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制造方法及强度性能检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架体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制造方法及强度性能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大排量高重车型的摩托车,其对于车架的主体强度有很高要求。但是,受到现有杆材、板材成型材质成本等限制,车架仍需要分段成型、焊接,这就导致车架的各部分节段制造所需要的模具多,开发费用较高,车架总成焊缝多,不美观,并且车架主体强度不够,易受外力产生变形。由此可见,原有焊接组装的方式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大排量高重车型产品的性能要求。
[0003]与此同时,现有技术中针对成型车架的强度性能缺乏行之有效的智能化检测手段,对于已成型车架难以及时抽检发现其性能缺陷,进而也无法发现其对应模具在长期使用下出现的损坏因素等,从而容易造成大批量产品品质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制造方法及强度性能检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焊接组装的车架主体无法充分满足大排量高重车型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头连接撑架、上部连接撑架、上下连接斜撑架、下部加强撑架、中后转接撑架、后上部杆架、后下部杆架和车尾连接撑架;所述车头连接撑架的后端分别插接有前上部杆架和前下部杆架,且所述车头连接撑架分别与所述前上部杆架和所述前下部杆架之间固接相连;所述前上部杆架与所述上部连接撑架的前端之间插接相连,所述上部连接撑架的后端分别插接有上部连接杆和斜连接杆,且所述上部连接撑架分别与所述前上部杆架、所述上部连接杆和所述斜连接杆之间固接相连;所述上部连接杆和所述斜连接杆分别与所述上下连接斜撑架的前端之间插接相连,且所述上部连接杆和所述斜连接杆分别与所述上下连接斜撑架之间固接相连;所述上下连接斜撑架基于所述下部加强撑架与所述前下部杆架之间插接相连,所述下部加强撑架与所述前下部杆架之间固接相连;所述中后转接撑架固定于所述上下连接斜撑架;所述后上部杆架和所述后下部杆架分别插接于所述中后转接撑架的后端,且所述后上部杆架和所述后下部杆架分别与所述中后转接撑架之间固接相连;所述车尾连接撑架分别与所述后上部杆架和所述后下部杆架之间插接相连,且所述车尾连接撑架分别与所述后上部杆架和所述后下部杆架固接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连接撑架包括装配套座以及分别固接于所述装配套座侧部的第一前上插接套管、第一斜接套管和前下插接套管;所述第一前上插接套管固接于所述装配套座的上部外侧壁,所述前下插接套管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前下插接套管分别基于所述装配套座对应所述第一前上插接套管的下部位置斜向延伸布置,且两组所述前下插接套管分别一一对应朝向所述装配套座的两侧部斜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斜接套管固接于两组所述前下插接套管,且所述第一斜接套管位于两组所述前下插接套管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斜接套管通过连杆与所述装配套座之间固接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部杆架包括一体成型的前上部主杆和前上部斜撑杆;所述前上部主杆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前上插接套管,且所述前上部主杆与所述第一前上插接套管的外沿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前上部斜撑杆的一端斜向固接于所述前上部主杆的下侧外壁,且所述前上部斜撑杆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斜接套管,所述前上部斜撑杆与所述第一斜接套管的外沿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前下部杆架设有两组,且每组所述前下部杆架均包括一体成型的前下部延伸杆和前下部弧杆;两组所述前下部延伸杆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插接于两组所述前下插接套管,且所述前下部延伸杆与所述前下插接套管的外沿之间相焊接固定;两组所述前下部弧杆基于两组所述前下部延伸杆的另一端呈弯弧状延伸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撑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前上插接套管、第一上部插接套管、加强撑板、
第二斜接套管和加强肋板;所述前上部主杆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前上插接套管,且所述前上部主杆与所述第二前上插接套管的外沿之间相焊接固定;所述第一上部插接套管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上部插接套管分别朝两侧延伸固接于所述第二前上插接套管背离所述前上部主杆的一侧部,且两组所述第一上部插接套管之间还固接有所述加强撑板;所述第二斜接套管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斜接套管均基于所述第二前上插接套管向斜下方延伸布置,且两组所述第二斜接套管分别朝两侧延伸并一一对应位于两组所述第一上部插接套管的下方;所述加强肋板固接于所述第二前上插接套管与所述第二斜接套管之间的斜向延伸架体外壁;两组所述第一上部插接套管分别一一对应插接设有上部连接杆,且所述上部连接杆与所述第一上部插接套管的外沿之间相焊接固定;两组所述第二斜接套管分别一一对应插接设有斜连接杆,且所述斜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斜接套管的外沿之间相焊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重型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连接斜撑架包括一体成型的斜撑主体架、第三斜接套管、连接主体架、第二上部插接套管、底连接架和定位装配座;所述斜撑主体架为曲状架体,且所述斜撑主体架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斜撑主体架的上端均对应设有所述第三斜接套管,两组所述第三斜接套管分别一一对应与两组所述斜连接杆之间插接相连,且所述第三斜接套管的外沿与所述斜连接杆之间相焊接固定;所述连接主体架设有两组,两组所述连接主体架分别一一对应固接于两组曲状所述斜撑主体架的弯曲部,且两组所述连接主体架的上端均对应设有所述第二上部插接套管,两组所述第二上部插接套管分别一一对应与两组所述上部连接杆之间插接相连,且所述第二上部插接套管的外沿与所述上部连接杆之间相焊接固定;位于同一侧的两组所述斜撑主体架下端与两组所述连接主体架下端之间还均固接有所述底连接架;所述下部加强撑架与两组所述底连接架之间分别插接相连且焊接固定,且所述下部加强撑架在对应远离两组所述底连接架的一端均设有下部插接套管,两组所述下部插接套管分别一一对应与两组所述前下部弧杆之间插接相连,且所述下部插接套管的外沿与所述前下部弧杆之间焊接固定;所述下部加强撑架在对应两组所述底连接架的位置之间固接有加强底架;两组曲状所述斜撑主体架的弯曲部内侧均固接有所述定位装配座;所述中后转接撑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后上插接套管、第一后下插接套管和定位装配架;所述定位装配架对应延伸位于两组所述定位装配座之间,且所述定位装配架沿其延伸方向的两侧端分别与两组所述定位装配座之间一一对应固接相连;所述第一后上插接套管和所述第一后下插接套管均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一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一鸣,张业军,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汉德机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