合后无人机与外框之间采用轴承绕轴驱动的方式由于自由度的存在会对无人机单体飞行及对接产生十分大的困难,增加额外的约束机构又对机器人负载及控制复杂度及稳定性产生较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式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该框架可保护内部结构,尤其是减少旋翼被破坏的风险,提高无人机抗碰撞能力。多用途框架结合滚动机器人的特点,设计包络外框为四旋翼无人机提供滚动功能,以提高无人机续航能力。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包括:底部的机臂主体,机臂主体上与圆柱形边框结构的一端连接,圆柱形边框结构的另一端连接有蛛网藻结构,所述蛛网藻结构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圆环,整个蛛网藻结构的横切面呈拱形,圆环之间通过辐射状的肋条连接。
[0005]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机臂主体包括四个结构相同的机臂,四个机臂呈十字形排布,相互之间固定连接。
[0006]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机臂主体的下方设置有电机固定云台,电机固定云台通过电机连接件与机臂主体连接。
[0007]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四个机臂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无人机电池的矩形凹槽。
[0008]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圆柱形边框结构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且直径相同的上边框圆环和下边框圆环,上边框圆环和下边框圆环之间设置有多根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下边框圆环垂直连接,另一端与上边框圆环垂直连接。
[0009]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多个矩形的减重通孔。
[0010]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上边框圆环的侧边开设有多组通孔,每组通孔之间的夹角为60
°
,每组通孔包括三个通孔。
[0011]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整个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由3D打印聚酯树脂材料加工而成。
[0012]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由侧边圆柱形边框结
构连接顶部蛛网藻结构与底部无人机机臂组合而成,整体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四旋翼机臂主体保障了无人机飞行功能,侧边圆环结构实现了四旋翼驱动的滚动,顶部蛛网藻结构辐射状肋条提供径向支撑,与环状结构的结合可逐级分散应力,以提高无人机抵抗碰撞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的无人机机臂主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的圆柱形边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的蛛网藻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用途无人机框架,该无人机框架整体由底部的机臂主体100、圆柱形边框200及顶部蛛网藻结构300组成,圆柱形边框200将机臂主体100与蛛网藻结构300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用于放置无人机。
[0016]应当理解的是,蛛网藻结构300的硅质壳外轮廓为圆形,可以完美镶嵌于圆柱形外框,其自壳体中心至边缘的辐射状肋骨头以及圆周上数圈的环向肋骨可以实现载荷的分割和分层传递,利于低速冲击过程中能量的耗散,并且蛛网藻在自然界中长期承受各种挤压和弯曲等各种载荷,适合作为支撑结构,利用蛛网藻略微凹陷的中心区域这一特点,通过控制最高点到质心的距离,即可减小旋翼翻转机器人所需的力矩。因此将蛛网藻仿生外框作为镂空的圆柱形外框的径向支撑可显著提高外框结构性能。
[0017]下面分别对机臂主体100、圆柱形边框200和顶部蛛网藻结构300进行介绍。
[0018]参照图2,图2 是机臂主体的结构图,机臂主体100包括四个结构相同的机臂1,四个机臂1呈十字形排布,相互之间固定连接。单根机臂1绕轴心旋转90
°
与相邻机臂1重合,通过机臂1顶端与外侧圆环相连,相邻机臂1之间倒圆角以防止应力集中。在机臂1上开设有螺栓固定孔2和螺栓固定孔4,螺栓固定孔2和螺栓固定孔4可安装连接件将两相同无人机框架进行连接然后进行滚动。机臂1上还开设有攻丝通孔3,攻丝通孔3可用于对接机构中电磁铁攻丝等。
[0019]另外,机臂1上还开设有电机连接件固定通孔5和电机连接件固定通孔6,用以固定电机固定云台。
[0020]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机臂1上还开设有减重孔7和减重孔8,减重孔用以减少结构质量。
[002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四个机臂1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无人机电池的矩形凹槽9。
[0022]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图3是圆柱形边框结构示意图,圆柱形边框200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且直径相同的上边框圆环12和下边框圆环10,主要用于无人机滚动,上边框
圆环12和下边框圆环10之间设置有多根支撑杆16,支撑杆16的一端与下边框圆环10垂直连接,另一端与上边框圆环12垂直连接。
[0023]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撑杆16上开设有多个矩形的减重通孔13、14、15。
[002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边框圆环12的侧边开设有多组通孔11,每组通孔11之间的夹角为60
°
,每组通孔11包括三个通孔,通孔11主要作用是若遭受剧烈撞击,可通过通孔11拉设绳锁结构增加结构强度并减小振动,也可对顶部蛛网藻结构进行承托。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图4是蛛网藻结构示意图,蛛网藻结构300包括多个大小不同且同心设置的同心圆环,圆环17下表面与圆环11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圆环19扫描线半径为圆环17扫描线直径的两倍。圆环18、圆环19、圆环20扫描线在顶部圆环12外圆一半径上的交点关系为圆环18、圆环20的交点位于以圆环19交点为圆心、2/3圆环17扫描线直径为半径的圆上。辐射状肋条结构21扫描截面为十字形结构或可看成两相交矩形,辐射状肋条21与顶部圆环12倒圆角以防止应力集中。
[0026]在将本专利技术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应用时,各零部件均位于框架内部,在无人机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或者跌落时外部框架可对内部零部件进行保护,通过顶部的蛛网藻结构逐级分散消耗应力,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的机臂主体,机臂主体上与圆柱形边框结构的一端连接,圆柱形边框结构的另一端连接有蛛网藻结构,所述蛛网藻结构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圆环,整个蛛网藻结构的横切面呈拱形,圆环之间通过辐射状的肋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主体包括四个结构相同的机臂,四个机臂呈十字形排布,相互之间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主体的下方设置有电机固定云台,电机固定云台通过电机连接件与机臂主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途无人机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机臂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无人机电池的矩形凹槽。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洋洋王彦超张子建夏泽群张桐乐张冉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