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102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将增压器与后处理装置连接的排气连接管的压力损失增大的发动机。发动机(1)具备发动机主体(2)、增压器(20)、废气净化装置(40)及排气连接管(25)。增压器(20)与发动机主体(2)连接。废气净化装置(40)对从增压器(20)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排气连接管(25)将增压器(20)与废气净化装置(40)连接。排气连接管(25)包括:与增压器(20)连接的第1连接部件(60);以及将第1连接部件与废气净化装置(40)连接的第2连接部件(70)。第1连接部件的下游端部(62)具备:具有圆形截面的内周面(62a)。第1连接部件的上游端部(61)具备:具有与下游端部的内周面(62a)不同的异形形状的截面的内周面(61a)。截面的内周面(61a)。截面的内周面(61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公知有具备如下部件的发动机:发动机主体;增压器,其与发动机主体连接;后处理装置,其对从增压器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排气连接管,其将增压器与后处理装置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如下部件的收割机:发动机主体;增压器;废气净化装置,其对从增压器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排气管,其将增压器与废气净化装置连接。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增压器具有与排气管连接的排气管连接部。一般来说,排气管连接部的气体流路为圆形。换言之,排气管连接部具备:具有圆形截面的内周面。
[0007]然而,排气管连接部有时具备:具有与圆形不同的异形形状的截面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如果排气管的气体流路形成为异形形状,则废气从排气管的气体流路通过时的压力损失会增大。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其能够抑制将增压器与后处理装置连接的排气连接管的压力损失增大。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发动机具备发动机主体、增压器、后处理装置以及排气连接管。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发动机主体连接。所述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增压器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所述排气连接管将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后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排气连接管包括:第1连接部件,其与所述增压器连接;以及第2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1连接部件与所述后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1连接部件的下游端部具备:具有圆形截面的内周面。所述第1连接部件的上游端部具备:具有与所述下游端部的内周面不同的异形形状的截面的内周面。
[0010]专利技术效果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发动机,其能够抑制将增压器与后处理装置连接的排气连接管的压力损失增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从前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构造的立体图。
[0013]图2是从后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构造的立体图。
[0014]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增压器、排气连接管及废气净化装置的构造的立体图。
[0015]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增压器的构造的立体图。
[0016]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排气连接管的构造的侧视图。
[0017]图6是从前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第1连接部件的构造的图。
[0018]图7是沿着图5的



线的剖视图。
[0019]图8是沿着图6的



线的剖视图。
[0020]图9是从后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增压器及排气连接管的构造的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
发动机;2

发动机主体;2a

左侧部(第1侧部);20

增压器;25

排气连接管;40

废气净化装置(后处理装置);60

第1连接部件;61

上游端部;61a

内周面;61b

端面;62

下游端部;62a

内周面;62b

端面;63

弯曲部;70

第2连接部件;71

波纹部;221

连接管连接部;222

开口部;223

废气闸口(waste gate port);224

废气闸阀(waste gate valve);225a

内周面;601

右侧部(第2侧部);601a

平面部;631

内侧部;631a

内表面;631b

直线部;S60

同一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发动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且不进行重复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记载相互交叉的第1方向X、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第3方向Z与铅直方向大致平行。在本说明书中,第1方向X、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不正交。以下,第1方向X的一侧X1表示发动机的左侧,第1方向X的另一侧X2表示发动机的右侧。另外,第2方向Y的一侧Y1表示发动机的正面侧(前侧),第2方向Y的另一侧Y2表示发动机的背面侧(后侧)。另外,第3方向Z的一侧Z1表示上侧,第3方向Z的另一侧Z2表示下侧。但是,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了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而已,并不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发动机的使用时及组装时的朝向进行限定。
[0024]参照图1~图9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1进行说明。图1是从前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的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的构造的立体图。发动机1例如搭载于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及土木机械那样的作业机械。
[0025]如图1及图2所示,发动机1具备发动机主体2、油盘6、冷却风扇7及曲轴10。发动机主体2包括左侧部2a。左侧部2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侧部”的一例。另外,发动机主体2包括燃烧室(未图示)、气缸体3、气缸盖4及盖罩5。
[0026]在气缸体3的内部配置有曲轴10。曲轴10是输出轴。曲轴10沿前后方向配置。曲轴10的两端部从气缸体3向外部突出。
[0027]气缸体3包括右侧面(未图示)、左侧面3a及安装部3b。安装部3b在气缸体3的右侧面及左侧面3a分别配置于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安装部3b借助橡胶等防振部件并利用螺栓而固定于作业机械的底盘(未图示)。
[0028]气缸盖4配置于气缸体3的上方。发动机1还具备进气歧管(未图示)及排气歧管11。进气歧管配置于气缸盖4的右侧面(未图示)。进气歧管向发动机主体2的各气缸(未图示)供
给空气。排气歧管11配置于气缸盖4的左侧面4a(参照图2)。排气歧管11与气缸盖4连接。从气缸盖4向排气歧管11排出废气。
[0029]盖罩5配置于气缸盖4的上方,并将气缸盖4的上方覆盖。
[0030]油盘6配置于发动机主体2的下方。即,油盘6配置于气缸体3的下方。油盘6对润滑油进行贮存。油盘6内的润滑油供给至发动机1的各部分之后返回至油盘6。
[0031]冷却风扇7配置于发动机主体2的前方。发动机1还具备在发动机主体2的前方配置的带(belt)12。从曲轴10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备:发动机主体;增压器,其与所述发动机主体连接;后处理装置,其对从所述增压器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排气连接管,其将所述增压器与所述后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排气连接管包括:第1连接部件,其与所述增压器连接;以及第2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1连接部件与所述后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1连接部件的下游端部具备:具有圆形截面的内周面,所述第1连接部件的上游端部具备:具有与所述下游端部的内周面不同的异形形状的截面的内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主体具有供所述增压器配置的第1侧部,所述第1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侧部对置的第2侧部,所述第2侧部的外表面具有沿着所述第1侧部的平面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上游端部与所述下游端部之间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具有位于弯曲内侧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的内表面具有:具备直线部的截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笠崎真佑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